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青龙汤
初因感冒咳嗽而起,后成肺炎,气急,胸痛、咳嗽,痰中带瘀血,病已两周,高热无汗,身疼痛,颜面及两颧绯红,烦躁谵语、喘咳气急,两胁痛,脉弦紧,径与大青龙汤加鲜竹沥,是夜大汗淋漓,即呈分利解热,诸证悉退,病家惊为神异。功能主治: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大青龙汤主治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燥烦,六脉浮紧。
-
风寒两伤荣卫证
风寒两伤荣卫证为病证名。风寒之邪伤于卫分、营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注解伤寒论》卷三注云:“此中风见寒脉也。《伤寒论条辨》卷三:“中风者,单只卫中于风而病也;风寒两伤营卫等说,后世医家持有异议。
-
治疗新冠病毒感染中药协定方
概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核心病机为“疫毒外侵”。南方地区:新冠病毒感染者有发热等症状,协定处方(加减银翘散):金银花15g,连翘15g,杏仁10g,牛蒡子10g,桔梗10g,甘草6g,葛根30g,北沙参10g,桑叶10g,藿香10g。若咽痛明显,可酌加射干15g,玄参10g。
-
羌活神术汤
《伤寒大白》卷二:组成:羌活、苍术、石膏、防风、天麻。《伤寒全生集》卷二:组成:羌活、藁本、川芎、白芷、苍术、细辛、甘草。主治:感冒伤寒,头疼发热,恶寒拘急,体痛无汗,脉浮紧。用法用量:加生姜,葱白,水煎服。恶心而呕,加姜汁炒半夏、陈皮;胸胁满闷,加枳壳、桔梗;若加麻黄、干葛发汗,以代麻黄汤;
-
高忠英
此外,还发表了多篇论文,如“方剂辨疑”、“大青龙汤倍麻黄的实质”、“银翘散的君药问题”,又如在研究方药配伍规律方面发表了“五脏补益法”、“引火归原法的实质与运用”、“临床处方药物配伍规律探讨”等文章,同时参加了编写《实用中医学》、《实用中医营养学》,以及《徐大椿医书全集》的注释工作。
-
赤脉翳
系指白睛赤丝血脉侵入黑睛,影响视力的证候。见《审视瑶函》。以太阳主表,其病必连眉棱骨痛,或脑顶痛,或半边头肿痛。治宜温散,用大青龙汤等。赤脉翳从下而上者,或从内眦出外者,皆属阳明,以阳明主里,其症多热,或便实。赤脉翳初从外眦入内者,为少阳主半表半里,治宜和解之,用小柴胡汤加减。
-
伤寒失声
《诸病源候论》卷八:“邪客于肺,肺主声,而通于气,今外邪与真气相搏,真气虚而邪气胜,故声为之不通也。”若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者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大青龙汤、麻黄汤等加减。如久病失音,由于肺肾气阴两伤,宜润肺滋肾,用清音汤、百合固金汤、地黄饮子等方。古法用清咽宁肺汤,今改用生脉散合六味丸作汤。”
-
伤寒咽喉痛
伤寒咽喉痛为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七。指伤寒过经不愈,邪毒上熏所致的咽喉痛。“伤寒病,过经而不愈,脉反沉迟,手足厥逆者,此为下部脉不至,阴阳隔绝,邪客于足少阴之络,毒气上熏,故咽喉不利,或病而生疮。”若其人恶寒,发热汗不出,脉浮紧者,可选用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加减。
-
亡阳症
概述:亡阳症:1.证候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医略六书·杂病证治》:“亡阳汗者,…《伤寒论大全》卷四:“头痛发热,项脊强,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
-
亡阳
阳气失亡:亡阳为病机,又称“阳脱”,是亡阴的进一步发展,为阳气衰竭的危重症候。阳气失亡,可引起亡阳证。主要症状有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冷踡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渴喜热饮、脉微欲绝或浮而中空等。治宜回阳固脱。《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
羌活神术散
处方:羌活藁本川芎白芷苍术细辛甘草功能主治:治感冒风寒,头疼发热,恶寒拘急,体痛无汗,脉浮紧者。用法用量:加生姜、葱白,水煎服。恶心而呕,加姜汁炒半夏、陈皮;胸胁满闷,加枳壳、桔梗;若加麻黄、干葛发汗,可代麻黄汤;若烦躁,加石膏、麻黄,可代大青龙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