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证
风邪外袭肌肤,以恶风、发热、汗出、头身疼痛,或鼻塞、喷嚏、咳嗽、咽喉痒痛,或皮肤瘙痒、水肿、发疹,舌苔薄白,脉浮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由于其证候符合“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故称为风证,但由于其致病并非因于感受六淫的风邪,而由肝风内动所致,故又称为内风或风气内动。
-
风
外感病因之一·外风:外风为病因,外感六淫之一。补肝汤(《医宗金鉴》):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酸枣仁、木瓜、炙甘草病证之一·风:风为病证之一。由于其证候符合“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故称为风证,但由于其致病并非因于感受六淫的风邪,而由肝风内动所致,故又称为内风或风气内动。
-
广圣散
处方:苍术1斤(米泔水浸4时),川乌半斤(炮),草乌4两(炮),蝎梢2两,地龙2两(去土),天麻3两,细辛3两(去叶),川芎5两,白芷5两。功能主治:一切肿毒,风毒肿,半身不遂,脑疽发背,疯犬咬伤,一切头风,伤寒,疔疮,臁疮,小儿风证。半身不遂,风寒暑湿,每服1钱,温酒调下;臁疮,用井花水调搽;
-
风气
概述:风气:1.自然气候;《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故外感多有风证,并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症状每有恶风寒、发热及游走性、多变性的特点。《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
产后瘫痪
概述:产后瘫痪为病证名。见高叔濂《胎产方案》。病因病机:因产时去血过多,经脉空虚以致半身不遂,手足麻木不仁,拘挛不知痛痒。治疗:治宜补气养血。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切勿误认为风证,妄用祛风散血燥烈等药。
-
半夏苍术汤
《张氏医通》卷十四别名柴胡半夏汤(《张氏医通》卷十四)。处方升麻柴胡藁本各1.5克茯苓神曲(姜汁炒)各3克苍术(米泔制)半夏各6克生姜10片甘草(炙)1.2克功能主治祛风化痰。主素有风证,目涩,头疼眩晕,胸中有痰,兀兀欲吐,如居暖室,则微汗出,其证乃减,见风其证复作,当先风一日痛甚者。
-
大药紫金丹
处方:川乌头(炮,去皮脐)2两,五灵脂2两(别研),乳香(别研)1两半,没药1两半(别研),地龙(去土)1两,木鳖子(去壳)1两,白胶香1两(别研),自然铜(火煅,醋淬7次)半两,天麻半两,麝香肉3钱(别研)。功能主治:左瘫右痪,不能坐立;伤寒汗不流,腰脚搐搦;寻常伤风,及头风,筋骨挛急,不能转侧。
-
胡氏双金丸
别名:双金丸处方:金液丹、青州白丸子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面糊和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小儿泄泻不止,胸膈痰喘,吐逆,欲生风证。临床应用:小儿慢惊风:渠家小儿,自5月患脏腑,至7月不止,遂作慢惊候,以此药投1服,徐用白粥压下即愈,再6-7服遂安。摘录:《医方类聚》卷二五一引《简易方》
-
黄连白术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黄连白术汤:处方:黄连(一两)麦门冬(去心.一两)旋覆花(炒.半两)附子(炮裂.功能主治:治风证,寒热二气交争,调顺阴阳。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妇科玉尺》卷一:黄连白术汤:处方:白术4钱,黄连2钱半,陈皮2钱半,丹皮2钱,木通1钱半,茯苓1钱半,山萸1钱半,人参1钱半,炙草3分。
-
加味当归散
《幼幼集成》卷四:加味当归散:处方:当归1钱5分,吴茱萸3分,青化桂5分,正川芎5分,黑姜炭5钱,南木香5分,小茴香1钱,炙甘草5分。因产后感冒风邪,致头项强痛,恶寒发热,身疼腰痛,继而四肢强直,或手足瘈疭,牙关紧闭,舌淡苔薄色白,脉弦紧。用法用量:水煎,温服,不拘时候。附注:方中黄连、升麻、葛根用量原缺。
-
加味苦参丸
《普济方》卷一一五:加味苦参丸:别名:苦参丸处方:苦参1斤,荆芥半斤,何首乌,白僵蚕2两,香白芷,川芎2两,赤芍药2两,大黄1两,白花蛇1条。功能主治:一切风证。主治:大风疮及诸风、赤白癜风。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皂角煎膏和丸,如梧桐子大。
-
劫风酒
功能主治:诸风缓纵,手足挛急,行步艰难,一切风证。摘录:《万氏家抄方》卷四
-
解药毒方
处方:生姜、赤小豆、山豆根、黑蛤粉。制法:捣捩姜汁,以三味为末。临床应用:狼毒中毒:王仲礼嗜酒,壮岁时疮(疒查)发于鼻,延于颡,心甚恶之,服药弗效。其法忌铁器,但入砂钵中,藉黑豆蒸熟,既成,香味可人,念所蒸水必能去风证,以颒面,初觉极热,渐加不仁,至晚大肿,眉、目、耳、鼻浑然无别,望之者莫不惊畏。
-
太白丹
处方:通明白矾(枯)成炼钟乳寒水石(煅、水飞过)各等分制法:上研匀,炊饼糊丸,如鸡头子大。《扁鹊心书 神方》:组成:枯矾(煨)4两,寒水石(煅)4两,元精石(煅)4两,半夏(制)2两,天虫(炒去丝)2两,天南星(制)2两,白附子2两。主治:诸风头目旋晕,偏正头痛,肢体拘踡,痰盛气壅,鼻塞声重,咽膈不利。
-
省风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省风汤:处方:防风(去芦.用法用量:每服用水1大盏半,加生姜20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沉翳内障。主治:卒急中风,口噤全不能言,口眼斜,筋脉挛急,抽挛疼痛,风盛痰实,旋晕僵仆,头目眩晕,胸膈烦满,左瘫右痪,手足麻痹,骨节烦疼,步履艰辛,恍惚不定,神志昏愦。
-
仙茅散
处方:仙茅(一两.无则好苍术代之)陈皮(一钱)枳壳(麸炒.一钱)官桂(一钱)秦艽(一钱)当归(一钱半)白茯苓(一钱半)白芍药(一钱半)白芷(一钱半)川芎(一钱半)半夏曲(一钱半)麻黄(不去节.二钱半)没药(半两)甘草(半两)川乌(炮.用法用量:每服三大钱,炒大黑豆同木瓜浸酒,旋温调服,不拘时候。
-
天麻黄耆汤
《兰室秘藏》卷下:组成:天麻3分,芍药3分,神曲(炒)3分,羌活3分,茯苓3分,人参4分,黄连4分,当归5分,黄耆6分,甘草6分,升麻6分,葛根6分,黄柏6分,苍术6分,泽泻7分,柴胡9分。主治:素有风证,因连日酣饮,其证复来,右口角并眼颇有侧视,及左手左脚腿麻木疼痛。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
-
苏子酒
概述:苏子酒出《医学入门》卷三。为《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五“紫苏子酒”之异名。方名:紫苏子酒别名:苏子酒组成:紫苏子1升(微炒),清酒1斗。功效:顺气利膈。消痰下气,调中补虚,益五脏,肥肌肤,润心肺。主治:风证、痰证。制备方法:上为末,以生绢袋盛,纳于酒中,浸3宿。
-
青藤膏
《医统》卷八引《易简》:方名:青藤膏组成:青藤(出太平府之荻港,2-3月间采)不拘多少。主治:诸风证。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等症。用法用量:若用治病,先备梳3-4枚,量病虚实加减服1茶匙,温酒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锉入釜内,用微火熬7日夜,成膏,收于瓷器内。用药禁忌:宜避风数日。
-
梦仙备成丹
《医方类聚》卷二十引《简易方》:方名:梦仙备成丹别名:乌龙丹组成:川乌5两(炮微黄色),五灵脂(取净)2两半,没药5两,乳香1钱。主治:卒急中风,瘫痪,口眼斜,语言不正,不省人事,一切风证。用法用量:每1丸,先以酒1盏,姜7片,薄荷7叶同煎7分,去滓候温,入脑子1字,细嚼药1丸,窨气少时用前酒送下,临卧服。
-
小五石泽兰丸
《千金》卷四:方名:小五石泽兰丸组成:钟乳1两半,紫石英1两半,矾石1两半,白石英42铢,赤石脂42铢,当归42铢,甘草42铢,石膏2两,阳起石2两,干姜2两,泽兰2两6铢,苁蓉2两半,龙骨2两半,桂心2两半,白术30铢,芍药30铢,厚朴30铢,人参30铢,蜀椒30铢,山茱萸30铢,柏子仁1两,藁本1两,芜荑18铢。
-
紫苏子酒
《圣惠》卷九十五:方名:紫苏子酒别名:苏子酒组成:紫苏子1升(微炒),清酒1斗。功效:顺气利膈。消痰下气,调中补虚,益五脏,肥肌肤,润心肺。主治:风证、痰证。制备方法:上为末,以生绢袋盛,纳于酒中,浸3宿。
-
手颤
手颤为症状名。若见于外感热病后期,多属阴虚风动,治宜滋阴熄风,方用三甲复脉汤;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于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治宜潜阳息风、养阴生津。
-
风性主动
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类比于人体病理,则认为具有动摇、抽搐、震颤、眩晕等病候,或具有游走、多变特点的,多属于风证。如游走性的关节肌肉疼痛、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眼 斜、卒然昏仆等。
-
面色苍白
面色苍白为症状名,是指面色白而隐含青色或灰色的表现。常见寒证、痛证、风证、气血不足之证。
-
外风证
外风证为证候名。由于其证候符合“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故称为风证,但由于其致病并非因于感受六淫的风邪,而由肝风内动所致,故又称为内风或风气内动。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较轻、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甚则口燥、目赤、咽痛、衄血等。见《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
-
治风剂
治风剂(formulaforwinddisorder)是指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的作用,治疗风证方剂的统称。分疏散外风剂、平熄内风剂等。
-
王氏博济方
《王氏博济方》即《博济方》。作者原收辑医方7000余首,此书系从中选录五百余方编撰而成。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本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为5卷,仅得350余方。辑本的内容分为:伤寒、风证、劳证、血证、三焦证治、五脏证治、诸气、诸积、目疾、齿须发以及胎产、经气、疮科、丹药、修制药法等29门。
-
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为病证名。指由失血、贫血或肝血不足而内生的风证。虚风内动是指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治宜潜阳熄风,养阴生津。
-
虚风内动
虚风内动是指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临床表现为眩晕、震颤或手足蠕动,或昏仆等。治宜潜阳熄风,养阴生津。
-
博济方
《博济方》医方著作。原名《王氏博济方》。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本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为五卷,仅得350余方。辑本的内容分为:伤寒、风证、劳证、血证、三焦证治、五脏证治、诸气、诸积、目疾、齿须发以及胎产、经气、疮科、丹药、修制药法等29门。每门之前或有短论,概括该门病证特点和治则。
-
弦脉
弦脉为脉象之一。指端直而长,指下挺然,如按琴弦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端直以长,故曰弦。”弦脉多见于痛证、风证、痰饮,以及高血压、肝胆疾患等。
-
痢风
痢风①病证名。又名痢后风。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痢疾病后并发之风证。指患痢疾后发生的鹤膝风。见《外科证治准绳》卷四。该病因痢后正气亏损,复因湿热侵袭膝部所致。证见痢止后随即两膝肿痛,足胫软弱,步履艰难,甚至形寒发热,治宜扶正通络,清热祛湿。可用人参败毒散加牛膝、桑枝、秦艽等。
-
化风
化风为病机。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风证的现象。如眩晕,震颤,四肢抽搐、强直,乃至猝然昏仆等。温病热伤下焦肝肾可以化风而发生痉、厥、瘈疭等症,吴鞠通用大、小定风珠治疗。吴鞠通自注:“温邪久踞下焦,烁肝液为厥,扰冲脉为哕,脉阴阳俱减则细,肝木横强则劲,故以鸡子黄实土而定内风。”
-
定风丹
处方:生明乳香3钱,生明没药3钱,朱砂1钱,全蜈蚣(大者)1条,全蝎1钱。制法:上为细末。用法用量:能因证制宜,再煮汤剂以送服此丹,则尤效。临床应用:绵风:献县刘姓之婴孩,抽绵风不已,夜半询访,知病危急,适有按小儿风证方所制定风丹,与以少许,服之立止,永未再犯。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
天仙圣化丹
主治:一切风证。如病人面上浮肿,眉中痒不止;或是风气攀睛,手足拘挛,先服此药1料,茶清送下,1日4次,空心、食后、午后、临卧服之。或病人四肢麻木,手足刺痛,脚腿生疮,先服夺命丹1料,后服圣化丹药。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大风子2斤,去壳,烂杵如泥,与前药和匀,用陈米擂粉,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人参安胃散
《东垣试效方》卷四:组成:人参1钱,黄耆2钱,生甘草5分,炙甘草5分,白芍药7分,白茯苓4分,陈皮3分,黄连2分。脾胃虚热,呕吐泄泻,或饮食不入,服峻剂损脾胃,口舌生疮。小儿心脾虚极弄舌。异功散可也。此独于甘温剂中,加芍药之酸寒,黄连之苦寒,盖因乍虚而内有燥热,故暂用以伐其标也。用法用量:水煎服。
-
手足蠕动
手足蠕动为症状名。属虚风内动,为真阴亏损,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的征象。参见虚风内动:虚风内动指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于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
-
风邪
风邪为病因学名词,六淫邪气。风气属阳邪,属阳邪,其特点是居无定体,善行多变,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故外感多有风证,并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症状每有恶风寒、发热及游走性、多变性的特点。《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
泄风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泄风》:“腠理为渗泄之门,风若中之,外不得入,内不得出,风搏汗泄,故名泄风。”证见多汗,皮上湿如水渍,口干,不能劳事,身痛而寒。治宜益气固表止汗,用玉屏风散等方。《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参见漏风、首风条。
-
诸风掉眩
诸风掉眩指各种振掉眩晕的风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蜂儿丸
处方:蜂儿1两,白花蛇肉1两,天雄1两(去皮脐),天南星1两,干蝎1两,白僵蚕1两,桑螵蛸1两,地龙1两,麝香半两(细研)。制法:上并生用,为细末,以酒煮槐胶入炼蜜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风证,四肢拘挛疼痛。
-
天麻黄膏汤
处方:天麻芍药神曲(炒)羌活(肢节不痛去之)茯苓各0.9克人参黄连各1.2克当归1.5克黄耆甘草升麻葛根·黄柏苍术各1.8克泽泻2.1克柴胡2.7克功能主治:治表有风证,因连日酣饮,其证复来,右口角并眼颇有侧视,及左手左脚腿麻木疼痛。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
追风如圣散
治疯犬咬伤。摘录:《外科正宗》卷四《准绳 类方》卷一引《医学统旨》:方名:追风如圣散别名:如圣散、金刀如圣散组成:川乌4两,草乌4两,苍术4两,金钗、石斛1两,川芎5钱,白芷5钱,细辛5钱,当归5钱,防风5钱,麻黄5钱,荆芥5钱,何首乌5钱,全蝎5钱,天麻5钱,藁本5钱,甘草3两,人参3钱,两头尖2钱。
-
孙思邈真人煎
《解围元薮》卷三:组成:防风、苦参、薄荷、芍药、黄芩、连翘、山栀、知母、柴胡、大黄、麻黄、天麻、半夏、花粉、甘草、紫苏、香附、白芷、当归、羌活。主治:核桃、紫云等风证。用药禁忌:忌见风。
-
神仙换骨丹
《医学启源》卷中:方名:神仙换骨丹组成:槐角(炒黄熟)2两,桑白皮(去皮)2两,川芎2两,苍术(泔浸,去皮)2两,白芷2两,蔓荆子(去花)2两,人参2两,威灵仙2两,何首乌2两,防风2两,苦参1两,五味子1两,香附1两,麝半两(别研),麻黄10斤。用药禁忌:避风。用法用量:每服2钱,好酒研入生姜调服,用鸡子压之。
-
秘传羌活散
《普济方》卷一一四:方名:秘传羌活散组成:甘草、黄芩(鼠尾者)、生地黄(肥者)、连翘、山栀子、蔓荆子、当归、滑石(桂府者)、香白芷(汤洗)、荆芥(陈者)、石膏(明者用)、薄荷(吉州)、羌活、台芎(水洗)、赤芍药、独活、麻黄、陈皮、桔梗、防风各等分。病人麻木处或刺痛甚,多加羌活、白芷、麻黄、赤芍药。
-
风善行数变
风善行数变是指风邪致病有病位游移不定,发病迅速,变幻无常的特点。参见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风性善动多变,最易伤人而引起多种疾病,而且风邪亦常与其他外邪合并侵犯人体,故六淫之邪,风被列于第一位。
-
风邪外袭证
外风证为证候名。由于其证候符合“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故称为风证,但由于其致病并非因于感受六淫的风邪,而由肝风内动所致,故又称为内风或风气内动。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较轻、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甚则口燥、目赤、咽痛、衄血等。见《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
-
清热息风
清热息风为治法。指用具有清热泻火、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热极动风证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