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诊
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舌诊主要按照舌面部位察看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借以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深浅、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和脏腑的虚实等。望舌苔包括望苔色和望苔质两个方面。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
-
舌诊的客观化研究
舌诊的客观化研究是用客观的观测指标,对中医学的舌象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研究项目。如上海第一医学院与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联合研制“舌色仪”。(7)舌诊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制造“虚证”或“阳虚”动物模型观察舌象变化。如中国医学科学院用舌血流测量仪测量淡红、淡暗、红暗三种舌质的舌表浅血流量。
-
中医口腔局部诊法
中医口腔局部诊法包括腭诊、唇诊、齿诊、舌诊,具有中医特色。腭诊:腭诊主要通过观察上腭(硬腭与软腭)粘膜颜色的改变,血管的变化,有无出血斑点、颗粒样隆起或小凹点来诊断疾病,如上腭自如蒙乳皮状为脾胃虚弱,粉红为贫血,淡白为气血两亏,深黄主脾胃实,浅黄为脾胃虚,深紫为血分有热,红紫为实热等。
-
伤寒舌鉴
《伤寒舌鉴》为舌诊著作。据本书自序称,作者“取《观舌心法》(是继《伤寒金镜录》之后的舌诊专著,共记载137舌诊图,原书已佚),正其错误,削其繁芜,汰其无预于伤寒者,而参入家大人(指张登之父张璐)治案所记,及己所经历,共得120图”。其中包括白、黄、黑、灰、红、紫等多种舌苔,并附妊娠伤寒舌。
-
正常舌象
望舌质是舌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望苔质即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
-
舌象
舌质包括舌神、舌色、舌形、舌态等方面,舌苔则主要观察其颜色及形状。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及黑苔四种。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望苔质为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
-
王长洪
他进行了大样本的胃镜望诊与中医证型及舌诊关系的研究,提出胃溃疡、糜烂性胃炎以热证多见,而十二指肠溃疡以虚寒多见,黄苔作为胃热辨证的主证。同时采用通降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舒肝、健脾、温肾法治疗结肠易激综合征等均形成诊疗规范,诊断及疗效评价更趋客观、准确。代表性课题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
-
舌体
舌体即舌质。舌质为舌头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诊中,按舌的不同部位以候脏腑。一般以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舌质的望诊主要辨别荣枯老嫩,包括形态、色泽、动态和湿润度等。一般来说,察脏腑的虚实,重点在于舌质;察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重点在于舌苔。也有“气病察苔,血病观质”之说。
-
辨舌指南
《辨舌指南》舌诊著作。曹炳章撰于1920年。书分五编,首编(卷一)为辨舌总论:二编(卷二)为观舌总纲;三编(卷三)为辨舌证治,介绍诸家察舌辨证之法及舌病治法;四编(卷四-五)为辨舌各论,介绍各种舌苔的病理和所主病证。五编(卷五)为杂论方案,选辑诸家辨舌论述及有关察舌辨症的医案,末附辨舌证治要方。
-
舌质
舌质又称舌体。望舌质是舌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观察舌色、舌神、舌形、舌态和湿润度。对于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一般以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舌质的望诊主要辨别荣枯老嫩,包括形态、色泽、动态和湿润度等。察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重点在于舌苔。
-
舌鉴图
《舌鉴图》为《舌鉴总论》的附录。《舌鉴总论》为舌诊著作。原题清·徐大椿撰。作者简述白、黄、黑、灰、红、霉酱、紫、蓝等舌的病理及治法,并附妊娠伤寒舌,是一部专谈舌诊的论著。有的刊本附有舌鉴图。现有《徐灵胎医学全书》等刊本。
-
舌鉴总论
《舌鉴总论》为舌诊著作。原题清·徐大椿撰。简述白、黄、黑、灰、红、霉酱、紫蓝等舌的病理及治法,并附妊娠伤寒舌,是一篇专谈舌诊的论文。有的刊本附有舌鉴图。现有《徐灵胎医学全书》等刊本。
-
望皮肤
望皮肤(observationofskin)是指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皮肤的色泽、形态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望诊为四诊之一。是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动态、体表各部、舌体与舌苔、大小便和其他分泌物,从而获取与疾病有关的辨证资料。一般以神色、舌诊为重点(小儿包括诊指纹)。辨别色泽时,以在自然光线较充足的地方为好。
-
地图苔
地图苔为舌象。舌诊中剥苔的一种,又称地图舌。多见于气虚痰湿或脾虚虫积者,治疗宜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化湿祛痰,或驱虫消积。若在热性病中,舌苔于一二日内全部消失,舌光绛,或如镜面,多是正不胜邪,肝肾真阴亏损而邪气内陷的重证。《辨舌指南》:“舌苔忽剥蚀而糙干为阴虚,剥蚀边仍有腻苔为痰湿。”
-
舌鉴
据本书凡例记载:“四川万县王文选所刻《活人心法》四册,内有《舌鉴》。据云:合张(登)氏一百二十舌,《薛氏医案》三十六舌,梁邑段正谊瘟疫十三舌,择录一百四十九舌…卷首有全舌分经图,称系明代良医所秘传。书中叙述各种病舌的证治比较简明,梁氏对原书中一些拘执五行以颜色生克推断病人预后的观点,持批判态度。
-
王景韩
王景韩为明代医家,字逊邈,福建宁化人。生平未详。著《神验医宗舌镜》3卷,此书除论舌应脏腑经脉、舌诊分部大法、怪舌、死舌、妊娠舌、小儿舌、真假舌以外,又按舌质、苔色分别叙述舌象100余种,辨析颇为详明。于诊察病情有所研究,著成《神验医宗舌镜》二卷,又作《舌镜》,有刻本及抄本刊行。
-
学医便读
学医便读医学歌赋。陆锦燧辑于1922年。本书辑录清代名医江涵敦、费伯雄、吴贞、薛承基等八家所编医学歌赋,包括脉诊、舌诊、伤寒辨证,药物及方剂等内容,供初学者习诵。现存初刻本。
-
中医舌诊
《中医舌诊》为诊断学著作。北京中医学院诊断教研组编。本书以中医理论为主,结合临床实际,用通俗浅显的文字和表格,将前人有关舌诊的资料加以归纳整理而成。书分四章。第二章舌的诊断;书中对各种舌苔的形态、成因、生病及治法均有简要的叙述。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舌苔图谱
《舌苔图谱》为舌诊著作。北京中医学院编著。前为舌苔简介,次用彩色片摄取舌苔图谱共55帧,以舌为纲,以苔为目,分正常舌,淡白舌,淡红舌,红绛舌,紫青舌,其他舌等6类。每类均有简要说明,每图均注明形态及病理,图文对照,易于理解,可供教学、临证与科研的参考。196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舌鉴辨正
《舌鉴辨正》为舌诊著作。清·梁玉瑜传,陶保廉录。书成于1894年。据本书凡例记载:“四川万县王文选所刻《活人心法》四册,内有《舌鉴》。卷首有全舌分经图,称系明代良医所秘传。书中叙述各种病舌的证治比较简明,梁氏对原书中一些拘执五行以颜色生克推断病人预后的观点,持批判态度。
-
临证验舌法
《临证验舌法》舌诊著作。清·杨云峰撰。上卷结合虚实、阴阳、脏腑等辨证要略,阐述临床验舌之法;下卷具体分析见何证、何舌、当用何方治疗,多系作者经验之谈。于临床医家颇多借鉴之处。但书中认为验舌“其法不出乎五行…其理总源于太极”的见解是值得商榷的。本书后编入《三三医书》及《中国医学大成》二丛书中。
-
诊断技术
(3)医学成象技术:如X线成象,超声成象、CT、核磁共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全息摄影、红外热成象、微波热成象等;中医诊断技术也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重要进展,如四诊客观化的研究,脉象仪、舌诊仪的研究,各种类型的辨证论治计算机、中医专家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
舌神
舌神为舌诊内容之一。指舌的神气。舌神有无标志人体正邪盛衰。表现在舌质的荣枯,荣是红润鲜明,活动灵敏,表示津液足,生机好;曹炳章《辨舌指南》:“荣润则津足,干枯则津乏。神也者,灵动精爽,红活鲜明,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明润而有血色者生,枯暗而无血色者死。”
-
舌质与微循环关系的研究
舌质与微循环关系的研究是运用相应的仪器和方法对舌体进行微循环观察,探讨和阐明中医舌质与舌体微循环关系的项目。望舌质是中医舌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淡白舌的蕈状乳头内微血管袢的动、静脉臂口径纤细,一部分毛细血管袢收缩甚至关闭,微血管丛中管袢数目减少而使舌质呈现淡白。青紫舌的舌尖微循环障碍更为严重。
-
伤寒金镜录
是现存早期的舌诊专著。世传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后再刻于《摄生众妙方》卷下,清·王琢崖复刻于《医林指月》中,并有其他袖珍本多种。全书叙述三十六舌,并附简图,每种病理舌均记载其症候、治法和方药,或辨明类似症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不仅能辨伤寒外感病的传变,对于杂症、内伤病的虚实,亦可从此类推。
-
外候答问
《外候答问》为书名。陆锦燧辑于1920年。书中以问答体例先论脉诊、舌诊,其次按人体身形各部依次论述其相应的证候。所提问语皆以证候为主,答语则剖析该证候所属的阴阳、脏腑、病原及有关预后等结论。所列证候,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对于明确诊断,辨别病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舌色
概述: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包括淡白舌、淡红舌、红舌、绛舌、紫舌、青舌。白色:白主血虚,阳虚;外感风寒或阴寒内生;有虚热实热之分。紫色:紫色在温病中表示热入营分、血分,在杂病中则表示有痰血郁滞,常见于心脏病、血液病、死胎或中毒等。青紫有瘀斑瘀点,多为瘀血,见于心脏病、血液病、死胎、月经病或中毒等。
-
杜本
杜本元代医家(1276-1350年)。字伯原、原父,号清碧,清江(今属江西)人,博学善文并精通医学。时有敖氏舌法十二首,杜本又增二十四图,列彩图方药,撰成《敖氏伤寒金镜录》,是为我国最早之舌诊专著。另《万应方》(孙天仁撰)后附有杜本序,疑为伪托者。
-
腭粘膜征
腭粘膜征指软腭及硬腭粘膜下浅部血管的形态,数量及色译的特征性变化。根据伊原信夫制定的标准将腭粘膜征分为四级:(1)软腭粘膜征。Ⅲ度:软腭粘膜上的小动脉明显扩张充血或小静脉明显曲张淤血,或有出血现象,或在Ⅱ度变化的基础上再加粘膜面色调深红或紫暗的改变。Ⅱ度:粘膜上小动脉扩张充血,或小静脉曲张淤血;
-
地图舌
中医·地图舌:地图舌即地图苔,属舌象。多见于气虚痰湿或脾虚虫积者,治疗宜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化湿祛痰,或驱虫消积。《辨舌指南》:“舌苔忽剥蚀而糙干为阴虚,剥蚀边仍有腻苔为痰湿。”局限性剥脱性舌炎;红斑处丝状乳头消失,黏膜上皮浅层脱落,棘层变薄,真皮乳头升高,真皮血管充血,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的浸润。
-
刮舌涂片检查
刮舌涂片检查指对舌表面刮取物的细胞学、生物化学、组织化学及细菌学的化验和检查,是舌诊客观化研究的方法之一。(4)用舌苔刮取物的涂片进行各种组织化学染色后,以鉴定组织中的无机盐(如钙、镁、磷等)、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等物质成分,还能显示出人体内的十几种酶。
-
全息生物医学
中国医学所强调的整体观、天人合一论等反映着生物全息的客观规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脉诊、舌诊、面诊等诊法及耳针、面针、头皮针、足针等微针系统疗法,都是典型的生物全息诊疗法。全息生物医学实际上是全息生物学与中医学相交叉并分化发展的现代医学分支学科,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范畴。
-
舌象组织学研究
舌象组织学研究是从组织学的角度来认识和阐明各种生理与病理舌象的特征与形成机理的研究课题,是关于舌诊客观化的基础研究之一。(2)固有层,位于粘膜上皮之下,为一层结缔组织,其中有神经、血管、淋巴管、舌腺管等穿行其中有时可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尤以舌根部为多见;
-
舌血流测量仪
舌血流测量仪是用以观察舌表浅血流量的测试仪器。舌血流测量仪由温差电动探头、恒流电源、直流数字电压表三部分组成。根据探头温差电动势与流量之间的相对应关系,可测出舌表浅血流量。利用该仪器测量舌表浅血流量,是舌诊客观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
舌印
舌印是通过涂以染料将舌表面之细微解剖结构粘印于纸上的取样诊察法,是舌诊客观化研究的方法之一。从舌印上可清晰的看到舌的蕈状乳头和丝状乳头以及各种裂纹,并可作丝状乳头与蕈状乳头的计数。但此法只能显示舌前三分之一的改变,而舌苔、舌质之颜色不能显示,且舌苔厚腻时检查结果易受影响。
-
小儿舌面红点
小儿舌面红点是小儿舌诊方法之一,系儿科专家刘韵远望舌经验。据临床观察,凡小儿外感性疾病,舌面上皆可出现红点,据舌面红点的多少、颜色深浅以及消长变化可以判断外感热性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辨别表里寒热,推测病情预后。如舌尖红点渐加深或融合,说明由寒化热,或气分热盛。
-
生物全息
人体分化为不同层次的诸部分,如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等,每一相对独立部分都可与整体全息相关。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在天人相应观、整体观、脏腑所主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中,在辨证论治指导下的脉诊、舌诊、面诊、色诊、耳诊等诊疗方法中,都含有生物全息的科学内核。
-
舌象解剖学研究
舌象解剖学研究是从解剖学角度来认识和阐明各种生理与病理舌象特征的研究课题,是关于舌诊客观化的基础研究之一。如已知:舌粘膜上四种乳头(丝状乳头、蕈状乳头、 廓乳头和叶状乳头)由于解剖位置及数量、功能的不同,与舌苔形成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丝状和蕈状二种乳头;
-
干晦如猪肝色舌
干晦如猪肝色舌为舌诊观察到的舌象。指舌干燥、暗晦如煮熟猪肝色。为津气俱竭,属危重凶险之候。出自《望诊遵经》。
-
舌垢
舌垢即舌苔。外感六淫之邪或七情内伤、食积停饮均可导致舌苔发生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及黑苔四种。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望苔质为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
-
四诊抉微
《四诊抉微》为诊断学专著。作者以《内经》色脉并重为据,抉取古今有关四诊名著的精微编纂而成此书。其中望诊包括面部气色、五官、口齿、爪甲、舌诊、体表诸部以及小儿指纹等的辨识;闻诊以听取患者的气息为主,察悉其元气之盛衰及病痛之所在;问诊以阐析张介宾“十问”为主,并问人品起居,嗜欲苦乐,使人知受病之本源;
-
舌活体显微镜观察
舌活体显微镜观察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各型舌象乳头形态及其微循环改变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是关于舌诊客观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内在活体舌的细微结构观察上应用的显微镜主要有:普通放大镜、血管显微镜、角膜显微镜(裂隙灯)、眼底镜及改装型普通生物显微镜等。
-
察舌辨症新法
《察舌辨症新法》舌诊著作。清末刘恒瑞撰。本书论述舌苔原理、看舌八法,在病理舌苔中着重阐论黄、白、黑苔,对其所主疾病病机予以剖析。内容比较简要。初刊于《医学扶 报》,现存《中国医学大成》本。1949年后与《临床验舌法》合刊出版。
-
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诊断学著作。简称《伤寒金镜录》。世传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后再刻于《摄生众妙方》卷下,清·王琢崖复刻于《医林指月》中,并有其它袖珍本多种。全书叙述三十六舌,并附简图,每种病理舌均记载其所主证候,并介绍这些证候的治法和方药,或辨明类似证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
-
舌苔
舌苔也称舌垢。外感六淫之邪或七情内伤、食积停饮均可导致舌苔发生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及黑苔四种。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望苔质为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
-
生物全息诊疗法
生物全息诊疗法是遵循生物全息规律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中医学的脉诊、舌诊、手诊等诊法,以及耳针、面针、头皮针,鼻针、足针等微针系统,都是典型的全息诊疗法,至今仍是全息诊疗法的主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