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鲗骨
概述:乌鲗骨为中药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为《本草纲目》记载的海螵蛸之别名。性味归经:咸,涩,微温。入肝、肾经。1.治崩漏,吐血,衄血,便血,遗精,带下,久虚泻痢,胃痛泛酸,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瘿瘤。2.治创伤出血,聤耳,湿疹,疮疡久不收口,研末撒;目中浮翳。水煎剂具有抗辐射作用。
-
四乌鲗骨一芦茹丸
别名:乌贼鱼骨丸(《圣济总录》卷一五三)、乌鱼骨丸(《宜明论方》卷一)。胸胁支满,不思饮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头晕目眩,二便出血,月事渐少以至经闭。备注:本方治证为肝肾精血亏损所致,方中乌鲗骨补肾益精,收敛止血,并可通血脉,治女子血闭;芦茹活血通经,治女子经水不通;
-
乌鱼散
《幼幼新书》卷五引张涣方:方名:乌鱼散别名:乌鲗骨散组成:乌鱼骨1两(烧灰)半两,干蜣蜋(烧灰)半两,蒲黄(研)半两,枯矾1分。主治:小儿初生重舌。用法用量:每半钱,以鸡子黄调涂。咽津无妨。制备方法:上为末。方中乌鱼骨,《卫生总微》作 乌鲗骨。
-
雀卵
治男子阴痿,女子血枯、崩漏、带下。①《别录》:主下气,男子阴痿不起。(《本草述》雀卵丸)各家论述:①《本草图经》:《素问》云: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
-
扶解调肝汤
处方:泡参5钱,白术3钱,炒白芍3钱,阿胶珠2钱,茯神3钱,软柴胡2钱,甘草1钱。主产后血崩,头晕目眩,精神抑郁,嗳气太息,心烦善怒,胸闷,两胁胀痛,血色淡红,食欲减退,大便不调或溏薄不畅,舌苔薄白,脉弦,重按无力。用法用量:水煎,食远温服。血量过多,甚至兼有血块者,加乌鲗骨1两,茜草根、蒲黄炭各2钱。
-
口咸
口咸为症状名,指自觉口中有咸味的表现。《医学正传·口病》:“肾热则口咸。”《张氏医通》卷七:“口咸,肾液上乘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乌鲗骨。”《奇效良方·口舌门》:“五脏之气偏,由是诸疾生焉。属虚寒者,用附桂八味丸加五味子,属肾热者,用滋肾丸。
-
汁
《素问·腹中论》:“以四乌鲗骨一(艹^虑)茹二物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③指饮食中的精微物质。《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④指胃中津液。《素问·痹论》:“脾病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灵枢·上膈》:“寒温不时,则寒汁留于肠中。”
-
失血心痛
失血心痛为病证名。一名杀血心痛。或食伤,或寒伤,或气逆,或痰饮,或死血,或虫,或郁火,皆致痛也。”症见血崩心痛较甚,血色浅淡如水,小腹喜按,治宜收敛止血,用乌贼骨炒为细末,醋汤调服,再以补中益气汤升举之。若血崩色紫有块,心痛拒按者,为血瘀凝滞不散,治宜行瘀止痛,先用失笑散,后用十全大补汤以补之。
-
加味异功散
《不知医必要》卷四:加味异功散:处方:党参(去芦,米炒)2钱,白术(净)1钱5分,陈皮1钱,麦芽(炒)1钱,茯苓1钱,神曲(炒)1钱,炙草1钱。摘录:《医家心法》《叶氏女科》卷二:加味异功散:处方:人参、白术(蜜炙)、当归、川芎、陈皮(去白)、茯苓、阿胶(蛤粉炒珠)、麦冬(去心)、炙甘草各等分。
-
乌贼骨
概述:乌贼鱼骨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本草纲目》记载的海螵蛸之别名。性味归经:乌贼鱼骨味咸、涩,性微温。1.治崩漏,吐血,衄血,便血,遗精,带下,久虚泻痢,胃痛泛酸,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瘿瘤。乌贼鱼骨为眼科常用退翳障药,具有退翳明目,收敛止血的功效:(1)用于黑睛生翳,可与石决明散合用。
-
加减断下汤
处方:党参1两,熟地1两,艾叶1两,乌鲗骨2两,干姜5钱,阿胶7钱5分,附子3钱。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温经补血。主气血虚寒,崩中漏下,黑多红少,脐下冷痛,饮食渐减,四肢无力,舌质淡苔薄,脉迟无力。用法用量:每次5钱,水煎服。摘录:《中医妇科治疗学》
-
乌贼鱼骨
概述:乌贼鱼骨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本草纲目》记载的海螵蛸之别名。性味归经:乌贼鱼骨味咸、涩,性微温。1.治崩漏,吐血,衄血,便血,遗精,带下,久虚泻痢,胃痛泛酸,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瘿瘤。乌贼鱼骨为眼科常用退翳障药,具有退翳明目,收敛止血的功效:(1)用于黑睛生翳,可与石决明散合用。
-
丸
小圆球形物体·丸:丸指小圆球形物体,多用作丸药的计量单位。《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以五丸为后饮。”揉物使成丸形·丸:丸指揉物使其成为丸形。《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以四乌鲗骨—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