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履
王履(1332~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喜爱医学,后拜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为师。
-
王安道
王安道即王履。如提出“感天气恶毒异气”的病因观点,肯定了温病的临证特点。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
-
王畸叟
王畸叟即王履。如提出“感天气恶毒异气”的病因观点,肯定了温病的临证特点。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
-
许谌
许谌明代医生。字元孚,号娄愚,娄东(今属江苏)人。于医术颇有精深研究,且曾以名医王履为师,深得其传,名噪一时。
-
程德斋
程德斋元代医家。泰定(1324-1328年)年间整理《伤寒论》治法,撰成《伤寒钤法》(或云与马宗素同撰》。然拘于按日时受病立法,受到王履、万全、徐春甫等人的抨击,指出其偏。
-
医经溯洄集
内容主要有研究《内经》、《伤寒论》等医著心得,对于温病与伤寒的辨析和对李东垣学说的探讨等。他根据《内经》“亢则害,承乃制”的观点,阐发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论述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的相互制约协调和统一,在人体生理、病理中所起的作用。王氏从理论上分析了温病的病理机制、传变过程及治法。
-
张卿子伤寒论
《张卿子伤寒论》伤寒著作。明末张卿子参订。张氏推崇成无己,认为成氏《注解伤寒论》“引经析义,尤称详洽,虽牴牾附会,间或时有,然诸家莫能胜之”(见凡例)。遂据此本旁采朱肱、许叔衡、庞安时、王履、王肯堂等诸家学说之精华。此书最早有明刊本,几种清刻本。近代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并于1949年后重印出版。
-
李濂
李濂明代医家(1488-1566年)。字川父,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尝收集历代医家事迹,著《医史》十卷,其前五卷系录自《左传》、《史记》以迄于金元之李杲,共收医家五十五人之医疗事迹。又为张机、王熙、王冰、王履、戴元礼、葛应雷等医家补写传记。另有诸家文集起自张扩至张养正共十人,亦加收入,共录医家七十一人。
-
伤寒微旨论
《伤寒微旨论》为伤寒著作。全书自伤寒源至劳复证共十五篇,论述辨脉,汗、下、温中等治疗大法,用药和某些病证的证治,并附方论、治案。所用方剂不限于《伤寒论》方,多为自拟方。所设汗、下、温中诸法均依立春后至清明前;清明后至芒种前;但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批评韩氏“将温暑作伤寒立论”,应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