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部九候
下肢属“下”:上为足厥阴动脉(足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脏病变;中为足太阴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病变;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寸口诊脉法术语·三部九侯:三部九候为寸口诊脉法术语,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浮、中、沉三种不同指力的脉诊,合为三部九候。见《难经·二十八难》。
-
三部九候论
《三部九候论》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主要讨论三部九候的诊脉法。以人身上中下分为三部,每部又以天地人分作三候,三部综合,共得九候。篇中指出三部九候脉必须相应,否则即属病态,并提示脉症合参的重要性。本文从三部九候的变化,了解病情和决断死生,故名。
-
原
阳经于五输穴外另有原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如太渊(肺),神门(心),大陵(心包),太白(脾),太冲(肝),太溪(肾),合谷(大肠),腕骨(小肠),阳池(三焦),冲阳(胃),丘墟(胆),京骨(膀胱)。《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
候
《素问·病能论》:“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⑤时令名,五天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参“三部九候”。《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
-
王叔和
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王叔和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
-
伤寒总论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伤寒古方订补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下工
下工指古代对医疗技术较低医生的称谓。《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下工十全六。”意思是说,下工在治疗疾病上治愈率只有60%。《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
-
平脉考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本草汇
《本草汇》为药物学著作。清·郭佩兰撰。刊于1655年。本书内容主要参考《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书编成。卷1为十四经经脉图、脏腑图及引经药物、面部望诊图等;卷2杂论三部九候、脉法、经络、运气等;卷3介绍用药式、引经报使及禁忌药;6为杂证、伤寒、妇、外、幼各科病机;8列百病主治药;
-
神门脉
神门脉即手少阴心经神门穴所在处的动脉,位于掌后锐骨之端,属尺动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神门绝,死不治。”神门脉为三部九候遍诊法诊脉部位之一。即手少阴心经神门处动脉,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动脉处。王冰注:“神门,心脉也。”
-
切脉
切脉为诊查脉象的方法。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前人有二十四脉(《脉经》)、二十七脉(《濒湖脉学》)、二十八脉(《诊家正眼》)、三十脉(《诊家枢要》)、三十二脉(《诊宗三昧》)等诊法,现多沿用二十八脉。即十二经脉左右相加,并任脉、督脉、阴蹻、阳蹻共二十八脉。
-
脉
《黄帝内经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又称脉诊、诊脉、按脉、持脉。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五不女之一·脉:脉为五不女之一。万全《广嗣纪要·择配篇》:“五种不宜:一曰螺,阴户外纹如螺蛳样,旋入内;
-
淡饮
淡饮痰饮的古称。出《脉经·辨三部九候证第一》。详痰饮条。
-
处
处㈠(chǔ,音础)①部位。《素问·离合真邪论》:“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素问·三部九候论》:“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④开写处方,引申为用药。《伤寒论·序》:“相对斯须,便处汤药。”⑤指穴位。《灵枢·百病始生》:“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
六译馆医学丛书
《六译馆医学丛书》为医学丛书。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佚医籍,并对其中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
-
玄感脉经
《玄感脉经》为书名。首篇主论诊脉部位、三部九候、七诊、寸口诊脉法。二篇分述诊脉之轻重缓急、呼吸至数,以及弦、浮、滑、实、革、动、沉、涩、紧、伏、濡、弱、迟、芤、牢、细、缓、虚、软、促、微、结、代等23种脉象与屋漏、雀啄、弹石、解索、虾游、鱼翔六种死脉。书中还首次提到头角是精识之主的医学理论。
-
仲景三部九候诊法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伤寒平议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脉经
主要内容: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其他《脉经》:黄公兴、秦承祖、康普思(以上见《隋书·经籍志》)、王子颙、甄权(以上见《新唐书·艺文志》)、李勣(见《崇文总目》)等均撰《脉经》,均佚。
-
后
概述:后:1.大便;《难经·五十七难》:“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切诊部位·后:后指切脉部位。为尺肤下段。王冰注:“上后,谓右寸口。《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迟至·后:后意指迟至。收气乃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循耳后,上额角。”
-
风头痛
指风邪侵犯头部所致的各种偏、正头痛。出《脉经·辨三部九候脉证》。《圣济总录》卷十六:“风头痛之病,由风邪客于阳经,循风府而上至于头脑,令人头重疼痛,心隔烦热,上焦壅滞,头面虚汗,诊其脉左手寸口脉浮紧者是也。”治宜天南星散、石膏汤等方。
-
大阳
概述:大阳即太阳:1.经外奇穴名;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别名后曲、鱼尾、太阳、前关。武台为小儿头面部望诊的部位,即耳前锐发下,平耳壳根前方,相当和髎之处。明·方贤《奇效良方》:“太阳脉红至太阴,内外有热,又连文台,热极不解;
-
经穴探源
《经穴探源》为书名。该书的内容主要是对经穴名称所含深意做出解析,是对穴位名称深意的挖掘。作者在深入探索与研究及临床验证后发现了经穴的气血特征及所在三部九候的层次;发现了气血的流行出入运行特点、气衄的作用区域范围,对经穴所属的气血调节可治疗的疾病;以及在不同病理情况下应该使用的相应治疗方法。
-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脉学著作。元·李杲撰(旧题元·朱震亨撰,系后人所误)。本书以三部九候、五运六气、十二经脉等为理论依据,论述脉证诊法,辨析男女各种病脉之异同。并附图表说明。今所通行为明·吴勉学校刻本(见《医统正脉全书》六十一卷)。
-
九候
九候为脉诊方法之一。即把人体分成头、上肢、下肢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候,因称。中为手少阴动脉(神门穴),以候心脏病变;下肢属“下”:上为足厥阴动脉(足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脏病变;中为足太阴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病变;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
诊脉
诊脉即切脉。切脉为诊查脉象的方法。又称脉诊、诊脉、按脉、持脉。是我国最早创用的诊断技术。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并从脉的位置、次数、性状、形势等,分为二十八种脉象。
-
脉法
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1.《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脉法》日:天地之变,无以脉诊。”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竹简本《脉书》,经对比,马王堆帛书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和《阴阳脉死候》与张家山《脉书》的第二部分内容大体相同,可以互相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