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胬肉
胬肉(luxuriantgranulation)是指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露于疮口之外的腐肉。见《疡科纲要》。胬肉影响脓毒排泄。可用丹药或乌梅肉炭、冰片研匀外敷去之。
-
翼状胬肉
②从角膜面起,沿基质自然板层剥离一空隙,再改用Desmarres氏刀片剖切,切除一片包括有缘部血管网和巩膜上层久3毫米宽的变性组织,将巩膜暴露出来,其长度取决于胬肉的宽度。③用有齿镊从头部将胬肉拉紧,沿胬肉上下边缘,肾贴巩膜将其体下方的纤维组织剪除净尽,直到泪阜两侧深部及内眦上下穹窿,勿残遗“触角”。
-
目中胬肉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瘀肉攀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胬肉扳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老肉攀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攀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胬肉侵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胬肉攀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翼状胬肉切除术
手术名称:翼状胬肉切除术别名:胬肉切除术;麻醉和体位:1.针麻术眼侧太冲穴、光明穴,双手合谷穴。用含有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作结膜下浸润麻醉。3.在分离内眦部的翼状胬肉至半月皱襞时,要注意区分内直肌腱及与巩膜的附着处,在切除胬肉组织时,应注意保护内直肌,切勿损伤内直肌,更不能切断内直肌。
-
翼状胬肉切除烧灼术
翼状胬肉切除烧灼术是根据古代中医眼科割烙胬肉攀睛手法加以改进的中西医结合手术方法,适应于进行性翼状胬肉。注意灼烙时热度要适当,勿使热度太高而损伤组织,术后需涂抗生素眼膏后包扎。
-
目中红筋附睛
目中红筋附睛为病证名。参见胬肉攀睛:胬肉攀睛为病名。又名胬肉侵睛、瘀肉攀睛、攀睛、胬肉扳睛、老肉攀睛、目中胬肉。内治:胬肉红赤肥大,发展较快,羞明涩痛者属实,宜祛风清热,通络散瘀,可选用栀子胜奇散或石决明散加减;外治:点磨障灵光膏。胬肉侵及瞳神者,可手术治疗,古代使用钩割法或割烙法。
-
老肉板睛
老肉板睛为病证名。胬肉攀睛又名胬肉侵睛、瘀肉攀睛、攀睛、胬肉扳睛、老肉攀睛、目中胬肉。相当于今之翼状胬肉。内治:胬肉红赤肥大,发展较快,羞明涩痛者属实,宜祛风清热,通络散瘀,可选用栀子胜奇散或石决明散加减;外治:点磨障灵光膏。胬肉侵及瞳神者,可手术治疗,古代使用钩割法或割烙法。
-
马蝗积
与胬肉攀睛相似,亦是血丝赤膜从眦部横贯白睛,直达黑睛,即“两头尖薄,中间高厚,肉红色如蚂蝗状,横卧于中”(《证治准绳·杂病》)。又名胬肉侵睛、瘀肉攀睛、攀睛、胬肉扳睛、老肉攀睛、目中胬肉。内治:胬肉红赤肥大,发展较快,羞明涩痛者属实,宜祛风清热,通络散瘀,可选用栀子胜奇散或石决明散加减;
-
雄黄散摘除翼状胬肉术
雄黄散摘除翼状胬肉术是利用雄黄作用改进的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方法,适应于进行性翼状胬肉。其特点是用玻璃棒蘸配制好的雄黄散少许,涂搽于胬肉头颈部,约1min,待该部组织肿胀突起后,以镊子轻提胬肉头部,即可分离胬肉,沿颈体分离胬肉至泪阜处剪除之。
-
翼状胬肉手术临床路径(2016年版)
(2)术后推荐广谱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药膏,常用量:滴眼液每日3-4次,眼膏每晚一次。对于胬肉较大者行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ICD-911.32002)术等。3.手术后继发切口感染、角膜溃疡形成、暴露巩膜坏死等并发症,导致围手术期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
-
复发翼状胬肉手术
④半月皱襞(plicasemilunaris):睑结膜衬在眼睑内面。其边缘部自睑缘灰线至睑板下沟,和皮肤上皮相续,由皮肤上皮过渡而来的结膜复层鳞状上皮构成,此部为睑缘癌肿好发部位。在这里球结膜和眼球筋膜囊融合一起,从典型结膜上皮演变为10层左右复层鳞状上皮,逐渐过渡到角膜上皮。此处的鳞状上皮为非角化上皮。
-
翼状胬肉切除并结膜或羊膜移植术
手术名称:翼状胬肉切除并结膜或羊膜移植术分类:眼科/结膜手术/翼状胬肉手术ICD编码:11.3201概述:翼状胬肉切除后,内直肌止点暴露,可做球结膜或羊膜(新鲜或保存的)游离移植遮盖内直肌止端及部分暴露的巩膜,起到一种屏障作用,阻止胬肉复发。其次移植结膜不能带眼球筋膜。
-
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
手术名称: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别名:复发翼状胬肉手术分类:眼科/结膜手术/翼状胬肉手术ICD编码:11.3202概述: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比初次手术难度大,尤其内直肌与复发瘢痕组织粘着,多次复发睑球粘连严重,角膜、巩膜变薄,再手术时容易发生角膜、巩膜穿孔,内直肌易被损伤甚至剪断。复方蜂蜜眼液点眼,每日3次。
-
手足部疔疮
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疗、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疗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若脓液侵入指甲下,可形成指甲下脓肿,此时指甲背面上可透现出黄色或灰白色的脓液积聚阴影,造成指甲溃空或有胬肉突出。溃后脓出黄稠,逐渐肿消痛止,趋向痊愈。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有无死骨。
-
翼状胬肉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
基本信息:《翼状胬肉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由卫生部于2012年12月27日《关于印发角膜裂伤等眼科4个病种县级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153号)印发。(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菌药物眼液、糖皮质激素眼液、促进角膜修复眼液5-7天。
-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2011年版)
基本信息:《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2011年版)》由卫生部于2011年5月17日《关于印发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74号)印发。: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情况、眼球运动。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液、促进角膜修复眼液5-7天。
-
佛手膏
功能主治:眼生翳膜并胬肉,赤脉攀睛,翳晕,冷热泪下,及眼眶赤烂。摘录:《中藏经》卷八《圣济总录》卷一三○:佛手膏:处方:清麻油半斤,铅丹3两,柳白皮2两(锉),皂荚刺49个,当归半两(末),白及1分(末),黄蜡半两,朱红1分,生绯帛5寸(烧灰,细研)。浮膜立退。次下前9味末,以槐枝不住搅,成膏,瓷盒内贮。
-
胬肉攀睛·脾胃积热证
定义:胬肉攀睛·脾胃积热证(pterygiumwithpatternofheataccumulationinspleen-stomach)是指脾胃积热,以患眼痒涩不适,甚则痒痛难睁,眵多黏结,胬肉头尖高起,体厚而大,赤脉如肉,发展迅速,溺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胬肉攀睛证候。车前子、茺蔚子泻热通滞;见《银海精微》。
-
加减导赤泻白散
处方:生地9g,木通6g,瞿麦6g,桑皮9g,桔梗6g,酒黄芩9g,赤芍9g,归尾6g,蝉蜕3g。功能主治:心肺火盛,胬肉攀睛。用法用量:若胬肉黄厚者,加薏苡仁9g以除脾经湿热;各家论述:方中生地,木通、瞿麦清心泻火,木通且能导湿热下行兼通血脉,瞿麦又能利小肠,导湿热更兼破瘀退翳;归尾活血通络以引血下行;
-
脐痈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湿热火毒之象。气虚挟湿:脐痈·脾气虚证(umbilicalabscesswithspleen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气虚弱,以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或排出尿液,或脐部胬肉外翻,久不收敛,伴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呆,便溏,舌苔薄,脉濡为常见症的脐痈证候。又称“外痈”。痈为急性化脓性疾患的总称。
-
脐痈毒
概述:脐痈毒为病名。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湿热火毒之象。气虚挟湿:脐痈·脾气虚证(umbilicalabscesswithspleen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气虚弱,以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或排出尿液,或脐部胬肉外翻,久不收敛,伴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呆,便溏,舌苔薄,脉濡为常见症的脐痈证候。又称“外痈”。
-
仙授外伤见血主方
《梅氏验方新编、伤科》:组成:归尾2钱,川芎2钱,地黄2钱,白芍2钱,益母草2钱,藁本2钱,乳香(炙)2钱5分,没药2钱5分,川续断3钱,苏木1钱5分,白芷1钱,甘草5分,生姜3片。面青懒食,加柴胡、茯苓各1钱5分,陈皮8分,升麻、半夏、黄耆各1钱;两足腿伤,加牛膝2钱,木瓜、苡仁、五加皮、槟榔、石斛、苏梗各1钱;
-
平胬散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乌梅3钱,煅石膏1钱,轻粉1钱,月石2钱。功效:祛湿收敛,平胬肉。主治:各种疮面水肿肉芽增生。用法用量:直接撤布水肿胬肉的疮面上,纱布压扎。用药禁忌:新鲜疮面,脓毒未净者勿用;对汞过敏者禁用。
-
加味导赤饮
处方:当归尾4钱,赤芍3钱,葛根4钱,寸冬3钱,连翘3钱,生地4钱,龙胆草3钱,石膏6钱,神曲3钱(炒),麦芽3钱(炒),大白3钱,木通2钱,大黄3钱,甘草1钱。功能主治:心肺二经风热壅盛,经络淤滞,或风尘刺激,烈日曝晒,致胬肉攀晴症,从大眦生一道胬肉,侵蚀瞳孔,不时痛痒,热泪常流,视物昏蒙。用法用量:水煎服。
-
外障
其中发生于胞睑、两眦、白睛与黑睛的睑生风粟、胬肉攀睛、暴风客热、花翳白陷之类外眼病统属外障,而发生于瞳神的圆翳、绿风与高风雀目之类内眼病则归属内障。胞睑红肿如桃,灼热疼痛,或兼硬结、脓头而拒按者,多属脾胃热毒蕴积,或兼血分瘀热;白睛红赤如火,为肺经实热或三焦热盛;目眵胶粘,多属湿热。
-
蕤仁膏
《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吉氏家传》:方名:蕤仁膏组成:蕤仁(去油)、青盐、脑子、腊月猪脂、熊胆各等分。主治:风热眼生赤脉,痒痛无定。《圣济总录》卷一○三:方名:蕤仁膏组成:蕤仁(去皮,研)1两,胡粉(研)1钱,黄连(去须,为末)1两,龙脑(研)1钱,腻粉(研)1钱,贝齿(烧研)1分,真牛乳3两。
-
人龙散
初起状如汤泼火烧,痛不可忍,内毒滋甚,憎寒壮热,四肢酸痛,后则胬肉突出,痛如刀割。《外科真诠》卷上:组成:人龙3条,明雄3钱,蟾酥2分,儿茶1钱,轻粉3分,牙硝5分,朱砂1钱5分,上寸1分。主治:天蛇疔毒。《外科方外奇方》卷三:组成:蛔虫1钱(如无,用五谷虫代),白矾3分,蟾酥3分。主治:翻唇疔毒。
-
黑龙丹
主五劳七伤,山岚瘴气,水肿腹痛,脾胃心肺诸疾,齁(鼻合)咳嗽,痰涎壅滞,酒食气积、气块,翻胃吐食,十膈五噎,呕逆恶心,肠风痔漏,脏毒疟痢,积热上攻,头目疮癞肿痛,下部淋沥;及妇人血瘕气蛊,寒热往来,肌体瘦弱,面色萎黄,月水不调,赤白带下,肚生血鳖、血鼠,传尸穿心,诸般皮里膜外之症,鬼胎,产后诸疾;
-
乌梅散
主治:小儿腹疼,及初生婴孩脐下冷痛、疝气。《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乌梅散:方名:乌梅散组成:乌梅肉1两(微炒),龙骨1两,干姜1两(炮裂,锉),赤石脂3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当归1两(锉,微炒),黄连1两(去须,微炒),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1两,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艾叶1两(微炒)。
-
收胬散
《疡科遗编》卷下:组成:轻粉1钱,乌梅肉3钱(煅)。主治:一切痈疽溃后,胬肉凸出。用法用量:掺胬肉上,外用膏贴。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家传大明膏
处方:大黄、苍术、柴胡、龙胆草、藁本、细辛、赤芍、菊花(倍)、红花、黄柏、黄芩、连翘、栀子、荆芥、防风、木贼、黄连、蒺藜、薄荷、羌活、独活、麻黄、川芎、白芷、天麻、蔓荆子、玄参、苦参、归尾、木通、生地黄、桑白皮、车前子、枳壳、皮消、甘草。用法用量:点眼。如胬肉、云翳、昏蒙、烂弦、风眼,入冰片少许。
-
钩割法
概述:钩割法(hook-cuttingtherapy)为眼科手术方法。是指将生于眼睑内面、白睛等处的胬肉钩起后再割去的手术疗法。割,割去也”(《证治准绳·杂病》)。钩割法已被现代有关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或切除后结膜办转移修补术等术式取代。钩割法的注意事项:钩割时必须避免损伤正常组织,尤其不能损伤黑睛。
-
平胬药
平胬药(luxuriantgranulationminifyingmedicine)是指具有平复胬肉的作用,能使疮口增生的胬肉回缩的外用制剂。
-
割攀睛胬肉手法
割攀睛胬肉手法眼科手术方法名称。见《审视瑶函》。其操作方法是以钩或针挑起胬肉,用锄刀或眉刀等剥离,再剔割或剪除之。胬肉割后之残端以火烙。本法与近代手术方法类似。
-
中药腐蚀疗法
中药腐蚀疗法又名追蚀法,是中医外科外治法中的一种。临床中常用的腐蚀药及适应证有:(1)白降丹,适用于溃疡疮口太小,脓腐难去,可用捻纸裹药插入疮口,使疮口开大,脓腐易出;(2)枯痔散,用于痔疮。(4)脑砂散,用于耳痔、鼻痔,可蚀去息肉。(5)平胬丹,适用于疮口胬肉突出,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
拨云丹
内障气者,木香汤送下;小儿斑痘疮翳疔子,半夏煮谷精草汤送下。摘录:《普济方》卷七十八《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拨云丹:处方:蔓荆子2钱,木贼草2钱,密蒙花2钱,川芎2钱,白蒺藜2钱半,当归2钱半,甘菊2钱,薄荷5分,黄连6分,蝉蜕6分,楮实6分,花粉6分,地骨皮8分,川椒7分,甘草4分。功能主治:胬肉。
-
胬肉攀睛·心肺风热证
定义:胬肉攀睛·心肺风热证(pterygiumwithpatternofwind-heatinheartandlung)是指心肺风热,以患眼眵泪较多,眦痒羞明,胬肉初生,渐渐长出,攀向黑睛,赤脉密布,舌苔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胬肉攀睛证候。栀子胜奇散加减:方中蒺藜、蝉蜕、谷精草、草决明、菊花、密蒙花、蔓荆子、木贼祛风热、退翳膜;
-
胬肉攀睛·阴虚火旺证
定义:胬肉攀睛·阴虚火旺证(pterygiumwithpatternofyindeficiencyandfire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患眼涩痒间作,胬肉淡红菲薄,时轻时重,心中烦热,口舌干燥,舌红,少苔,脉细为常见症的胬肉攀睛证候。知柏地黄丸加减:方用地黄滋补肾阴,山萸肉补肝肾,泽泻泄肾利湿,使地黄补而不腻;牡丹皮泻火祛瘀;
-
翼状胬肉切除术合并带蒂结膜瓣移植术
翼状胬肉切除术合并带蒂结膜瓣移植术适应证1.进行性翼状胬肉。术前准备与麻醉1.结膜充血明显者应先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和皮质类固醇眼液进行治疗,待充血消退或明显减轻后再施行手术。用含有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作结膜下浸润麻醉。⑶可用0.1mg/ml丝裂霉素的滴眼剂在术后5天内每天滴眼2次,每次1滴。
-
反花疮
是指以生疮溃后,胬肉突出,其状如菌,破溃蚀烂,生长迅速,触之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反花疮者,由风毒相搏所为,初生如饭粒,其头破则血出,便生恶肉,渐大有根,脓汁出,肉反散如花状,因名反花疮。反花疮的病因病机:反花疮由肝火血燥生风所致。可内服逍遥散,外用千金散腐蚀法;
-
翻花疮
即反花疮(《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是指以生疮溃后,胬肉突出,其状如菌,破溃蚀烂,生长迅速,触之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翻花疮相当于西医的鳞状细胞癌。翻花疮的病因病机:翻花疮由肝火血燥生风所致。翻花疮的治疗:翻花疮治宜养血疏肝化瘀。可内服逍遥散,外用千金散腐蚀法;或用平胬丹掺疮,外贴膏药。
-
磨光散
处方:沙苑蒺藜(形如羊肾,慢火略炒,杵去刺)防风羌活甘草(盐水炙)石决明(捣碎,研,水飞过)草决明蝉蜕(去足)蛇皮(剪碎,和麻油,新瓦炒)川芎各15克甘菊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去风消翳。附注:方中甘菊用量原缺。主治:风眼。目星胬肉。制备方法:每荸荠干粉1两,配制过甘石5钱,珠末3钱,各将瓷瓶收贮。
-
消障救睛散
《古方选注》:方名:消障救睛散组成:石蟹1钱5分(生研),羚羊角1钱(镑),草决明1钱,连翘1钱5分,白蒺藜1钱,龙胆草5分(酒炒灰),甘菊8分,木贼草5分,汉防己1钱,茺蔚子1钱。各家论述:方中石蟹为君,味咸性大寒而燥,去湿热,消胬肉,如鼓应桴,堪称仙品。白蒺藜散风破血;木贼、防己疗风胜湿;甘菊化风;
-
矾石散
主耳出脓水。摘录:《千金翼》卷十一方出《干金》卷六,名见《杨氏家藏方》卷二十:矾石散:处方:白矾6铢,石硫黄6铢,白附子6铢。《外台》卷二十二引《必效方》:方名:矾石散组成:矾石(烧令汁尽)8分,藜芦(炙)8分,防风8分,细辛8分,干姜8分,白术8分,椒(汗)8分,甘草(炙)8分,蛇床子8分,附子(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