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气
湿气①自然界中气候因素之一。《素问·天元纪大论》:“太阴之上,湿气主之。”②湿邪。《灵枢·水胀》:“此皆尝有伤于湿气。”
-
伤湿
伤湿指受湿邪所伤而发病。《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湿气,为长夏的主气。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黏腻,能阻滞气的活动,影响脾的运化。外感湿邪,常见体重腰酸,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胃纳不佳,胸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
-
虾蟆膏
《验方新编》卷十一:方名:虾蟆膏组成:真小磨麻油10两,槐树枝(青而肥嫩者)3尺3寸,铅粉4两(临用须晒极干过筛),大癞虾蟆1个(癞多者佳,小则2个,要数月前预取,阴干,眼红腹无八字纹者勿用)。一切无名肿毒、大小疮疖或腿肿湿气,痞块,俱贴患处。《理瀹骈文》:方名:虾蟆膏组成:干蟾皮(油熬)、黄丹。
-
壮骨去温丹
《石室秘录》卷三:组成:薏仁1两,芡实半两,茯苓3钱,肉桂1钱,牛膝2钱,萆薢1钱。主治:湿气入于骨中,两腿酸痛。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妙在薏仁能入骨而去水,加芡实健脾以去湿,不使湿以增湿;又加肉桂,引经直入于骨中,湿有不去,酸疼有不止者乎?故此方必须多服久服,正是此意。
-
解湿仙丹
处方:防己2钱,泽泻1钱,猪苓1钱,肉桂3分,白术5钱,甘草5分,山药3钱,白芥子1钱。功能主治:入肾而去湿气。主湿气入于两腰子,致腰痛而不能下俯,背脊骨痛,两腿酸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石室秘录》卷三
-
蠲痛五汁膏
处方:凤仙梗(捣汁)、老姜汁、蒜汁、韭汁、葱汁各等分。制法:熬至滴水成珠,用蓖麻子油同黄蜡收起。功能主治:寒湿气袭于经络血脉之中为痛,痛于两臂、两股,腰背、环跳之间。用法用量:每以此膏烘热贴上,追出湿气水液自愈。摘录:《疡医大全》卷二十九
-
脑湿
脑湿古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脑湿,谓头上忽生肉如角。谓之脑湿,言脑湿气蕴蒸冲击所生也。”相当于皮角。即头上忽生肉如角状的疾病。多由湿气薰蒸冲击所致。外治为主:先宜于根处结扎,再以千金散外敷,以净根蒂。
-
湿淫
湿淫指湿气过甚。《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参湿气条。
-
立患丹
处方:艾叶2两,葱头1根(捣烂),生姜1两5钱(捣烂)。功能主治:湿气两腿作痛。用法用量:上用布共为1包,蘸极热烧酒擦患处。以痛止为度。摘录:《回春》卷五
-
利丸汤
处方:茯苓1两,苡仁1两,沙参2两。功能主治:去其湿热之气。主疝气,湿热交攻,睾丸作痛。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以茯苓、苡仁分消其湿气,以沙参化其肾中之热,且沙参善能治疝,故两用之而成功耳。摘录:《辨证录》卷九
-
豆蔻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豆蔻花: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kravanhPierreex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compactumSolandexMaton的干燥花。性味:辛,温。归经:归肺、脾、胃经。功能主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适用于寒湿气滞、脘腹胀闷、胃呆、呕吐等症。6g,入煎剂宜后下。
-
豆蔻壳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kravanhPierreex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compactumSolandexMaton的干燥成熟果实的果壳。性味:辛,温。归经:归肺、脾、胃经。功能主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适用于寒湿气滞、脘腹胀闷、胃呆、呕吐等症。6g,入煎剂宜后下。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藿香露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Hu XiānɡL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藿香的茎叶蒸馏所得的芳香水。性味:《中国医学大辞典》:辛,微温,无毒。功能主治:①《纲目拾遗》:消暑,正气。②《中药成方配本》:芳香宣浊。治暑湿气滞,胸闷呕恶。用法用量:内服:温饮,2~
-
鼋肉
《*辞典》:鼋肉: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Yu nR u来源:为鳖科动物鼋的肉。原形态:动物形态许鼋甲条。性味:①《食疗本草》:微温。平,微毒。功能主治:①陶弘景:补。②《食疗本草》:主五藏邪气,杀百虫毒,消百药毒,续人筋。③《本草拾遗》:主湿气。
-
牛皮膏
《虺后方》:组成:皮胶不拘多少。主治:鹤膝风,并湿气。用法用量:用生姜与葱白取自然汁,溶胶,摊于布上。以热贴患处,棉花包暖。
-
向骨膏
《医方类聚》卷一九四引《经验秘方》:组成:生地黄、骨碎补、蒲黄、当归、白面、赤小豆、白及、败姜各等分。主治:伤寒湿气,打扑伤损,筋骨疼痛。用法用量:用铜匙抄药,敷子患处,近火炙之;药力行却起去,敷7次,起7次。制备方法:上除面、蒲黄外,同为细末,银器内醋调稀,慢火煨热。
-
拈痛膏
《仙拈集》卷一:方名:拈痛膏组成:广胶3两,生姜半斤,葱白半斤(捣汁),乳香1钱半,没药1钱半。主治:风寒湿气疼痛。用法用量:摊贴患处,用鞋底烘热熨之。制备方法:入铜勺内,火上熬化,移在滚汤内顿,以箸搅匀,入花椒末少许,再搅匀。《梅氏验方新编》七集:方名:拈痛膏组成:如意金黄散1两,樟脑末3钱。
-
三和饮
《杏苑》卷四:方名:三和饮组成:木香1两,羌活1两,川芎1两1钱,白术1两1钱,茯苓1两1钱,槟榔5钱,炙甘草5钱,沉香5钱,陈皮2两,紫苏2两,木瓜2两,大腹皮2两。主治:湿气胀,浮肿,痞证。各家论述:本方用木香、槟榔、陈皮、川芎、羌活、紫苏、沉香、木瓜等,及大腹皮,诸辛剂疏壅散滞,佐白术、茯苓、甘草胜湿补中。
-
枳壳浸酒
制备方法:上以微火炒去湿气,以酒2斗浸之,其药瓶常令近火,微暖,令药味得出。《圣惠》卷二十四:方名:枳壳浸酒组成:枳壳5两(麸炒微黄,去瓤),秦艽4两(去苗),独活4两,肉苁蓉4两,丹参5两,蒴藋5两,松叶(切)1升。主治:风瘙痒,皮中如虫行之状。制备方法:上细锉,用生绢袋贮,以清酒2斗5升,浸5-7宿。
-
消湿散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方名:消湿散组成:牵牛子半斤(炒,取末2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木香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功效:利水道。主治:伤寒瘀热在内,湿气郁而不散,熏发肌肉,小便不利,身体发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煎葱白汤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散。
-
麒麟血竭膏
《万氏家抄方》卷一:方名:麒麟血竭膏组成:松香(明净者)4斤,葱汁1斤,姜汁1斤,烧酒1斤,米醋1斤。主治:湿气疼痛并损伤,疮毒。制备方法:共入松香煮干。每松香1斤,下桐油4两,若夏天只用3两5钱,搅匀,倾入水内,拨干余下,仍入锅中化开,每斤下黄占2两,矾红4两,再煎1茶时,搅匀,又倾入水中,拨千余下,收贮。
-
五色粉霜
《疮疡经验全书》卷十三:方名:五色粉霜组成:水银2两,铅1两,火消4两,白矾3两,青盐8钱。功效:去腐肉,长新肌,杀诸虫。制备方法:上为末,入阳城罐内,文火煨1炷香去其湿气,用铁油盏盖口,以铁线扎紧。盐泥封固,先文后武,武火时,盏上擦水,到3炷香,离火取出,埋土中,2日夜取出,晒干研细,盛罐听用。
-
石灰埋藏法
石灰埋藏法是适用于肉性和部分昆虫类药材的一种药材贮存方法。因为在夏季稍遇湿气,容易走油变味,腐烂败坏。先用纸将药包好,用石灰埋没贮存。
-
香硫饼灸
香硫饼灸为隔物灸法之一种。见《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其法用麝香二钱、辰砂四钱、硼砂二钱、细辛四钱,俱为细末;角刺二钱、川乌尖,二味俱用黄酒半斤煮干为末;先用硫黄、角刺、川乌入铜杓内,火上化开,再入前四味末搅匀,候冷打碎成黄豆大,用时以干面捏成钱大,比钱薄些,先放患处,上置艾炷施灸。用于寒湿气痛。
-
王灼疮
王灼疮为病名,出《诸病原候论》卷三十五。王烂疮为一种皮肤疱性脓疡。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由脏腑积热,蕴郁肌肤,外受湿气而成。初生如麻粒,渐增大蔓延,甚则泡浆满布周身,溃烂后如汤火所伤。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外用黄连、胡粉各30g,共为细末,麻油调敷,或用赤芍药散蜜水调涂。类似天疱疮。
-
湿胜则濡泻
湿胜则濡泻(湿盛则濡泻)为病机,是指湿邪偏盛就容易导致大便湿软泄泻的病理变化。脾恶湿喜燥,湿气内盛则脾阳受遏,运化功能失调,故见脘腹胀闷、大便泄泻等症。
-
湿胜[则]濡泻
湿胜则濡泻(湿盛则濡泻)为病机,是指湿邪偏盛就容易导致大便湿软泄泻的病理变化。脾恶湿喜燥,湿气内盛则脾阳受遏,运化功能失调,故见脘腹胀闷、大便泄泻等症。
-
湿胜濡泻
湿胜则濡泻(湿盛则濡泻)为病机,是指湿邪偏盛就容易导致大便湿软泄泻的病理变化。脾恶湿喜燥,湿气内盛则脾阳受遏,运化功能失调,故见脘腹胀闷、大便泄泻等症。
-
外湿
外湿指外感之湿邪。如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或感受雾露之邪,或涉水淋雨,或从事水中作业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
阳火
概述:阳火:1.阳热亢盛;阳热亢盛·阳火:阳火是指阳热亢盛,通常多见于温病。火为阳,故名。人体之阳气·阳火:阳火指人体之阳气。《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坼而水血交流,必替其阳火。”心热火旺的病证,属阳热内盛的病机。心火内盛,势必上炎而扰及心神或内损心阴。
-
湿浊
湿浊即湿气。因湿性重浊粘腻,每于病位停留滞着,阻碍阳气的活动,故名。
-
调脾饮
处方:白芍5钱,茯苓5钱,白术1两,甘草1钱,陈皮5分,神曲3钱,白豆蔻2粒。功能主治:脏腑不调,肝乘脾土,湿气下行,久泻不愈。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七
-
湿(疒呙)疮
湿(疒呙)疮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肝腠虚,风湿搏于血气生(疒呙)疮,若风气少,湿气多,其疮痛痒,搔之汁出,常濡湿者,此虫毒气,深在于肌肉内故也。”指(疒呙)疮有糜烂、渗液者。
-
回生神丹
处方:人参5钱,白术须略大于常用之量,薏仁须略大于常用之量,肉桂须略大于常用之量,茯苓须略大于常用之量,半夏须略大于常用之量,南星3钱,附子1钱。功能主治:中风手足不仁,不起立行步者。1夜必将湿气冷汗,尽行外出,3日可步履矣。后用八味地黄丸,4料为丸,可永不再发。摘录:《石室秘录》卷一
-
姜豉饼
处方:生姜1两(碎切),生葱5根,豆豉7钱(润者),生盐1钱,生蒜7个(碎切),酜糟1灯盏(无有糟酒代),穿山甲(汤浸透,取甲,锉碎,同热灰铛内慢火炒令焦黄色)5钱。功能主治:久因湿气中于膀胱,复为风邪客热攻激,小便不利,脐凸腹胀,食减作痛。先投解表散,后用此药贴之。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
救亡汤
处方:肉桂2钱,白术2两,茯苓1两,苡仁1两,橘核1钱。功能主治:温肾消湿。主感浸寒湿,湿气入于肾经,睾丸作痛,冷即发痛不可忍。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九
-
戊已圆
处方: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炮制:上为细末,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用法用量:每服二十圆,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葫芦藓
《全国中草药汇编》:葫芦藓:别名:石松毛、牛毛七、火堂须、红孩儿来源:苔藓类葫芦藓FunariabygrometricaSibt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性味:淡,平。功能主治:除湿止血。主治痨伤吐血,跌打损伤,湿气脚痛。注意:孕妇及体虚者少用。
-
鼍肉
《*辞典》:鼍肉:出处:《别录》拼音名:Tu R u来源:为鼍科动物扬子鳄的肉。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鼍甲条。性味:①《纲目》:甘,有小毒。功能主治:治症瘕,疳匿,恶疮溃烂。①《别录》:主少气吸吸,足不立地。②孟诜:疗惊恐及小腹气疼。③《本草拾遗》:主湿气邪气诸蛊。④《医林纂要》:用熬膏,溃坚拔毒,去瘀生肌。
-
竹鱼
来源:为鲤科动物野鲮鱼的肉。吻端钝圆,口下位,呈新月形,吻向前突出,吻皮向下包,与上唇边缘相平,唇后沟完全,上颌吻皮的边缘薄而平整,无缺刻,吻部具多数白色较大的珠星状突起,近口角处的上唇有很密集细齿状的波纹,上颌为上唇所包。性味:《医林纂要)):甘,温。功能主治:《纲目》:和中益气,除湿气。
-
木香行气散
《普济方》卷二四一引《仁存方》:组成:黄耆半两,桑白皮半两,木通半两,白术半两,木香2钱半,黑牵牛1两(生)。功效:止痛去湿,除风行气。主治:脚气,风气走注,风寒湿气,及脚生细黄泡疮。一切湿疮。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初更时酒调服,1服可效。制备方法:上为末。
-
外灸方
《外科大成》卷二:组成:良姜、防己各等分。主治:风寒湿气,腰脚疼痛。用法用量:安痛处,铺艾灸之。以痛至不痛,不痛至痛为度。制备方法:上为末,捣大蒜和为饼。
-
气化汤
《辨证录》卷八:组成:白术1两,茯苓3钱,猪苓3钱,车前子3钱,黄耆1两,升麻5分。主治:感湿气而成淋,其症下身重,溺管不痛.所流者清水而非白浊。用法用量:水煎服。
-
平泻汤
《辨证录》卷七:组成:芍药2两,茯苓1两,白术2两。功效:平肝泻水。主治:脏腑不调,肝乘脾土,湿气下行,久泻不愈。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用芍药以平肝,用白术、茯苓健脾以去湿。肝气既平,不去刑土,而脾得养,无畏于木气之克。
-
行湿流气散
《活人心统》卷一:组成:苍术(米泔浸,炒)1两,羌活1两,薏苡仁2两,防风1两,白茯苓1两5钱,川乌1两。主治:风寒湿气痹证,身如板夹,麻木不仁,或手足痠软。用法用量:每服2钱,酒或葱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杏术续命汤
《医方类聚》卷九十八引《施圆端效方》:方名:杏术续命汤组成:附子(炮,去皮脐)1两,防己1两,川芎1两,白术1两,人参1两,防风半两,芍药半两,麻黄(去节)半两,甘草(炙)半两,桂半两,黄芩半两。主治:风寒湿气合为脚痹,大痛,着床不能转侧,或肿或细,痛重筋挛。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枳实天麻汤
《活人心统》:方名:枳实天麻汤组成:白术、陈皮、半夏、天麻、人参、甘草(炙)、枳实(炒)、茯苓(去木)、川芎。主治:痰湿气虚所致之眩晕。用法用量:上用水2钟,加生姜3片,煎7分服,滓再煎服。加减:痰火脉数口干,去半夏,减人参,加贝母、酒炒黄连;手足厥冷脉迟者,加附子。
-
神效观音救苦丹
《冯氏锦囊 杂症》卷十九:方名:神效观音救苦丹别名:观音救苦丹组成:麝香1钱,朱砂2钱,硫黄3钱。主治:一切风寒湿气,流注作痛,手足踡挛,小儿偏搐,口眼斜,妇人心腹痞块攻疼,不问年深月久。本方方名,《卫生鸿宝》卷一引作 观音救苦针,有蟾酥、冰片各一分。
-
禹治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禹治汤组成:白术1两,茯苓1两,薏仁1两,车前子3钱。主治:感湿气而成淋者,其人下身重,尿管不痛,所流者清水而非白浊。盖五苓散有猪苓、泽泻,未免过于疏决;肉桂大热,未免过于熏蒸,不若此方不热不寒,能补能利之为妙也。大约服此汤至十剂,凡有湿症无不尽消,不止淋病之速愈也。
-
安宁饮
【处方】玄参5钱,生地5钱,麦冬5钱,白薇1钱,骨碎补5钱,天门冬3钱。【功能主治】因过食肥甘,热气在胃,胃火日冲于口齿之间,而湿气乘之,湿热相搏而不散,虫生于牙而致齿牙破损而作痛,如行来行去者。【用法用量】水煎服。配合五灵至圣散含漱。【摘录】《辨证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