-
杂证谟
《杂证谟》为内科杂病专著。29卷(即《景岳全书》卷9~明·张介宾撰。内容为内科杂病(共70余种,不包括伤寒病)证治,对每种病证均引录古说,参以己见。作者长于温补,其温补学说的见解,在本书多种病证的论述和治疗中均有较充分的体现。
-
似喘
似喘为症状名,即虚喘。多由年老体弱,喘病久延,或大病后真元耗损,肺脾气虚,肾气不纳,或久服攻伐之药,损伤真气而成。扶脾,生脉散、调中益气汤。”《医钞类编》卷六:“贞元饮,景岳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气道噎塞,不能升降垂危者。虚喘中由于病因和见症的不同,又分为气虚喘、阴虚喘、真元耗损喘、胃虚喘等。
-
风寒喘逆
《症因脉治·喘症论》:“风寒喘逆之症:头痛身痛,身发寒热,无汗恶寒,喘咳痰鸣,气盛息粗。”寒郁化热,兼有呕吐者,用干葛竹茹汤、平胃散加减。风寒外束喘为病证名。《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风寒外感,邪实于肺而咳喘并行者,宜六安煎加细辛或苏叶主之。本病证除气喘外常兼见咳嗽痰多,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等症。
-
喘
《济生方·喘》:“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度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迫而为喘也。”参见喘证、实喘、虚喘:喘证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虚喘中由于病因和见症的不同,又分为气虚喘、阴虚喘、真元耗损喘、胃虚喘等。
-
锁喉风
概述:锁喉风(lockjawthroatwind)为病证名。病因病机:锁喉风多由风热之邪外侵,引动肺胃积热上升,风火相搏,热毒郁结不散而成。是指以咽喉肿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咬牙风指阳明胃火上冲致牙龈肿胀,疼痛难咬的病证。外治法:外吹冰硼散。
-
外证头痛
外证头痛为病证名。《景岳全书·杂证谟》:“外感头痛,自有表证可察,盖其身必寒热,脉必紧数,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酸痛,或兼项强不可以左右顾,是皆寒邪在经而然。”外感头痛有伤风头痛、伤寒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伤暑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等不同名称。
-
血虚痰
《症因脉治》卷二:“血虚痰,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六脉细数。”由于痰浊停留部位、病因及症状表现不同,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气痰、虚痰、实痰等病证。
-
虚胀
胀病之一。治宜健脾理气,用四君子汤去白术加木香、泽泻、当归、芍药。”病起于中年之后,及素多劳伤,其证或兼大便溏滑,或脉息弦虚,或声色憔悴,或因病后,或因攻击太过而反致胀满,皆属虚胀。脾虚兼寒者,用理中汤、温胃饮、五君子煎。肾虚兼寒者,用理阴煎或八味地黄丸,甚者加减金匮肾气汤。
-
虚疝
虚疝病名。《景岳全书·杂证谟》:“疝久者必多虚证,或以元气本虚而偶患者亦有虚证,或不耐劳苦而微劳即发者亦有虚证。”凡治虚疝,当辨阴阳。阴虚者,轻则暖肝煎、八味地黄丸,甚则理阴煎、补阴益气煎。阳虚者,宜温胃饮、归脾汤、补中益气汤。若阳虚至甚,用桂附椒姜,或六味回阳饮。参见疝气条。
-
虚痞
脾胃虚衰,嗳腐吞酸者,可选异功散或香砂六君子汤;中焦虚寒,温运无力者,可选温胃饮或理中汤;病因病机:《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分类: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
-
小中风
小中风为病名。如刘河间主风火。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与中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
小伤风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下损及上
下损及上为病机。指虚损由下部脏腑发展到上部脏腑的传变趋势,如由肾损开始累及肝、脾、心、肺等其他脏腑。虚损是因五脏久虚而产生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自肺损开始,而损及心、胃、肝、肾,称上损及下;《景岳全书·杂证谟》:“按此上损下损之说,其义极精,然有未尽者,…自下而上者,先伤乎精,故一损损于肾。”
-
右胁下痛
《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如脾胃积热者,用栀连二陈汤;脾虚痰湿者,用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或术米汤。
-
阴虚头痛
可见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紧张性头痛等病。阴虚头痛的方药治疗:治宜滋阴降火,可用滋阴八味煎、玉女煎等方。如阴虚而火不旺者,治当滋阴补血,可用六味地黄丸、四物汤、左归饮等方。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阴虚痿
病因病机:多由久病或房欲不节,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伤及筋骨所致。症状:《证治汇补·痿躄章》:“阴虚痿者…《景岳全书·杂证谟》:“痿证,若阴虚兼热者,宜《正传》加味四物汤、虎胫骨丸,或丹溪补阴丸、滋阴八味丸之类主之。”《类证治裁》治肝肾阴虚,足热枯痿者,用滋阴大补丸。
-
噫
噫即嗳气。《素问·脉解》:“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景岳全书·杂证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详见嗳气条。
-
阳虚喉痹
系指患喉痹日久导致阳气虚弱,畏寒倦怠、手足不温的病证。病因病机:喉痹日久,过于攻伤胃气,中气内虚,疼痛外逼,导致元阳浮越。《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阳虚喉痹,非喉痹因于阳虚,乃阳虚因于喉痹也。治宜回阳救逆,方用独参汤浓煎缓饮。若痰多者,加竹沥、姜草。
-
阳虚发热
概述:阳虚发热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多由素体阳虚或气虚日久,以致阳虚阴盛,阴寒盛极,格阳于外;《景岳全书·杂证谟》:“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症状及治疗:临床除见到一般虚热的特点外,常兼见面浮肢肿、形寒肢冷、精神疲惫、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嫩等阳虚表现。
-
阳虚恶寒
概述:阳虚恶寒为病证名。辨证论治:《景岳全书·杂证谟》:“其证则未冷先寒,或手足清厥,或身为寒栗,或脾胃不健,或肚腹不实,或小水频数,或阳道不壮,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是皆阳虚生寒也。其甚者宜大补元煎、右归饮、右归丸、四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海藏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
阳厥
2.足少阳经经气厥逆所致的病证;厥证之一。《药症忌宜》:“阳厥即热厥,其证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大渴,口干舌苦,目闭或不闭,小便赤涩短少,大便燥结,不省人事。”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
牙疳
龋者,牙龂腐烂也。”其中以风热牙疳较为多见;病因病机:多因胎毒、大病后、时行疫疠或疹痘余毒未清,复感外邪,积毒上攻齿龈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走马牙疳,牙床腐烂,齿牙脱落,谓之走马者,言其急也,此盖热毒蕴蓄而然。”《焦氏喉科枕秘》:“此症食炙煿醇酒肥甘,以致阳明胃经火动而生湿热,故发。
-
真喘
声高气粗而长,以呼出为快的证候。由外感六淫,痰火水饮等袭肺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真喘者,其责在肺。”“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邪气犯之,则上焦气壅而为喘。气之壅滞者,宜清宜破也。”
-
痰(饣曹)
痰(饣曹)证名。嘈杂因于痰气阻滞。《景岳全书·杂证谟》:“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痰(饣曹)也。”因于痰火者,宜和中汤、三圣丸等方;湿痰壅盛,宜白术丸、曲术丸。参见嘈杂条。
-
实痞
实痞的病因病机:多由湿浊内阻,寒滞脾胃,痰食内结,或肝气郁遏或外邪内恋所致。实痞的辨证论治:治宜调气机,祛湿痰,通腑气为主。如饮食寒凉伤胃痞满或疼痛者,可用大和中饮或和胃饮等方;停痰而痞者,用二陈汤或橘皮半夏汤等方;大便气秘上下不通而痞者,用河间厚朴汤等方;肝气郁结而痞者,用枳实消痞丸等方。
-
舌裂
《景岳全书·杂证谟》:“心热则舌裂而疮。”由心火上炎,致舌破裂疼痛,口干燥,脉数有力。治宜清心泻火,用黄连解毒汤、导赤散等加减。由阴津耗伤致口燥咽干,舌裂声嘶。治宜养阴润燥,可选用甘露饮、养阴清肺汤或六味地黄汤等加减。
-
少瞑
因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者,常兼虚火偏亢,症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甚则五心烦热,多汗,口干,舌红,脉细数。外感时邪者,有表热不得卧、里热不得卧、半表半里热不得卧、血热不得卧、气热不得卧、余热不得卧、虚烦不得卧等。水气凌心者,症见不寐而心下动悸,胸中漉漉有声,治宜逐饮祛湿,用平胃散、控涎丹等方。
-
色厥动血
概述:色厥动血为病证名。指因欲火上炎引起的吐血、鼻衄。见《景岳全书·杂证谟》。症状:其症吐衄来势急暴,倾吐不止,或兼见厥逆,或汗出,或咳嗽、气喘等。选用清化饮、四阴煎、加减一阴煎等方。亦有阴竭于下,火不归原,外无烦热脉证而血厥不止者,属危证,宜用镇阴煎,待其势定,然后随证调治。
-
热汗
热汗证名。即阳汗。见《景岳全书·杂证谟》。详阳汗条。
-
气高
气高为症状名。上盛可由病邪壅阻,致肺气胀满,亦可由真阳不固而上浮,见下虚上盛之证。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本症因致病原因和表现证候各有不同,故在实喘与虚喘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多种证型。
-
怒郁
继则郁怒化火,烦热吐衄;《景岳全书·杂证谟》:“怒郁者,方其大怒气逆之时,则实邪在肝,多见气满腹胀,所当平也。暴怒伤肝者,用解肝煎、神香散、六郁汤等方;郁怒化火者,用化肝煎;肝脾受伤者,选用五味异功散、大营煎,归脾汤等方。参见三郁、七情郁症、内郁条。
-
内伤胁痛
《症因脉治·胁痛论》:“内伤胁痛之因,或痰饮悬饮,凝结两胁;《杂病源流犀烛》卷十:“死血,由恶血停留于肝,居于胁下,以致胠胁肋痛,按之则痛益甚,宜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不居集·胁痛》:“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而然。”
-
面肿
《素问·平人气象论》:“面肿曰风。”《医学入门》卷五:“面肿乃食后冒风所致,能食者风虚,面麻木,牙关急搐、升麻胃风汤;内伤气促者,升麻顺气汤。”《景岳全书·杂证谟》强调辩别虚实,以肿者为实,浮者为虚。《杂病源流犀烛·面部病》谓面肿为胃风症,由阳明经络受风热毒气所致,治用犀角升麻汤等方。
-
面目虚浮
面目虚浮证名。面目浮肿由虚所致者。见《景岳全书·杂证谟》。详面目浮肿条。
-
马口
马口为人体部位名。指尿道外口。《景岳全书·杂证谟》:“通塞法,凡败精干血或溺孔结垢,阻塞水道,小便胀急不能出者,令病人仰卧,亦用鹅翎筒插入马口。”
-
里急后重
有寒,则寒邪下迫脾肾;参见痢疾:痢疾《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痢疾从病因分,有风痢、痧痢、暑痢、湿热痢、寒痢、热痢、疫痢、毒痢、气痢。
-
类中
类中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又名类中风。详该条。
-
老人便结
老人便结为病证名。凡润燥等剂如导滞通幽汤、苁蓉润肠丸、搜风顺气丸、东垣润肠丸、卫生润肠丸、元戎四物汤、三仁丸、百顺丸之类皆可选用。《医学心悟·大便不通》:“若老人精血不足,新产妇人气血干枯,以致肠胃不润,此虚闭也,四物汤加松子仁、柏子仁、肉苁蓉、枸杞、人乳之类以润之,或以蜜煎导而通之。
-
拒按
拒按病状名。指疼痛部位因按压而增痛。属里实证。《景岳全书·杂证谟》:“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多用于胸腹部。
-
金破不鸣
患者肺气肺阴虚损,津亏失润而声哑,甚或失音。金破不鸣的病因病机:肺主气,在五行中属金,肾主纳气,二脏均与发声有关,若肺肾阴亏,阴无以化气,而气不足,发音不出。《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声由气而发,肺病则气夺,此气为声音之户也。方药:可用左归饮、六味地黄汤、生脉散等加减治疗。
-
积饮
积饮为病证名,指饮邪留蓄不散的病证。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
-
火(饣曹)
火(饣曹)病证名。嘈杂之一种。因胃经有火而致食已即饥,或食而不饱之症。《景岳全书·杂证谟》:“大抵食已即饥,或虽食不饱者,火(饣曹)也。”治宜清火,用和中汤、三圣丸、左金丸等方。参见嘈杂条。
-
滑精
滑精的艾灸疗法:方一:选穴:神阙、命门、气海、大赫、三阴交灸法;滑精则多由梦遗日久发展而成,病以肾虚不藏,精关不固的虚证为多,治以补肾固精为主。若湿热下注,影响疏泄,气虚下陷,不能摄精者,多因脾胃功能失调,为病有虚有实,务须注意升清、益气、健脾、利湿、散郁、疏肝等法的运用,不可一概清心补肾。
-
喉间溃烂
喉间溃烂病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本病的病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阴虚火炎。二是肺胃实热,毒火上冲。前者属虚,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后者属实,治宜泻火解毒,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本证类今之奋森氏咽峡炎、咽喉部梅毒、咽喉部结核。此外由杨梅疮毒所致咽喉溃烂者,可参见杨梅疮诸条。
-
汗证
是指以全身或局部非正常出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见《医学正传》。《景岳全书·杂证谟》:“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由于病情不同,汗证有阴汗、阳汗之分。并有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
寒郁
寒郁病证名。郁证之一。指寒邪内郁而致病。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寒之所郁,呕吐清水,腰腹痛,(疒颓)疝癥瘕,下利清白者是。”宜温寒散郁,用理中汤、五积散等方,或以干姜、肉桂、吴萸、丁香、荜拨、香附、胡椒等药选配应用。
-
格阳喉痹
格阳喉痹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俗称上热下寒喉痹。证见咽喉微痛、色红紫,口干不欲饮,午后低热,脉沉而紧,或洪大无力。多因房劳伤精,致火不归元,虚火上灼咽喉所致。治宜引火归元,方选镇阴煎加减,或知柏地黄丸。
-
干咳
又名干咳嗽、干嗽。干咳的治疗:《景岳全书·杂证谟》:“干咳嗽者,以肺中津液不足,枯涸而然。若脏气微寒者,非辛不润,故必先补阳自可生阴,宜理阴煎,或六君子汤之类主之;若兼内热有火者,须保真阴,故必先壮水,自能制火,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兼贝母丸之类主之。六味回阳饮,或理中汤,劫劳散,八味地黄丸。”
-
非风
非风病名。卒然昏倒,神识昏愦之证。以其因内伤积损所致,而非外感风邪,故名非风。《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参见类中风条。
-
胆黄
①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体上黄绿色,胸中气满,或硬,不下饮食,此是胆黄。”②惊恐胆虚而致的黄疸。《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胆黄者,面色青黄,多惊少卧,悲泣不定,嗔怒无恒,舌上生疮,唇口干燥,若喘粗不止者,难治。”《景岳全书·杂证谟》:“胆黄证,凡大惊大恐及斗殴伤者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