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诀汇辨
概述:《脉诀汇辨》为脉学著作。清·李延昰辑于1664年。卷二-六以崔嘉彦“四言脉诀”为基本内容,略有增删;卷七阐述望、闻、问三诊,以示四诊合参之意;卷八以运气联系脉法;卷九选录李中梓医案若干条,以脉参证,灵活机变,体现脉诊在临床诊断上的重要作用;卷十为经络脏象,摘选有关诊法的纲领,并附脉案图式。
-
李中梓医案
《李中梓医案》医案著作。明·李中梓撰。本书共收医案50多则,不分门类,不立标题,大多为内科杂病疑难治案。书中体现出李氏长于脉诊和辨证,处方灵活,案语明晰。初未刊行,后收入李延昰《脉诀汇辨》中。
-
本草纲目摘要
即《莫氏锦囊十二种》系列丛书之一。于清·顺治、康熙年间陆续刊印。计收有《医门约理》、《难经直解》、《脉学入门四言举要》、《濒湖脉学》、《脉诀汇辨》、《脉诀考证》、《本草纲目摘要》、《月令考》、《黄帝阴符经注》、《心经悟解》、《黄庭经注》、《性命圭旨约说》等。
-
牢脉
牢脉为脉象之一。主阴寒积聚,如癥瘕、痞块、疝气等。《脉诀汇辨》引沈氏语:“似沉似伏,牢之位也。沉脉如绵裹砂,内刚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脉非推寻至骨,不见其形。在于牢脉,既实大,才重按之便满指有力,以此为别耳。”《濒湖脉学》:“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
缓脉
缓脉为脉象之一。《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三指禅》将脉分为二十七种,并“以缓为极平脉,余二十六为病脉,定清缓脉,方可定诸病脉,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脉之有缓,犹权度之有定平星也。”
-
迟脉
指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60次以下)的脉象。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多见于寒证。《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
李廷昰
李廷昰明清间医家(?其父李中立,亦谙医术,叔李中梓,为当时名家。李氏与当时名医喻嘉言、张卿子等有交往,晚年与文人朱彝尊交善,并得其赠书多达数千卷,学问大增。曾校订贾所学《药品化义》,认为该书实“一世之指南”。有医著多种:《脉诀汇辨》十卷、《五运六气医案》一卷,《医学口诀》、《痘疹全书》等。
-
疾脉
疾脉为脉象之一。指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相当于每分钟140次以上)的脉象。《脉诀汇辨》:“六至以上,脉有两称,或名曰疾,或名曰极,总是急速之脉,数之甚者也。”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见于急性热病,虚损劳伤者,多是危重证候。如孕妇无病见此脉,则为临产脉象,称离经脉。
-
王叔和脉诀
概述:《王叔和脉诀》为脉学著作,一卷。书中不少内容是根据王叔和《脉经》重新编撰的。如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张世贤在本书基础上撰成《图注脉诀》(又名《图注脉诀辨真》);清·李延昰的《脉诀汇辨》,等。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批评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
-
虚脉
2.实热证用刺络法,以泄其热;指寸关尺三部脉象中取均无力,重按有空虚感的脉象。虚脉是无力脉的总称,主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脉经》:“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痛豁豁然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类经》卷二十一:“当视其在下虚陷之经,取而补之。”
-
濡脉
濡脉为脉象之一。指浮而细软,轻取可以触知,重按反不明显的脉象。《脉经》:“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脉诀汇辨》:“濡者,即软之象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濡脉主诸虚,又主湿。多见于亡血伤阴或湿邪留滞之证。
-
离经脉
概述:离经脉:1.过快或过慢的脉象;2.孕妇将分娩而出现的速率加快的脉象。《难经·十四难》:“脉有损、至,…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四夺精,…《中医药学名词》(2010):离经脉(middlefingerpulsationduringlabor)是指临产时扪得产妇中指本节有的脉搏跳动。
-
洪脉
洪脉为脉象之一。《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洪脉多主热邪亢盛。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见此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热病伤阴,阴虚于内,阳盛于外,则脉亦洪,但应指有力。
-
翟良
翟良为明末医家。翟良为明末清初医家。字玉华,山东益都人。幼习儒,随父宦游。尝患疾数月,由医调治而愈,遂留心攻读医药,后竟成名医,颇有治验。后于顺治年间应召入京,不得志而归。撰有《脉诀汇辨说统》、《痘科类编释意》、《经络汇编》等行世。另有《药性对答》等数种,未见行世。
-
脉诀
如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张世贤在本书基础上撰成《图注脉诀》(又名《图注脉诀辨真》);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批评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清代所撰《脉诀》:清代刘璞、叶盛、董西园、朱铭石、陈璞等分别曾撰《脉诀》,但流传不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