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疡医大全
《疡医大全》外科著作。清·顾世澄撰。刊于1760年。本书分类汇集自《内经》以来历代的外科著作。内容除全身各种外证外,还包括脉诊、内景图说等项。有图有文,并注明出处。是一种资料比较丰富的外科参考书。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
大腿痈
大腿痈为病名,又名腿痈。势焮肿痛者,当用内托柴胡汤,外用隔蒜灸。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水渍疮
出自《疡医大全》卷三十二。多发于劳动群众,或为长期水中作业之职业病,该病应重视预防,以避免手脚长期接触水湿,保持局部干燥为重要,如防护器具之使用等。水渍疮的治疗:治疗水渍疮可先用甘草、苡仁适量煎汤外洗或白矾外洗,然后撒三石散,或用密陀僧煅赤置地下去火性,研细末,外敷。水渍疮患者应保持局部通风清洁。
-
口唇
口唇为人体部位名,即唇,亦作唇口。于口之前端,分上唇、下唇。《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唇与发音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口唇者,音声之扇也。”《疡医大全》卷十四:“唇口焦红者吉,唇红者主烦躁渴饮,唇燥裂者是脾热,唇口俱肿赤者是热极…唇青者主血虚脾寒也。”
-
丫痈
概述:丫痈(abscessbetweenfingers)为病名,出《疡医大全》卷十九,是指生于手丫歧骨缝间的痈。手丫发出自《医宗金鉴》卷六十八,又名手丫支、手背丫、手丫毒、丫痈、鸦叉、手丫疔、丫指毒。9cm大小,发病迅速,易肿、易溃、易敛,或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生于委中穴的,称委中毒。
-
小升丹
概述:小升丹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七方。别名:三仙丹处方:水银一两,明矾、火硝各一两二钱。制法:为末,入锅内,用瓷碗一具(先用生姜片擦碗内外,以防碗炸)盖定,碗口以潮皮纸捻挤定,碗底用泥封固,炭火炼制,约三炷香,停火候冷,刮下碗内药,为细末。
-
小儿胎元内障
小儿胎元内障的辨证分型:胎毒上攻证:胎患内障·胎毒上攻证(congenitalcataractwithpatternoffetaltoxinattackingupward)是指胎毒上攻,以出生后瞳神内障翳隐隐淡白,患儿双目顾盼无神,或不见人物,舌红苔薄黄,指纹风关浅红或紫红为常见症的胎患内障证候。脾肾阳虚者,治宜健脾固肾,可用四君子汤合肾气丸随证化裁。
-
马蜞啮人
马蜞啮人为病名,见《疡医大全》卷三十八,即蛭食。指因水蛭或石蛭的咬伤。又名马蜞啮人、石蛭螫人、蜞蜍著人、马蟥咬伤。蛭之头部或体部可侵入皮肤或肌肉,使伤口流血不止、周围呈水肿性丘疹、微痒痛。治宜用手掌在伤处拍打,或用醋、盐水、酒、烟油或清凉油等敷咬处,使蛭自出,然后外涂碘酒或九一丹。
-
止血四生汤
概述:止血四生汤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二十六方。组成:生荷叶、生柏叶、生地黄、生艾叶各三钱。用法用量:水煎,加童便调下。功能主治:功能凉血止血。治牙宣,牙龈出血。附注:本方即《妇人良方》四生丸作汤剂,加童便而成。
-
升丹
概述:升丹为方剂名,出《药籢启秘》,为《疡医大全》方记载的三仙丹之别名。性味:辛,热,有毒。功能主治:提脓拔毒,去腐生肌。治痈疽疮疡溃后脓水淋漓,腐肉不去,瘘管,下疳,梅毒等。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细粉单用,或配其他药物成散剂等使用。使用注意:本品腐蚀性强,有大毒,不可内服,外用亦只宜微量。
-
长寿丸
概述:长寿丸为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即《疡医大全》方记载的三仙丹的别名。别名:升药、升丹来源及产地:粗制氧化汞。性味:辛,热,有毒。功能主治:提脓拔毒,去腐生肌。治痈疽疮疡溃后脓水淋漓,腐肉不去,瘘管,下疳,梅毒等。使用注意:本品腐蚀性强,有大毒,不可内服,外用亦只宜微量。
-
分湿内化汤
概述:分湿内化汤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二十五方。组成:薏苡仁二两,金银花、茯苓各一两,牛膝、半夏、甘草、萆薢各五钱,肉桂五分。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湿毒流注。
-
分湿消毒丹
概述:分湿消毒丹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二十五方。组成:铅丹二两,炒铅粉、白蜡各一两,乳香、没药、儿茶、樟脑、松香各三钱,轻粉一钱,血竭五钱,冰片、麝香各五分,铜绿三分,炒地龙粪一两五钱。功能主治:主治湿毒流注。
-
火腰带毒
见《疡医大全》卷廿。即腰带痈。火腰带毒的病因病机:火腰带毒由风热壅于肌表而成。9cm大小,发病迅速,易肿、易溃、易敛,或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见《五十二病方》。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生于委中穴的,称委中毒。《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云:“痈者,其上皮薄以泽。
-
万灵夺命汤
概述:万灵夺命汤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三十四方。处方:朱砂(水飞)、蟾酥(人乳泡)、轻粉、胆矾各五钱,铜绿、血竭各一两,雄黄、枯矾各二两。制法:为细末,面糊为丸,芡实大。用法用量:每服一丸,葱白三寸嚼烂包药于内,热汤吞服,使汗出。功能主治:主治疗毒入腹,烦闷恶心,及痈疽发背恶疮等症。
-
玉丹
制法:将明矾入罐内,放桴炭火上熔化,待罐底无块时,随投火硝、硼砂,少顷又投明矾,化尽再下硝、硼,如前法,逐层投完,待至罐口如馒头样,方用武火炼至于枯,用净瓦覆罐口一时,取起,将研细牛黄少许,用水五、六匙调和,以匙挑滴丹上,将罐仍入火内烘干,即收起连罐覆净地上,下以纸衬地上,用瓦盖七日收贮。
-
印疮
印疮为病名。由久病气血亏损,气不能运血以营养肌肤,加之局部受压摩擦染毒而成。初起患处呈现紫癍,继而皮肤破损,逐渐坏死溃烂,腐肉脱落,形成溃疡,较难愈合。内治宜调补气血。外治,重在预防,包括清洁受压部位,勤换体位,保持局部干燥或用酒精按摩之;若溃烂后应去腐生肌,外敷五五丹,继用生肌玉红膏等。
-
夺命无忧散
概述:夺命无忧散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十七方。组成:煅寒水石三两,玄参、黄连、贯众、山豆根、荆芥、甘草、硼砂、滑石、砂仁、茯苓各五钱。功能主治:主治缠喉风,咽喉疼痛,痰涎壅盛,口舌生疮,心腹胀满,脾积癥块,小儿奶癖,误吞骨屑,鲠塞不下,以及诸般药毒热盛,喉闭涎满,气急闷乱,不省人事等症。
-
尽头牙
尽头牙又称尽牙,即智齿。也就是第三磨齿。是参与咀嚼的重要器官。《疡医大全》卷十六:“上左尽牙属胆,下左尽牙属肝,上右尽牙属肺,下右尽牙属大肠。”
-
足发背·湿热下注证
定义:足发背·湿热下注证(cellulitisoffootdorsum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diffusing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足背红肿弥漫,灼热疼痛,化脓溃破,伴寒战高热,纳呆,或泛恶,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出《疡科选粹》卷五。即脚发,又名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为急性化脓性疾病。
-
足发背·虚火灼筋证
定义:足发背·虚火灼筋证(cellulitisoffootdorsumwithpatternofdeficiency-firescorchingtendon)是指虚火灼筋,以足背微赤肿痛,或疮色紫暗,成脓迟缓,日久溃脓清稀,疮腐色暗难收敛,伴头晕目眩,午后低热,五心烦热,盗汗,舌质暗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
-
褥疮·气血两虚证
定义:褥疮·气血两虚证(bedsorewithqi-blooddeficiency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疮面腐肉难脱,或腐肉虽脱,新肌色淡,愈合缓慢,伴有面色晄白,神疲乏力,纳差食少等,舌质淡,舌苔少,脉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褥疮证候。又名印疮。中医认为褥疮是由久病气血亏损,气不能运血以营养肌肤,加之局部受压摩擦染毒而成。
-
褥疮·蕴毒腐溃证
定义:褥疮·蕴毒腐溃证(bedsorewithpatternofulcerationduetoamassedtoxin)是指蕴毒腐溃,以褥疮溃烂,腐肉及脓水较多,或有恶臭,重者溃烂可深及筋骨,四周漫肿,伴有发热或低热,口苦且干,形神萎靡,不思饮食,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褥疮证候。又名印疮。是指由于长期卧床,躯体重压引起的慢性溃疡。
-
褥疮·气滞血瘀证
定义:褥疮·气滞血瘀证(bedsorewithpattern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局部皮肤出现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或有破损,舌质暗,舌苔薄,脉弦为常见症的褥疮证候。是指由于长期卧床,躯体重压引起的慢性溃疡。中医认为褥疮是由久病气血亏损,气不能运血以营养肌肤,加之局部受压摩擦染毒而成。
-
乳衄·脾不统血证
定义:乳衄·脾不统血证(nipplebleedingwithpatternofspleenfailingtocontrolblood)是指脾不统血,以乳孔溢液,颜色淡红或黄色稀水,伴有面黄倦怠,食少,虚烦不眠,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为常见症的乳衄证候。脾虚气血不足,故面色少华,四肢倦怠,食欲不振;乳衄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癌。
-
小儿舌膜
小儿舌膜为病证名。出《本草纲目》。《疡医大全》谓其症为“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多因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舌所致。临床还有舌下有膜如石榴子,妨碍吮乳,啼声不出者。治宜先将此膜刮去,外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三黄汤(《银海精微》:黄连、黄芩、大黄)加银花、牛蒡子,以清热解毒。
-
小儿大衄
小儿大衄为病名,指小儿眼、鼻、耳、口七窍出血。《普济方》卷三百八十九:“血虚受热,散漫失度,出于七窍者,为大衄。”次以当归一两煎汤,磨沉香、降香各五钱,加童便服之,血自归经。”属血热妄行者,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地榆,蒲黄、紫珠草;属气不摄血,或气随血脱者,宜补气摄血,用独参汤加龙骨、牡蛎。
-
下胞
下胞为人体部位名,见《疡医大全》卷十一。其上界为下睑之睑弦,下界为眼眶之下缘。眼睑又名眼胞、睑、胞睑、睑胞、睥、目胞、睑皮、眼皮。见《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卷上:“胞者,上胞也。眼睑能开合,具有保护眼珠及眼眶的作用。又脾与胃相表里,故目之“上下胞,其上属脾,而下属胃”(《张氏医通》卷八)。
-
蓆疮
蓆疮病名。亦名印疮、褥疮。症见初起患处呈现紫斑,继而皮肤破损,逐渐坏死溃烂,腐肉脱落,形成溃疡,较难愈合,治宜调补气血。内服十全大补汤之类。外治则重在预防,包括清洁受压部位,勤换体位,保持局部干燥或用酒精按摩,患部衬以软垫等。若溃烂后应去腐生肌,外敷五五丹,继用生肌玉红膏等。
-
鱼腮毒
鱼腮毒病名。出《疡医大全》卷十二。也即腮部生痈的病证。详见腮痈条。
-
隔韭饼灸
隔韭饼灸为间接灸的一种。《疡医大全》:“疮毒溃后,风寒侵袭,作肿痛者,用韭菜……捣成饼,放患上,艾圆灸之,使热气入内。”
-
舌瘖
又名舌缓。舌瘖的症状:《疡医大全》卷十五:“舌瘖者,中风而舌不转运,舌强不能言是也。”又《医学纲目》卷十:“知瘖,乃中风舌不能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语言,而咽喉声音则如故也。”如属中风失音者,治宜祛风豁痰。可选用小续命汤,温胆汤等加胆星、僵蚕、全蝎、石菖蒲等。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
-
疝
又名疝气、横痃、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肾系阴肿等。《诸病源候论》有五疝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儒门事亲》、《疡医大全》等均有七疝论述,名目繁杂。《医学入门》:“疝有睾丸痛者,有连小腹痛者。”如《诸病源候论》:“腹中气乍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名曰癥疝。”
-
青蛇头
青蛇头病名。见《疡医大全》卷二十七。又名指风毒。多发于手、足指、趾部,因邪毒留结或因外伤染毒所致。证见:患趾部红肿剧痛如汤泼火烧,痛不可忍,甚则憎寒壮热,四肢酸痛,其后胬肉突出,痛如刀割。治宜清热解毒之剂,用白芷散、黄连解毒汤加减内服,外敷蜈蚣散。或参痈、疽相关条。
-
脾疝
脾疝病名。《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脉…微大为脾疝,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疡医大全》卷二十四:“脾疝者其浊气自下逆上,连暧不宽,胀满作痛,痛则呕吐清水或苦水痰涎之类。”类似腹腔内包裹性化脓性脓肿。
-
马口疔
马口疔为病名,系指疔生于下唇而致唇部肿起的病证。方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紫地汤等加减。内治:宜凉血解毒泻火,用五味消毒饮及犀角地黄汤加减;疔疮走黄者,服紫雪丹解毒清心开窍。外治:蟾酥锭磨水涂患处。驴嘴风为病证名,系下唇生疮,唇部肿起者。多由痰毒邪火上冲所致。亦可外吹冰硼散。
-
口内肉球
口内肉球为病名,指口内生瘤,根蒂较长者。可选用黄芩、丹皮、红花、僵蚕、赤芍、乳香、没药等煎服;见《焦氏喉科枕秘》:“此症因外感六气,内伤七情而起,咽喉之内生肉球,如龙眼核大,有根如线五寸余长,吐球出方可饮食,以手轻捻,痛彻至心,服益气疏风汤,用真麝香二钱,作二次,水和服,或麝香散服三次。”
-
颈蝗
颈蝗病名。指颈部所生痈疮之一种。《疡医大全》卷十八:“颈蝗其毒不红,其形坚硬无脓,一年半载长久如此,不能穿溃,两头锁颈,嗜人脂血,食血一饱,病人即将危矣。”治疗:毒发之初宜先服益气养荣汤十余剂,外治可施以三棱针或艾炷灸,次服神效栝楼散便自消。
-
尽牙
尽牙即智齿。也就是第三磨齿。是参与咀嚼的重要器官。《疡医大全》卷十六:“上左尽牙属胆,下左尽牙属肝,上右尽牙属肺,下右尽牙属大肠。”
-
金星内障
即金花内障。是指以眼珠红痛或视力下降后,出现晶状体混浊,并伴瞳神干缺或缩小为主要表现的眼病。金星内障类似西医的瞳孔闭锁及膜闭,或由虹膜睫状体炎引起的并发性白内障等。金星内障的病因病机:佚名《眼科统秘》:“因肝经风热冲于目,致使瞳人锁如不开,后渐结成障膜如金花之样,端然失明,惟见三光”
-
脚底穿心疔
脚底穿心疔病名。指生于足心处之痈疽。出《疡医大全》卷二十七。即涌泉疽。详见该条。
-
夹口疮
《疡医大全》卷十四:“剪口疮又名夹口疮,脾热者多患此。常因脾胃湿热上攻口唇,或先天遗毒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足太阴为脾之经,其气通于口;足阳明为胃之经,手阳明为大肠之经,此二经脉并侠于口,其腑脏虚,为风邪湿热所乘,气发于脉,与津液相搏,则生疮,恒湿烂有汁,世谓之肥疮,亦名燕口。”
-
横剑翳内障
横剑翳内障病名。见《疡医大全》卷十一。即横翳内障。详见该条。
-
发眉疽
眉疽又名发眉疽、眉发、发眉、眉发疽、凤眉疽。治同外痈。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耳轮赤烂
耳轮赤烂为病证名,即耳烂。《疡医大全》卷十三:“耳轮赤烂,桑、枣、槐、柳、桃嫩枝摘来煎汤,日洗三次。又方贝母、轻粉研匀干掺”。参见月蚀疮、旋耳疮:月蚀疮为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常见于小儿。多由胎毒未净,肝胆不清,脾经湿热所致。症见耳上生疮,时发时止,或随月盈则剧,月亏则轻(《外科大成》卷三)。治宜解毒清热。方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黄连温胆汤等加减。旋耳疮为病名。指发生于耳廓根部的湿疮。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又名月蚀疮,月镟疮。由于胆脾二经湿热上蒸,或耳道流脓延及外耳所致。初起在耳后折缝间皮肤潮红,久则黄水淋漓,湿烂作痒,搔破则津血水,甚者耳后折缝裂开,状如刀割,缠绵难愈。多见于
-
耳烂
耳烂为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多由肝胆湿热郁结,上攻于耳所致。《疡医大全》卷十三:“耳 赤烂,桑、枣、槐、柳、桃嫩枝摘来煎汤,日洗三次。又方:贝母、轻粉研匀干掺。”治宜清热除湿,内服龙胆泻肝汤。外用穿粉散或解毒丹麻油调搽。方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黄连温胆汤等加减。
-
鼻毛
鼻毛人体解剖名称。系指生长于鼻孔内之毫毛,有屏蔽尘埃的作用,见《疡医大全》卷十二。若随意剪拔鼻毛常可诱发鼻内疖。
-
保生救苦散
《兰室秘藏》卷下处方生寒水石、大黄(火煨)、黄柏(油炒)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火烧,或热油烙,及脱肌肉者。用法用量用油调涂,或干用此药涂之。狗啮损伤,并刀斧伤,预防破伤风症。用法用量保生救苦丹(《疡医大全》卷三十七)。
-
白瘢风酒
处方:苦参5斤,露蜂房5两,刺猬皮1个。制法:上(口父)咀。以水3斗,煮1斗,去滓用汁,细酒曲5斤,炊黍米3斗,作饭拌曲,同药汁,如酿酒法,酒成榨去糟。功能主治:紫白瘢风。用法用量:食前温服1-2杯。摘录:《疡医大全》卷二十八
-
七星丹
七星丹为《疡医大全》卷七方。提毒丹又名七星丹、八仙丹。其组成为乳香、没药各二钱,玄参、前胡、血竭、麝香各四分,斑蝥八钱。为细末,每用二三厘,初起,以膏药按疮大小贴上,周围用大蒜捣泥盖住,膏药中留一孔,入药末于内;已溃,掺药于疮孔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