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穴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称引《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腧穴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
-
穴空
穴空即孔穴。《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分之所在穴空。”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新针灸学
概述:《新针灸学》为书名:1.朱琏著;提出针灸治病的机理主要是调整激发神经中枢,尤其是高级大脑皮层功能的论点,并相应地将针刺手法分为兴奋及抑制两类。修订后的版本增加了简易取穴法及医案两篇。第三篇为孔穴总论及针术、灸术方法;书分三篇,介绍脏腑、经络、腧穴、各种治疗方法和疾病治疗。
-
空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经穴·空:空指经穴、穴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黄帝内经灵枢·天年》:“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
-
灵龟飞腾
灵龟飞腾也称灵龟八法、飞腾八法。是针灸按孔穴开合时间选穴的一种古代学说。见于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以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孔穴为基础,并配合八卦,与记日时的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相对照,推断某日时八穴中的某穴开放来选穴。
-
医心方
概述:《医心方》为书名。日本·丹波康赖撰。卷二载孔穴主治法、诸家背输法、针禁法、灸禁法、针例、灸例等。其中引述扁鹊、华佗、龙衔素、僧匡等诸家散佚的针灸文献,颇为珍贵。卷三-十四内科杂病及六淫、时行诸病;卷二十七养生导引;卷二十九饮食禁忌;全书征引资料比较丰富,是研究唐代以前我国医学文献的重要著作。
-
穴道
见《太平圣惠方》。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会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腧穴在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
-
腧穴压痛
腧穴压痛为症状名。腧,通输,有输注的含义;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它能反应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通过针灸、按摩等刺激,能够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
-
穴中
穴中即穴窍。见《普济方》卷四百十六。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古代文献有称作“气穴”“孔穴”“空”“输(通俞、腧)”“节”“会”等,通俗还称作“穴道”。在原有经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称为经外奇穴(奇穴);此外,按局部压痛点所取之穴,一般称阿是穴。
-
启玄子
启玄子即王冰。王冰为唐代著名医学家。曾官太仆令,后人因称王太仆。对《黄帝内经》研究至深。用12年时间,编次、注释《黄帝内经素问》,颇有发挥。其中对穴位的注释,除参考《针灸甲乙经》外,还引用《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书。
-
王太仆
王太仆即王冰。参见“王冰”:王冰为唐代著名医学家。自号启玄子。曾官太仆令,后人因称王太仆。对《黄帝内经》研究至深。用12年时间,编次、注释《黄帝内经素问》,颇有发挥。其中对穴位的注释,除参考《针灸甲乙经》外,还引用《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书。
-
王冰
王冰为唐代医学家,自号启玄子,曾官太仆令,后人因称王太仆。对《黄帝内经》研究至深。其中对穴位的注释,除参考《针灸甲乙经》外,还引用《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书。自幼喜好经方及养生,亦仰慕医道。后世伪托王氏之作,亦复不少,如《素问六气玄珠密语》、《照明隐旨》等皆属此类。
-
中空纤维
中空纤维的内部有孔穴结构。中空和异形中空纤维的最大特点是保暖性大大优于同类的一般纤维。中空纤维有光的反射效应,使织物有毛料的膘光感。星形中空短纤维跟各种纤维混纺,织成仿中厚花呢料,它质地轻柔,手感丰满。异形中空纤维广泛用于制地毯和毛毯,这些制品富有弹性和蓬松性,不易起球。
-
近世针灸医学全书
《近世针灸医学全书》为书名。杨医亚编著。刊于1953年。此书为作者原作《针灸经穴学》《孔穴学》《配穴概论》《针科学》《灸科学》《实用针灸治疗学》等书改编而成。
-
空穴
空穴即孔穴。空、孔通。《黄帝内经灵枢·贼风》:“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
简明针灸疗法
《简明针灸疗法》为书名。湖北中医学院、湖北医学科学分院第一中医研究所编。195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经络、孔穴、配穴、手法、证治等五部分,通俗易懂,便于初学。
-
新针灸手册
《新针灸手册》为书名。何霜梅编著。刊于1953年。本书扼要地介绍针灸基本理论,常用孔穴及配伍成方,常见有效病种的针灸治疗。
-
窭
窭指空穴。《足臂十一脉灸经》:“足泰阳脉:出外踝窭中……”空穴即孔穴。空通孔。《黄帝内经灵枢·贼风》:“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
穴名
穴名即腧穴的名称。《备急千金要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穴名近于木者属肝;穴名近于神者属心;穴名近于金玉者属肺;穴名近于水者属肾。是以神之所藏,亦各有所属。穴名府者,神之所集;穴名门户者,神之所出入;穴名舍宅者,神之所安;穴名所主,皆有所况,以推百方,度事皆然。”
-
针工
针工为古代太医署人员职位名。见《旧唐书·职官志》。针博士是指我国自唐始,针灸独立成科。据《旧唐书志》第二十四职官三载,内有“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下),针助教一人(从九品下),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
龙衔素
龙衔素为人名。履籍不详。《隋书·经籍志》载有《龙衔素针经》,书佚。《医心方》中有其引文。参见徐悦:徐悦为南北朝以前针灸家。据《隋书·经籍志》载:编撰有《龙衔素针经并孔穴虾蟆图》三卷,佚。
-
远道灸法
远道灸法为灸法术语。指远病变部位选穴施灸。《小品方》:“孔穴去病有远近也。……远道灸法:头痛皆灸手臂穴,心腹病皆灸胫足穴;左病乃灸右,右病皆灸左,非其处病而灸其穴。”
-
针穴
针穴是指用于针刺治病的孔穴,即穴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礼部·卷之五·典章三十二·学校二》:“如有诊候不明,妄投药剂,误插针穴,致伤人命者,临事详其轻重追断。”
-
针灸十四经穴位考订
《针灸十四经穴位考订》为书名。王野枫编订。1955年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本书以表格形式,主要介绍十四经孔穴位置。
-
针灸发微
《针灸发微》为书名。徐立孙编撰。1963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主要有整体观念、经络孔穴、针灸操作及补泻、注意事项以及临床治疗经验等。
-
针灸学手册
《针灸学手册》为书名。王雪苔编著。195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62年修订再版。书分六章,分别介绍针灸简史、针法、灸法、经络循行与病候、孔穴、疾病治疗等内容。资料翔实,文字简明,图文并茂,对研习针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针窠
针窠指用于针刺的孔穴。窠,窠穴。元·杨维桢赠艾师黄中子的古乐府云:“针窠数穴能起死。”
-
针师
针师是指掌握针法的医师。《旧唐书·职官志》:“太医令掌医疗之法。丞为之贰。唐太医署设针灸专业,教授学生。据《旧唐书志》第二十四职官三载,内有“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下),针助教一人(从九品下),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
针生
针生为古代太医署人员职位名。见《旧唐书·职官志》。参见针博士:我国自唐始,针灸独立成科。据《旧唐书志》第二十四职官三载,内有“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下),针助教一人(从九品下),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
针博士
针博士是古代太医署职称,负责掌管针灸科专业的教授和考核,官阶在从八品上。我国自唐始,针灸独立成科。据《旧唐书志》第二十四职官三载,内有“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下),针助教一人(从九品下),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
素问悬解
《素问悬解》医经著作。清·黄元御撰注。本书以通行本《素问》81篇的主要内容分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十类、重予编次,并通过调整各篇文字将原散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书末附有冯承熙撰《校余偶识》一卷。现有《黄氏医书三种》本。
-
士材三书
《士材三书》为书名。明代李中梓(士材)撰。本丛书计有《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三种。后附尤乘的《寿世青编》。《病机沙篆》对50多种常见内科杂病之病因脉证诊断和治疗加以论述。尤乘乃李士材学生,深得李氏精髓,知此三书可代表李氏之学术思想,故予以汇刻。卷五、六有针灸疗法。
-
钱孔
钱孔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腹部,当乳头至脐中连线与肋弓下缘交点处是穴。《备急千金要方》:“钱孔穴,度乳至脐中,屈肋头是,灸百壮,治黄疸。”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于胸膛窝下三寸,正中线左右旁开各2.5寸处。
-
孔窍
孔窍同空窍。包括九窍、汗窍、津窍、精窍等。《流注指微赋》:“用针真诀,孔窍详于筋骨肉兮。”《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下壅。”《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
高等针灸学讲义
高等针灸学讲义针灸讲义。包括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消毒学、经穴学、孔穴学、针治学、灸治法、病理学等。本书采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对针灸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书中对于人神禁忌学说进行了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医学的汇通。但书中不介绍经络学说及中医理论,显然是一个重大缺憾。
-
针助教
据《旧唐书志》第二十四职官三载,内有“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下),针助教一人(从九品下),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
针摇
针摇为针刺手法名。《针灸大成》列作十二手法之一:“凡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一次,计六次而已。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庶使孔穴开大也。”《问对》:“摇,凡退针出穴之时,必须摆撼而出之,青龙摆尾亦用摇法,故日摇以行气,此出针之法也。”《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
-
室穴
室穴即空穴。《类经·疾病类》以室穴比喻空(孔)穴,日:“室穴者,古人多穴居也。”空即孔穴,空、孔通。《黄帝内经灵枢·贼风》:“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
通俗针灸手册
《通俗针灸手册》为书名。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编。1958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简要介绍针灸的一般常识、97个常用孔穴、针灸方法和25种病证的针灸疗法。
-
焚针灸
焚针灸见《针灸集成》,将不明孔穴,胆大妄为,造成不良后果,称之为焚针灸。焚,通偾,败坏之意。
-
温灸学讲义
《温灸学讲义》为书名。张俊义编。1930~1935年宁波东方医学书局出版。书以日本东京东洋温灸医学院院长坂本贡氏《温灸学讲义录》等为蓝本,旁参各家著述编成。内容包括解剖生理、诊察、病理大意、孔穴学、治疗学等。
-
温灸学讲义补编
《温灸学讲义补编》为书名。张俊义编。1935年宁波东方医学书局出版。本书为《温灸学讲义》补入温灸器及药品说明而成。书以日本东京东洋温灸医学院院长坂本贡氏《温灸学讲义录》等为蓝本,旁参各家著述编成。内容包括解剖生理、诊察、病理大意、孔穴学、治疗学等。
-
填海录
《填海录》为书名。周楣声撰述。上篇为“灸海钩沉十四讲”,讲述灸法与中医认识论及方法论的渊源;灸针与药物及针和灸的比较;灸法的分类及施灸方法;灸针作用杌理刍议;十四正经灸感感传实例选录、灸法治疗热性病的理论根源及临床实践等。经络研究的核心与假说;下篇为“杂俎”,刍议医德、五行学说、针砭异源等。
-
寒武纪
寒武纪是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生物群以具有外壳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其中三叶虫(Trilobita)约占75%,其他是节肢动物门的介形类(Ostracoda)、肢口类(Merostomata),腕足动物门的乳孔贝类(Acrotretida),棘皮动物门的海百合类(Crinoza)等。沉积物中有许多孔穴痕迹,表明海洋环节动物可能已很丰富。
-
俞窍
俞窍指深在筋骨孔隙之间的腧穴。《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俞窍于分理。”林忆等新校正:“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冬气在骨髓’。《类经》注:“孔穴之深者曰窍,冬气在骨髓中,故当深取俞窍于分理间也。”
-
指寸法
指寸法针灸取穴法之一。指以患者本人手指折定分寸作为长量单位量取穴位的方法。《千金要方》:“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心在审详。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为尺。临床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寸和一夫法等。
-
针经节要
《针经节要》为书名。元·杜思敬辑。约成书于金元之际,后辑入元代著名的医学丛书《济生拔萃》中,本书系节录《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中十二经脉的五腧穴流注部分并加以发挥而成。首论十二经气血多少、十二经流注孔穴(66穴)、十二经是动病所生病,最后为十二经穴治症,分述六十六穴的部位、主治及针刺法等。
-
窍穴
窍穴指孔穴,同腧穴义同。见《圣济总录》。《圣济总录》:“今于逐脉之下,载其经穴,与其病症,兼及浮络经筋之病,共为一编。窍穴虽同,而浅深各有部分,在用针者以意审之。”
-
窍
窍(qiào,音俏)孔穴。如:“上窍”,“下窍”。《素问·至真要大论》:“甚则入肾,窍泻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