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脉
二十四脉指常见的二十四种脉象。《脉经》载述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二十四种脉象的形状,称为“二十四脉。”后世增入濡、短、长、牢、疾五脉并减去软脉,称为“二十八脉”。
-
察病指南
《察病指南》诊断学著作。宋·施发撰于宋·淳祐年间(13世纪40年代)。本书取《内经》、《难经》、《甲乙经》及有关脉学、诊法论著参互考订,将其中明白易晓、切于实用的脉诊脉象等脉学理论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内容以脉诊为主,脉象沿用“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脉分类法,书中还列有审诸病生死脉法。
-
二十八会
《中国针灸学词典》言二十八会指二十八经脉。手足十二经脉,左右共二十四脉,再加上阳蹻脉、阴蹻脉和任脉、督脉,一共二十八脉。《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马莳注:“二十八会者,手足十二经左右相同,共有二十四脉,加以两蹻、督、任,共为二十八会也。”
-
王叔和脉诀
概述:《王叔和脉诀》为脉学著作,一卷。书中不少内容是根据王叔和《脉经》重新编撰的。如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张世贤在本书基础上撰成《图注脉诀》(又名《图注脉诀辨真》);清·李延昰的《脉诀汇辨》,等。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批评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
-
仲景论十二脉
仲景论十二脉指张仲景所论的十二种脉象。即纵、横、逆、顺、反、覆、高、章、纲、惵、卑、损。《诊家正眼》:“《内经》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脉,未尝非辨证之旨诀,而皆置若罔闻,则有慙于司命之职矣。”
-
九道脉
九道脉为脉象分类之一类。《脉诀》把二十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三类。九道脉即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九种脉。
-
切脉
切脉为诊查脉象的方法。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前人有二十四脉(《脉经》)、二十七脉(《濒湖脉学》)、二十八脉(《诊家正眼》)、三十脉(《诊家枢要》)、三十二脉(《诊宗三昧》)等诊法,现多沿用二十八脉。即十二经脉左右相加,并任脉、督脉、阴蹻、阳蹻共二十八脉。
-
内经十二脉
内经十二脉为脉学名称。指《内经》所论述的十二种脉象,即鼓、搏、坚、横、急、喘、躁、格、关、溢、覆。《诊家正眼》:“《内经》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脉,未尝非辨证之旨诀,而世皆置若罔闻,则有慙于司命之职矣。”
-
经脉二十八会
经脉二十八会指手足十二经脉,左右共二十四脉,另加阴蹻脉、阳蹻脉、任脉、督脉,共为二十八脉。出《黄帝内经灵枢·玉版》。
-
脉经
主要内容: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其他《脉经》:黄公兴、秦承祖、康普思(以上见《隋书·经籍志》)、王子颙、甄权(以上见《新唐书·艺文志》)、李勣(见《崇文总目》)等均撰《脉经》,均佚。
-
诊家直诀
《诊家直诀》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清·周学海撰。本书撷取《脉义简摩》、《脉简补义》之精要,综论脉象、指法及主病。并用两两对比的方式阐述二十四脉之脉象,又以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真言作为分析正脉、变脉之提纲,内容较为简要。现存光绪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脉诀
如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张世贤在本书基础上撰成《图注脉诀》(又名《图注脉诀辨真》);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批评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清代所撰《脉诀》:清代刘璞、叶盛、董西园、朱铭石、陈璞等分别曾撰《脉诀》,但流传不广。
-
七表脉
概述:七表脉为脉象的一种分类法。《脉诀》把二十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三类。主痰饮、食积、实热等证。《濒湖脉学》,“紧为诸痛主子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热病伤阴,阴虚于内,阳盛于外,则脉亦洪,但应指有力。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见此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
八里脉
八里脉为二十四脉象的分类之一。《脉诀》把二十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三类。八里脉指微、沉、缓、涩、迟、伏、濡、弱八种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