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幼新书
概述:《幼幼新书》为中医儿科著作。宋·刘昉等编撰。主要内容:本书整理汇集了宋以前有关儿科学的成就。3为综述部分,包括求子、方书叙例、小儿调理、用药及诊法;17论风寒时气、咳、疟诸病;22论热痰、汗、疸、寒逆、癥积诸病;30论霍乱、泄痢、血证、痔、淋等;32论虫病、疝瘕、水饮;39论痈疽、疮疥、丹毒、外伤;
-
消热定惊煎
《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婴孺方》:方名:消热定惊煎组成:柴胡7分,升麻7分,栀子仁7分,芍药7分,子芩8分,知母8分,寒水石12分,竹叶(切)1升,甘草2分(炙),杏仁6分(去皮)。用法用量:上以水4升7合,煮取1升半,绞去滓,纳蜜、葛汁,文武火煎,搅勿住手,至1升2合。1月内及初满月儿,1合为3服,中间进乳;
-
小儿木舌
小儿木舌为病名,小儿舌肿硬而不灵活,《幼幼新书》又名初生木舌。《圣济总录》:“小儿木舌者,以心气蕴热,热气随脉上至于舌,则舌木胀起,渐渐肿大,满口塞喉,若不急治,便至危殆。”又名舌黄鹅口、死舌。用凉膈散加减。热毒深重。并可于舌刺去恶血,冲服紫雪丹,外吹冰硼散,或用芒硝、百草霜、滑石,酒调敷舌上。
-
小儿心悸
小儿心悸·心脾两虚证:小儿心悸·心脾两虚证(infantilepalpitation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heartandspleen)是指心脾气血虚弱,心神失养,以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晄白,头晕乏力,气短自汗,纳呆胸闷,舌淡红,苔薄白,脉弱为常见症的小儿心悸证候。治疗:治疗当先辨虚实:虚证可补气益血,养心安神;
-
小儿盗汗虚热
小儿盗汗虚热为病证名。《幼幼新书》卷二十引《玉诀》盗汗虚热歌:“盗汗频频气受伤,藏中虚热小便黄;夜间发热无时节,颊赤唇干口有疮。”治当先退热,次调气,后和脏腑。
-
中指脉法
中指脉法为诊小儿脉法。《幼幼新书》引《宝童》:“孩儿五七岁,五藏脉方现。中指两畔内,于中仔细看。左主五脏,右主热生惊,洪大主热,弦数主肝动风,七八至为息数和平。”临床可作辨证参考。
-
奶腥
奶腥指百日或指四岁儿童。《幼幼新书》引杜光庭《指迷赋》儿生“百日名奶腥。”《太平圣惠方》:“襁褓至一岁,曰牙儿。二岁曰婴儿,三岁曰奶童,四岁曰奶腥,五岁曰孩儿,六岁曰小儿,以至十五岁,皆以小方脉治。”
-
吉谦伯
吉谦伯即吉撝之(撝音huī挥)。吉撝之(撝音huī挥)(约12世纪)为宋代人。岳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令。据《幼幼新书》记载:家藏有《凤髓经》、《飞仙论》、《宝童方》、《联珠论》、《保信论》、《惠济歌》、《吉氏家传》七部方书,均为谦伯手集。
-
小儿心悸病
小儿心悸·心脾两虚证:小儿心悸·心脾两虚证(infantilepalpitation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heartandspleen)是指心脾气血虚弱,心神失养,以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晄白,头晕乏力,气短自汗,纳呆胸闷,舌淡红,苔薄白,脉弱为常见症的小儿心悸证候。治疗:治疗当先辨虚实:虚证可补气益血,养心安神;
-
刘方明
简介:刘方明即刘昉。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后官至直龙图阁。喜好方书,注重幼科,平时留意访求古方及验方,并同王历、王浞等整理编纂《幼幼新书》,是我国较早而内容相当丰富的儿科专著。此书所引前代资料颇为丰富,其中不乏后来已佚之医著或其他文献,故具有一定文献学价值,为宋以前儿科学之集大成者。
-
赵士行
赵士行南宋官吏。任右监门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等职。通医学,撰《九籥卫生方》三卷,原书佚,部分佚文存《幼幼新书》。
-
安息丸
《普济方》卷二二零处方附子2个(重6钱,以火炮裂,去皮脐),胡芦巴(洗淘净)2两,白茯苓(去皮)2两,安息香(酒洗化下,滓酒浸作糊丸药)2两,桃仁(麸炒,去皮)2两,苁蓉(酒浸,切,焙)2两,木香2两。功能主治补下元虚惫。主面色黧黑,一切寒冷病,及小肠尿白脬寒。功能主治脑疳。用法用量每服3丸,米饮送下。
-
艾汤
《外台秘要》卷三引阮河南方别名葶苈苦酒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六)。处方苦酒(即米醋)300毫升葶苈(熬,杵膏)9克生艾汁(无生艾,以熟艾,或用艾根捣取汁)100毫升功能主治伤寒七八日,内热不解,发狂烦躁,面赤嚼痛。用法用量艾叶汤(《普济方》卷三九九)。功能主治酒疸,身目俱黄,心中懊痛。
-
保生丸
或以秦艽、糯米煎饮亦好;《博济》卷四别名保生丹处方金钗石斛1分(别杵),秦艽1分,官桂(去皮)1分,干地黄1分,贝母1分,防风1分,糯米1分,甘草(炙)1分,干姜(炮)1分,细辛1分,当归2分,蜀椒(去目子)2分,大麻仁2分,大豆卷2分,黄芩2分,石膏(明净者)1钱半,麒麟竭1钱半,没药1钱半,龙脑1钱半。
-
保生丹
功能主治小儿慢惊风,多涎昏闷,或口噤搐搦,发歇无时。《幼幼新书》卷九引《刘氏家传》别名保生丸、延寿睡惊丸处方天南星(炮)半两,白附子(炮)半两,朱砂(别研)半两,麝香(别研)半两,蛇黄4个(辰地上煅铁色者,用楮叶研自然汁涂却,火煅全赤,用生甘草水洒出火毒,研令极细)。功能主治小儿急慢惊风。
-
八味紫菀汤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婴孺方》处方紫菀2两,细辛2两,甘草(炙)2两,款冬花3两,桂心1两,牡蛎1两,豉1两,竹叶1把。功能主治小儿逆气而喘,久嗽伤肺。用法用量水7升,煮2升,五岁服5合。不知加。
-
罢搐丸
《幼幼新书》卷九引陶善化方:罢搐丸:处方:黑附子1两,白茯苓1两,蝎1两,白附子1两,僵蚕1两,天南星1两,人参2钱,花蛇1钱,天麻7钱,乌蛇4钱,朱砂6钱,青黛4两,脑麝各少许,水银(与黑铅各等分,一处火上熔结成砂子)1分。功能主治:小儿急慢惊风,天钓。用法用量:每服1丸,薄荷汤化下,不拘时候。
-
白术五味子汤
处方:白术(炮)半两,五味子半两,丁香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款冬花半两,细辛(去土)1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咳嗽,气逆上喘。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白术五味汤”。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医方妙选》
-
白头翁散
《幼幼新书》卷二十九引张涣方:白头翁散:处方:白头翁1两,黄连(去须,微炒)1两,茜根(锉,焙干)1两,苏妨木1两,故旧鼓皮(炙令黄焦)1两,甘草(炙)1分,地榆(炙,锉)半两,犀角屑半两。主蛊毒痢,肛门脱出。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小盏,煎至6分,去滓,乳食前温服。主治:小儿热毒下痢如鱼脑。
-
百合丹
《幼幼新书》卷六引张涣方:百合丹:别名:百合丸处方:桑根白皮半两,木通半两,川朴消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半两,川大黄半两,天门冬(去心)半两,百合1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小儿龟胸。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
辟邪膏
别名:沉香降气汤处方:降真香(锉)半两,白胶香半两,沉香半两,虎骨(微炙)半两,鬼臼(去毛)半两,草龙胆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白茯苓半两。功能主治:婴儿血气未实,神气软弱,经履鬼神粗恶暴气,吐下青黄赤白,水谷解离,其状似发痫者,但眼不上载,脉不弦急,名曰客忤。摘录:《幼幼新书》卷七引张涣方
-
鳖头足丸
处方:鳖头、足1具(酒2升,浸1宿,炙干),蛴螬40个(炙),虻虫2合(去头、足、羽),蚱蝉20个(炙),蜣螂20个(炙),干姜3两,人参3两,云母(炼)2两,川芎2两,牛黄1分,桂心1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小儿里急,胁下支坚。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二引《婴子需方》
-
补胃膏
处方:良姜(微炮)1两,肉桂(刮去皮)1两,肉豆蔻半两,干漆(烧存性)半两,乌梅肉(炒干)半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小儿有虫,心腹痛甚,不可忍者。用法用量:每服1-2粒,乳食前米饮化下。摘录:《幼幼新书》卷三十一引《医方妙选》
-
草金散
处方:烂大栀子3个,草乌头1个。制法:上同藏于小瓶内,用泥固济烧,烟尽取出,研细。功能主治:小儿吐逆。用法用量:每服1字,生姜汁调下。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九蘥卫生》
-
蝉蜕散
功能主治:风热面赤,浑身壮热如火。附注:方中小酒,《医方类聚》引《良方》云:江西名小酒,江东名白酒,江淮、江北名水酒,大意不用法酒调此药也。《博济》卷三:方名:蝉蜕散别名:蝉壳散、蝉壳明目散、明目散组成:蝉蜕1两,地骨皮1两,宣连1两,菊花1两,白术1两,苍术1两,牡丹皮1两,草龙胆1两,甜瓜子半斤。
-
辰砂膏
摘录:《普济方》卷三七四引《仁存方》《幼幼新书》卷九引张涣方:辰砂膏:处方:大附子1个(重6-7钱以上者,炮,去皮脐,当顶刻一孔,入粉霜、硇砂霜各半钱孔窍中,却用取下附子末填满窍子,用木炭火烧存性),天南星半两(炮裂),蝎梢1分,羌活1分,朱砂(飞)半两。主治:噤风、撮口、脐风服控痰散、益脾散之后。
-
鸱头酒
《幼幼新书》卷十三引《婴孺方》:鸱头酒:处方:鸱头1个,秦艽4分,丹参4分,石南草4分,独活4分,防己4分,细辛4分,芍药8分。功能主治:少小风邪,言语错乱,不知人。主治:风头眩转,面上游风。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绢囊盛,清酒4升渍6宿,初服2合,日再服,稍加,以知为度。
-
搐鼻散
《医学心悟》卷三:搐鼻散:别名:搐鼻通天散(《医学心悟》卷六)。处方:细辛(去叶)皂角(去皮、弦)各30克半夏(生用)15克制法:为极细末,瓷瓶收贮,勿泄气。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引《茅先生方》《金匮翼》卷五:搐鼻散:处方:青黛、石膏、芒消、郁金、薄荷、牙皂。主治:缠喉风。女发搐用右边药,搐于右鼻内;
-
大饼子
处方:大附子(破,炮,净)2片,韶粉1块(附子大),藿香5钱,丁香50粒。制法:上为末,滴水为饼,如棋子大。功能主治:惊泻。用法用量:每服1饼,饭饮化下。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石壁经》
-
大腹子汤
处方:大腹皮1两,槟榔半两,枳壳(麸炒)半两,芍药半两,人参半两,知母半两,陈皮(去白)半两,甘遂(煨)1分。功能主治:症癖腹满,小便不利。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1钱,水1小盏,煎5分,去滓温服。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二引张涣方
-
调中饮
《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茅先生方:调中饮:别名:调中饮子处方:肉豆蔻半两,白术(炮)半两,人参半两,陈橘皮(去白)半两,诃子(炮,去核)半两,茴香半两,缩砂仁半两,甘草(炙)半两,藿香3钱,桂心3钱,槟榔3钱。主治:食积类伤寒,及手足四肢发阴斑。口干,加省头草。附注:调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
丁香开胃丸
《魏氏家藏方》卷五:丁香开胃丸:处方:白豆蔻半两,甘草(炙)半两,半夏曲半两,丁香1两半(不见火),肥生姜3斤(薄切,焙干,取3两),人参3两(去芦)。功能主治:脾胃虚寒,停痰呕哕,不思饮食。主治:脾胃不调,停积痰饮,呕吐吞酸,胸膈痞闷。儿小分减。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
独活黄耆汤
处方:独活1两,绵黄耆1两,酸枣仁1两,羚羊角(屑)半两,桑根白皮(锉)半两,肉桂半两,麻黄(去根节,称)半两,川芎半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中风拘挛。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以水1盏,加生姜、薄荷各3片,煎至5分,去滓,放温热服。摘录:《幼幼新书》卷十三引张涣方
-
阿胶丹
处方:真阿胶(炙熟)1两,干姜1两,芍药半两,当归(洗,焙干)半两,川黄连半两,肉豆蔻半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小儿泄利身热,及暴泻注下。用法用量:每服10粒,粟米饮送下。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张涣方
-
二丁散
《奇效良方》卷五十九:二丁散:处方:苦丁香丁香栗米赤小豆各7粒石膏少许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主鼻不闻香臭,或鼻中生息肉;功能主治:鼻痔,鼻不闻香臭,脑漏流涕。候头疼时取下。摘录:《济阳纲目》卷一○四《幼幼新书》卷二十二引王兑方:组成:拣丁香2钱,白丁香2钱,没石子2钱,硫黄3钱,密陀僧3钱。
-
二金散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二《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张涣方之二金散:《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张涣方之二金散组成为黄连、黄柏各一钱。功能主治:《卫生总微》卷十一方之二金散治小儿久痢,大肠虚冷,肛门脱出。处方:砒霜1分,麝香1分。功能主治:《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六方之二金散治小儿急疳,虫蚀却口鼻牙齿。
-
防己丸
与温肺散间服。《圣济总录》卷十四:别名:人参丸组成:防已(锉)1两,白蔹(锉)1两,桔梗(去芦头,炒)1两,干姜(地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防风(去叉)1两,大黄(锉,醋炒)1两,牛膝(去苗)1两1分,远志(去心)1两1分,银箔20片(研入),桂(去粗皮)2两,人参2两。或风邪上冲,胸胁胀满,不思饮食。
-
风疳丹
功能主治:今乳哺充肥,风消气伏。主儿禀受不足,乳哺失宜,肤华浮脆,冒犯风冷,正气微弱,客邪在内,令儿津液不固,自汗自利,中寒气痞,关膈不通,呕吐乳片,肌肉不生,精神昏塞,不欲啼笑,以至龟胸解颅,邪客心成惊痫,邪客脾成风疳。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三引《赵氏家传》
-
浮萍散
摘录:《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八《医级》卷八:浮萍散:处方:浮萍(晒干)1钱,黄芩1钱,白芷1钱。覆令出汗。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四引郑愈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方名:浮萍散组成:浮萍5钱,防风3钱,黄耆3钱,羌活3钱,当归2钱,干葛1钱,麻黄5分,生草4分。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2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
干漆散
《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丁左藏方:干漆散:处方:狗脊、干漆、大麻仁、鹤虱各等分。摘录:《圣济总录》卷二五一《外台》卷十七引《崔氏方》:方名:干漆散组成:干漆8两(熬,令断烟),苁蓉8两,石斛8分,枸杞子1升,干地黄10两,远志皮5两,续断5两,菟丝子5两,天雄3两(炮),桂心3两。主治:丈夫五劳七伤。
-
甘瓜散
处方:瓜蒂2钱,甘草(炙)2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齁(鼻合)。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五更初用茶清调下。小儿半字。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六引《惠眼观证》
-
钩藤膏
《闰氏小儿方论》:钩藤膏:别名:钓藤膏、钩藤汤处方:没药(研)4钱,好乳香(水中坐乳钵研细称)4钱,木香4钱,姜黄4钱,木鳖仁12个。主治:小儿内钓腹痛,咬奶多啼,唇乌如囊,腰曲头垂,四肢、额上有汗,面白黄惨,眼内红筋,斑斑血丝,脚冷肚胀,哭声细小,关纹隐隐不明,眼慢流涎者。
-
谷精丹
处方:谷精草3两(入瓶内,盐泥固,煨赤),瓜蒂半两,胡黄连半两,母丁香半两,皂荚3寸(烧),干蟾3个(端午取,酥炙),芦荟1分,粉霜1分,麝香1分。制法:上为末,猪胆汁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诸病下虫,如丝发,或如马尾,甚者便至夭伤。摘录:《幼幼新书》卷三十一引张涣方
-
瓜蒌方
处方:瓜蒌(大者)1个(大者,开一盖子),阿胶1分,沙糖半两。功能主治:小儿伤冷,气喘涎多。用法用量:2味入瓜蒌内,以盖子依旧封着,白纸都糊,入饭甑蒸两遍,倾出,随儿大小约多少,冷服。摘录:方出《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吉氏家传》,名见《医部全录》卷四二三
-
归命丹
《幼幼新书》卷十引《灵苑方》:归命丹:别名:神穴丹、归命丸、神穴丸处方:蛇黄4两(紫色者佳,用火煅令通赤,取出以纸衬地上出火毒,1宿杵罗为末,更入乳钵研如面),朱砂半两,铁粉1两,獖猪粪2两(野放小硬干者,用饼子固济,烧烟尽为度,勿令白过,恐药少力,候冷,研令细),麝1钱(研)。
-
桂枝散
《太平圣惠方》卷十七:桂枝散:处方:桂枝15克葛根15克麻黄22克(去根、节)石膏30克赤芍药15克甘草15克(炙微赤,锉)杏仁1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普济方》卷二○○引《广南四时传方》:方名:桂枝散组成:官桂、甘草、青橘皮(去瓤)、干姜(炮)、牵牛子(生用)各等分。
-
黑铅散
《圣济总录》卷九十九:黑铅散:别名:青金散处方:黑铅沙子(画家银涂是也)。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九《幼幼新书》卷二十五引《茅先生方》:黑铅散:别名:紫金散处方:黄丹半两,蛇床子(炒令黑)半两,地龙(炒令黑)半两,青矾1分(煅过)。功能主治:小儿走马牙疳。功效:乌髭鬓,明目,牢齿牙。
-
黑散子
《仁斋直指》卷二十六:黑散子:处方:来年莲蓬败棕榈头发(并烧存性)各等分制法:上研为末。产前胎死,产难,横生,逆生;恶露未尽,经候未还,起居饮食,便不戒忌,血气之疾,聚即成块,散即上冲,气急心疼,咳嗽多唾,四肢虚热,睡惊盗汗,崩中败证,绕脐刺痛,或即面赤,即变骨蒸;用法用量:腊茶清调下;块血癥疾。
-
红蓝散
《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张涣方:红蓝散:处方:红蓝花1两(洗,焙干),黄柏(锉)1两,乌鱼骨半两,黄芩半两(上为细末),雄黄(水磨细研)半两,麝香1分(细研)。功能主治:小儿聤耳久不愈。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荷叶心1片,黑豆30粒,同煎至7分,温服,不拘时候。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红蓝花散。
-
红龙散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红龙散:处方:朱砂(别研.一两半)五灵脂(一两半)全蝎(半两)茯神(一两)萆薢(一两)片脑(别研.摘录:《三因》卷二《普济方》卷三八五:组成:牙消1分(瓷盒子内固济,火煅通赤,先掘1地坑子,以甘草水洗令湿,纸衬药入坑子内1宿,取出研末),朱砂(研)1钱,干蝎7个(微炒),龙脑半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