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臼
亦名脱位、出臼、骨出、脱髎、脱骱、骱失。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外伤性、习惯性、病理性及先天性脱臼四种。初期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七厘散,外敷乌头膏或栀乳散;中后期治宜和营止痛,舒筋活络,可服壮筋养血汤、小活络丹,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浸洗。
-
肩胛骨出
肩胛骨出病名。肩关节脱臼。出《理伤续断方》。又名肩胛上出臼,肩骨脱臼,肩骨失落,臑骨突出,髃骨骱失,肩骨出髎,肩骱迭下等。证见患肩部疼痛肿胀,呈方肩畸形,肩功能障碍使患侧手不能上举至脑后,下不能过胸前,反手不能至背。治宜手法整复固定,视脱臼之情况可选足蹬法,肩头掮法、扛抬法等。治法参见脱臼条。
-
指间关节脱位
概述:指间关节脱位(interphalangealdislocation)为病名。又名出臼、骨出、脱髎、脱骱、骱失。按脱出程度可分为全脱、半脱;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七厘散,外敷乌头膏或栀乳散;中、后期宜和营止痛,舒筋活络,内服壮筋养血汤、小活络丸,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浸洗。
-
手臂出臼
又名曲瞅骱出、肘骨出臼、臂骱落出。可分为前、后脱臼,以后脱臼为多见。《伤科补要》:“其骱名曲瞅,自肘至腕,有正辅二根,其在下而形体长大连肘尖者为臂骨,其在上而形体短细者为转骨,叠并相倚,下接于腕骨。内服复元活血汤,或七厘散、跌打丸,外敷栀乳散;肿消痛减后服补筋丸,并用五加皮汤外洗,配合功能锻炼。
-
曲䐐骱出
见《伤科补要》卷二。又名手臂出臼、肘骨出臼、臂骱落出。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因跌仆、扭撞所致。可分为前、后脱臼,以后脱臼为多见。治宜牵推或手翻托法复位,并绷带固定。内服复元活血汤,或七厘散、跌打丸,外敷栀乳散;肿消痛减后服补筋丸,并用五加皮汤外洗,配合功能锻炼。
-
大腿骨骱脱
又名胯骨出、大腿根出臼、臀骱骨出、臀骱脱臼、大腿骨骱脱、环跳骨出臼、环跳骨脱出、胯骨骱脱臼。因跌仆、坠闪所致。有粘膝和不粘膝畸形。前者即后脱臼,又称臀上出、足短形、出向外,患肢呈内收、屈曲、内旋、缩短畸形;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消痛减后,以五加皮汤和海桐皮汤外洗,配合功能锻炼。
-
大腿根出臼
又名胯骨出、大腿根出臼、臀骱骨出、臀骱脱臼、大腿骨骱脱、环跳骨出臼、环跳骨脱出、胯骨骱脱臼。因跌仆、坠闪所致。有粘膝和不粘膝畸形。前者即后脱臼,又称臀上出、足短形、出向外,患肢呈内收、屈曲、内旋、缩短畸形;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消痛减后,以五加皮汤和海桐皮汤外洗,配合功能锻炼。
-
骨骱接而复脱
骨骱接而复脱病名。见《正体类要》上卷。常因肝肾虚损,气血不足,筋肉松弛引起;或因外伤性脱臼治疗不当,关节结构破坏所致。药物治疗宜滋补肝肾、强筋壮骨,可内服六味地黄丸、补筋丸;若气血虚者,可内服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外治可用五加皮汤外洗,配合局部按摩、功能锻炼,或针灸疗法。
-
颊车骨落
颊车骨落病名。系指双侧下颌节脱臼的病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颊车者……或打仆脱臼,或因风湿袭入,鉤环脱臼,单脱者为错,双脱者为落。”其证治详见颊车蹉条。
-
打扑伤损
打扑伤损为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即跌打损伤。又名诸伤、攧扑损伤、打仆伤损等。伤处多有疼痛、肿胀、伤筋、破损或出血、骨折、脱臼等情况,也包括一部分内脏损伤疾患。治宜以行气、散瘀、止痛、止血、舒筋、坚骨为主,随证选方加七厘散、参黄散、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壮筋养血汤、正骨紫金丹等。
-
上骱手法
上骱手法为正骨手法。上,是指整复或复位之意;骱,即关节之意。又称复位手法,是运用手的技巧将脱臼之骨复其原位。《伤科补要》卷二:“夫接骨入骱者,所赖其手法也,两手安置其筋骨,仍复于旧位也。”不同部位的脱臼,其手法亦各不同。
-
上髎手法
上髎手法为正骨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即上骱手法。上,是指整复或复位之意;骱,即关节之意。又称复位手法,是运用手的技巧将脱臼之骨复其原位。《伤科补要》卷二:“夫接骨入骱者,所赖其手法也,两手安置其筋骨,仍复于旧位也。”不同部位的脱臼,其手法亦各不同。
-
脱髎
脱髎病名。指脱臼。见《伤科汇纂》卷三。详见脱臼条。
-
手指脱骱
手指脱骱为病名。多因跌仆、扭打而引致。局部疼痛、肿胀、明显凸出畸形,活动受限。一般手法为术者两手紧握脱臼指之远端,向外拔伸牵引,并用力缓缓将突出之骨端捏正以复其位,然后予以固定数日肿消者即愈。可选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云南白药等,外敷栀乳散;肿消痛减后,以海桐皮汤外洗,并进行屈伸锻炼。
-
足牮法
足牮法医疗技术名。肩、髋关节脱臼以足蹬整复之方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法因肩、髋关节之不同,或左、右不同而有差异。以右肩关节脱臼为例:令患者仰卧,术者面对患者坐于伤侧,将右脚跟部放置于患侧之腋窝内,并用双手紧握患者右腕,配合足牮对抗拔伸牵引,使脱位之骨恢复原位。其他关节以此类推。
-
胯骨骱脱出
胯骨骱脱出病名。指髋关节因外伤而脱臼者。见《伤科大成》。即髋关节脱臼。详胯骨出条。
-
挪脚踝骨入臼手法
挪脚踝骨入臼手法正骨手法之一。踝关节脱臼的整复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方法步骤为:以脚内翻、外踝凸出的脱臼为例:医者环握足部并向远端牵引,同时以两拇指压腓骨下端,余指外翻足部以复其位,再使关节屈伸活动数次即可。
-
肘尖向上突出
肘尖向上突出病名。肘关节脱臼后脱位之体态。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肘关节后脱臼。证治详手臂出臼条。
-
内外踝伤
内外踝伤为病名。其证局部肿胀、疼痛,压之痛感剧烈,活动受限,甚则足内翻或外翻畸形。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肿痛减轻后改服正骨紫金丹或接骨丸,后期服健步虎潜丸,并配合功能锻炼。若有踝关节脱臼,甚或骨折者,证治参见骨关节骨折、脱臼之病处治。可手法复位至功能位置,作夹缚固定,局部外用热熨、消肿止痛剂即可。
-
脱骱
脱骱病名。即脱臼。出《伤科补要·凡例》。详见脱臼条。
-
颊车蹉
颊车蹉病名。系指下颌关节脱臼的病证。出《千金要方》卷六上。又名下颏脱落、颊车骨脱臼、牙关骨打落、下巴脱落等。其病因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肉松驰、过度张口或外伤所致。双侧脱者,向前下脱垂,宜用手托法复位。虚损者服十全大补汤;外伤者服复元活血汤,也可以针灸配合治疗,忌咬硬物及大张口。
-
骨节闪脱
骨节闪脱病名。系骨关节之脱臼。见《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五。有:“凡坠堕颠扑,骨节闪脱,不得入臼,遂致蹉跌者,急须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次用药调养,使骨正筋柔,营卫气血不失常度。”证治参见脱臼条。
-
跌破竻
出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DiēP L 别名:小角刺(《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大风子科植物长叶柞木的叶、刺及种子。5),卵形或披针形,内面无毛;雄花有多数雄蕊,花盘由多数腺体组成,位于雄蕊外围;生境分布:生于旷野、林边、路旁。附方:治扭挫伤或骨折、脱臼整复后:鲜跌破竻叶,捣烂外敷;
-
脚趾骱失
脚趾骱失病名。指因外伤而致脚趾关节脱臼者。见《伤科补要》卷二。即趾关节脱臼。该病多由跌仆伤损所致。症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趾骨突向一侧,功能活动受限。治宜先用手法复位,内服复元活血汤或七厘散,外可用海桐皮汤温洗,适时配合功能锻炼。
-
手拽法
手拽法为正骨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髋关节脱臼整复手法已见于《理伤续断方》、《永类钤方》等书。令患者坐下,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双手由患者腋下绕至胸前抱着不动,医者双手紧握患肢腿膝用力拔伸,如感到髋关节滑动声,即已复位。
-
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手法
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手法为下颌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技术。又名下颌关节脱臼整复法,失欠颊车蹉开口不合方。失欠颊车蹉开张不合方为上骱手法之一,应用于下颌关节脱臼的整复法。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人以手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矣。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伤人指也。”本法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
-
地罗汉
概述:地罗汉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云南中草药》记载的滚山虫之别名。来源及产地:球马陆科动物滚山球马陆GlomerisnipponicaKishida的全虫。性味:咸,温。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接骨止痛。1.治跌打损伤,骨折,关节脱臼。3g,黄酒送下(治骨折、关节脱臼均须复位固定后服药)。2.治子宫脱垂,脱肛。
-
折转试其手
折转试其手医学技术名。正骨手法之一。为验证肩关节脱臼手法复位后是否达到理想疗效之方法。其法是肩关节脱臼整复后,术者一手按其患肩,另一手握住患侧手腕部,使患侧手向上至脑后,向下挠过胸前,然后再反其手于背部,患者并无障碍者,表示复位已成功。
-
骨出
骨出病名。骨关节部位之脱出原位者。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即脱臼。如“凡肩甲骨出”,即指肩关节脱臼。另则系指骨折之断端刺破肌肤而外出者,如“凡皮破骨出差爻。”各参见有关条。
-
美丽胡枝子根
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拼音名:MěiL H ZhīZǐGēn来源:为豆科植物美丽胡枝子的根。性味:《福建中草药》:苦,平。功能主治:清肺热,祛风湿,散瘀血。治肺痈,风湿疼痛,跌打损伤。②《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清肺,散风,止泻。治跌打肿痛,风湿骨痛。附方:治扭伤、脱臼、骨折:美丽胡杖子鲜根和酒糟捣烂,敷伤处。
-
跌打损伤
跌打损伤病证名。泛指外伤疾病。亦名诸伤、攧扑损伤、见《医宗金鉴》卷九十。打扑伤损等。伤处多有疼痛、肿胀、伤筋、破损或出血,骨折,脱臼等情况,也包括一部分内脏损伤疾患。治疗宜以行气,散瘀,活血,止痛,舒筋,坚骨为主。随证选方如七厘散、壮筋养血汤、正骨紫金丹等。如出现骨折、脱臼等情况,可用手法整复;
-
落架风
落架风病名。见《重楼玉钥》卷上。即颊车骨脱臼。俗称吊下巴。郑梅涧云:“此症或因酒后,或偶大笑,或大呵欠,致脱落下颏不得合架,口大开而不能咀嚼。虽属上热下虚,实由气血有亏,以致胲筋弛而不收”。治宜用手法复位并以布兜其下颏,系于项上。可内服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本病即今之颞下颌关节脱臼。
-
肩头掮法
肩头掮法医疗技术名。肩关节脱臼整复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法令患者立于低处,术者双手紧握患肢手腕上部,将肩头置于患侧之腋下,用力徐徐背起,并缓缓向前弯腰,利用肩头的力量促成肱骨头复归原位,如感觉有滑动感者,即为复位之兆。
-
复位手法
复位手法正骨手法之一。即上骱手法。指应用手的技巧,将脱臼之骨关节恢复其原位。证治可参见上骱手法条。移位骨折断端以手法复其原位亦谓之。
-
倒吊法
倒吊法正骨手法之一。《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有:“脚大腿跟出臼,……或是剉开,又可用软绵绳从脚缚倒吊起,用手整骨节,从上坠下,自然归窠。”本法适用于髋关节脱臼的手法复位,目前临床上已较少采用。
-
臂骱落出
臂骱落出病名。指肘关节因外伤而脱臼者。见《伤科大成》。详手臂出臼条。
-
华佗散
处方:炙乳没1钱,生南星1钱,刘寄奴1钱,肉桂2钱,细辛1钱5分,牙皂1钱,丁香1钱,急性子2钱,大茴香1钱,三奈1钱,羌独活各1钱,归尾2钱,川续1钱,广皮1钱,落得打1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定痛,接骨舒筋。主骨断筋缩,骨节脱臼,不得转动。用法用量:掺膏药上贴之,5日1换。摘录:《青囊立效秘方》卷一
-
按摩法
按摩法正骨八法之一。该法有舒筋活络、散瘀消肿之功效。出《素问·血气形志》:“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医宗金鉴》卷八十七:“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本法适用于软组织筋肌皮肉之损伤、肿硬疼痛或麻木强僵而未造成骨折脱臼之证。
-
马扫帚
拼音名:MǎS oZhou别名:白花羊牯枣来源:豆科胡枝子属植物美丽胡枝子Lespedezaformosa(Vogel)Koehne,以根和全株入药。春至秋采根,趁鲜抽出根部木心,晒干或鲜用;性味:苦、微涩,平。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消肿止痛。用于肺热咳血,肺脓肿,疮痈疖肿,便血,风湿关节痛,跌打肿痛。外用治扭伤,脱臼,骨折。
-
乔木刺桐
《全国中草药汇编》:乔木刺桐:拼音名:Qi oM C T nɡ别名:泡龙桐刺、刺通树、海桐皮、刺木通、鹦哥花来源:豆科乔木刺桐ErythrinaarborescensRoxb.,以树皮入药。生境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性味:苦、微涩,凉。功能主治:祛风除湿,续筋骨。主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关节脱臼肿痛,骨折,小儿疳积,蛔虫症。
-
关节红肿
概述:关节红肿(rednessandswellingofjoints)为症状名。是指关节表面的皮肤发红,伴有关节肿胀发热的表现。症状:病人关节部位肿胀,皮肤变红,并常伴有热痛感。多见于痹证、关节流注、鹤膝风及扭伤、脱臼等病患。
-
中国伤科学
《中国伤科学》伤科著作。本书原为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之一,后经修订印行。书中首述伤科总论,其次介绍各种类型的骨折、脱臼、伤筋、创伤和内伤等病,比较系统规范,可供临床参考。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正骨手法
正骨手法为骨伤治法之一。用手的动作,治疗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的方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拔伸、用力收入骨、捺正等手法。《医宗金鉴》卷八十七,总结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今有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按摩推拿、夹挤分骨、折顶回旋等中西医结合新八法。
-
正骨心法要旨
《正骨心法要旨》为骨伤科专著。四卷(即《医宗金鉴》卷八十七至九十)。清·吴谦等撰。首载手法总论及《内经》中有关记述,次为全身各部骨骼名称及其伤损、骨折、脱臼等病的症治,后述伤损内症及其兼症的治疗。
-
脱颏
脱颏病名。指下颌关节脱臼。见《疡医大全》卷三十六。详颊车蹉条。
-
手支法
手支法为正骨手法。适用于肩关节脱臼的整复。患者正坐,一助手立于健肩侧,双手环抱患者腋下,医者外展患臂与助手对抗牵引,待收缩的肌肉拉展,肱骨头拉至肩胛盂下时,再屈患肘成直角,医者转向患者背后,但肘部仍继续牵引,一手拇指伸至腋窝,向外支肱骨头,同时牵引肘部之手配合内收肘部,感到肱骨头滑动声,即已复位。
-
手两边拉法
手两边拉法为正骨手法。肩关节脱臼之整复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令患者正坐,一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双手从患者两腋下绕胸前抱紧不动;另一助手握健侧腕部固定不动;医者双手紧握患肢配合健侧助手用力相对牵引,如觉到滑动感,即已复位。
-
失欠颊车蹉开张不合方
失欠颊车蹉开张不合方为上骱手法之一。应用于下颌关节脱臼的整复法。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人以手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矣。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伤人指也。”手法复位后,局部可进行消蜡和水热敷之,或施灸法以防其再发。
-
曲(月秋)骱出
曲(月秋)骱出病名。即肘关节脱臼。见《伤科补要》卷二,参见曲(月秋)骱。证治参见手臂出臼条。
-
臑骨突出
臑骨突出病名。臑骨即肱骨,指肩关节脱臼后肱骨头离位,明显突出者。见《医宗金鉴》卷八八。证治详肩胛骨脱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