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常不足
“阴常不足”的阴,指津液精血。见《格致余论》卷一。朱丹溪认为津液精血是人身的宝贵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果不注意保养精血,则阴虚阳亢,百病丛生。这是他侧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创用大补阴丸、越鞠丸、琼玉膏等流传于世。
-
养阴派
养阴派金、元时期的医学派别。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而在治疗中善用滋阴降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参见朱震亨条。
-
王畸叟
王畸叟即王履。如提出“感天气恶毒异气”的病因观点,肯定了温病的临证特点。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
-
金匮钩玄
概述:《金匮钩玄》为综合性医书,三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元礼校补。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朱氏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法以补阴为宗,复长于治郁,书中较充分地反映了朱氏这方面的学术经验。又《薛氏医案》收入本书,改名《平治荟萃》。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格致余论
概述:《格致余论》为中医综合性著作。朱氏精《内》、《难》、《本经》并对张仲景、李东垣的外感内伤的学术思想有较深的研究。根据长期临床实践,提出人体阳易动而阴易亏。故着重阐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理。临床强调观察色,切脉问证,尤重脉诊。朱氏创用的方剂如大补阴丸、琼玉膏等,迄今仍为临床常用效方。
-
王履
王履(1332~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喜爱医学,后拜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为师。
-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医学家。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
芦黄颗粒
组成:制首乌20g,制黄精15g,姜黄10g,红花10g,虎杖30g,漏芦30g。方解:中老年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好发动脉粥样硬化症,常伴冠心病、脑梗死等,中医辨证多为阴虚瘀热证。脂质浸润及慢性炎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症形成的关键,方中大多数药物具有降脂、抗炎作用,据笔者临床观察,本方确能缩小斑块、减轻炎症。
-
王安道
王安道即王履。如提出“感天气恶毒异气”的病因观点,肯定了温病的临证特点。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
-
金元四家
金元四家是金代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与元代朱震亨四位著名医家的合称。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
丹溪心法附录
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刊于1481年。论述病证,先引朱氏原论,次则记述朱氏门人戴元礼有关辨证等方面的论述,并介绍治疗方剂。此外又有《丹溪心法附录》27卷,共七种(除《丹溪心法》外,尚合刊有朱震亨《医学发明》、《脉诀指掌》、《金匮钩玄》、《活法机要》及戴思恭《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六种)。
-
丹溪心法
概述:《丹溪心法》为中医综合性著作。旧题元代朱震亨撰,明代程充校订。全书分列各科病证一百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其他各科。此外又有《丹溪心法附录》27卷,共七种(除《丹溪心法》外,尚合刊有朱震亨《医学发明》、《脉诀指掌》、《金匮钩玄》、《活法机要》及戴思恭《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六种)。
-
小儿诸热
小儿诸热为病证名,指小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3.《幼科发挥》分肝、心、脾、肺、肾热及虚热、实热。4.《证治准绳·幼科》:“夫热有潮热、惊热、夜热、余热、食热、疳热、壮热、烦热、积热、风热、虚热、客热、癖热、寒热、血热、疮疹热十六者,大同而小异”,还有表热、里热、表里俱热、半表半里热、骨蒸热等。
-
传忠录
《传忠录》为医论著作。本书是《景岳全书》第一部分,共收医论30余篇,论述辨证、诊法及治则等多方面内容。对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中医理论作了系统论述与分析。重点阐发“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治以温补为主,对刘完素、朱震亨重用寒凉攻伐的治法,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见解;是研究张氏医学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著作。
-
肾常虚
出《育婴家秘》。肾属水,人之阴精之所藏,但一水不胜二火(君火、相火),所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肾常虚,筋骨难成乳必癯。肾虚之证在小儿常见有解颅、五迟、五软、兔唇、先天性痴呆等,以及遗尿、肾泻诸症。在治疗上主张“有补无泻”。
-
七损八益
七损八益是有关房中术的最早论述。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天下至道谈》解开了这一迷团。为之出汗,曰外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张志聪谓阳常有余故须损,阴常不足故须益。故避免阴精亏损,才可阴阳调和。王冰注女子二七月经始至,以后按月经血盈满即来月经,此正常,为七可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