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医局
太医局为宋代医事机构,属太常寺,源于唐太医署,下分九科专管培养学生。其中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小方脉20人,眼科20人,疮肿兼折疡20人,产科10人,口齿兼咽喉科10人,针灸科10人,金镞兼书禁科10人,共有学生300人。考核学习成绩时,分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等六项内容进行。
-
中医大事年表
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周(公元前1100-221年):人物事件/成就《周礼》记载了食医、疾医、疡医及兽医等医事制度,并有四时流行病和「五毒」之药。1103宋政府设「修合药所」,后改称为「医药和剂惠民局」。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病、杂病等治疗验案。1901郑肖岩《鼠疫约编》记载鼠疫预防及治法,并附有医案和验方。
-
用药总论指南
有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刊本在书末会附有陈师文等撰《图经本草药性总论》(为本草提要性质的著作)和许洪撰《用药总论指南》(为药物总论性质的著作)各3卷。现存通行本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
-
太医局方
《太医局方》为书名。现存通行本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有的刊本在书末附有陈师文等撰《图经本草药性总论》(为本草提要性质的著作)和许洪撰《用药总论指南》(为药物总论性质的著作)各3卷。
-
太医署
太医署为古代医疗和医学教育的机构。由太医署令、丞等负责管理。学习课程在共同学完《脉诀》、《本草》、《明堂》、《黄帝内经素问》等基础后,即分科学习各自的专业;金、元、明、清则改为太医院,而且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医学教育分为:医、针、按摩、咒禁,其中医又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
-
中医眼科学
所载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眦疡、目下肿、目不明、目盲、视歧等30余种。金元时代,医学流派主要以刘完素、张从正、李呆、朱震亨四大家为代表。如将金针拨内障手术方法,在《审视瑶函》所归纳的八个步骤的基础之上,分别以审机、点睛、射覆、探骊、扰海、卷帘、圆镜、完壁命名,称为金针开内障八法。此后,渐称眼镜。
-
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分别阐述胎儿的禀受、胎疾、初生儿的洗浴、断脐、哺乳、慎护、食忌、脉理、以及五脏主病、发热症治等。卷四-二十为各论部分,系统论述小儿多种常见病,而于儿科四大证(麻痘惊疳)及咳嗽、吐泻、黄疸、诸虫等病尤为详备。书中引用的文献多出《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圣济经》等书。论方俱备,内容丰富。
-
药店
概念:药店是出售药品的商店,又称药铺。临别政坛,他命人在首都开封创设一家“太医局熟药所”,也叫“买药所”,可以说,它就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几年后,五所“熟药所”更名为“医药惠民局”,两所“修合药所”更名为“医药和剂局”。陈李济创造性地用蜡壳包裹,能使药物保持数十年不变。不是正宗鹿茸,哪来这般效果?
-
赵宗古
赵宗古宋代医官。任太医局太医。曾将名医郝允“六元五运”之法,绘图献给朝廷。
-
风科
风科为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始设风科。元代医学分十三科,风科是其中之一,专门诊治各种风病,实际上是大方脉(内科)的一个分支。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宋太医局将医学分为九科,风科是其中之一,为次于大方脉的科目。宋、元均设有风科。宋元时期,医家特别强调风邪在致病因素中的重要性,因而独立设风科。
-
大义
大义为宋代太医局考试医生的制度之一。用以考查其对人体解剖、脏腑之源等理论的掌握情况。即今之解剖、生理学考试。如本草大义、脉证大义、运气大义等,以此来检验医学生的学习效果。
-
医院
医院是病伤者得到医疗照顾的机构或场所医院指太医院:医院指太医院。这座医院建筑物长有100米,宽有70米,地下有完善下水道系统,一间间病房以走廊相连,这表示当时建筑师已知道隔离传染病患者的重要。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时期最强盛的国家齐国,政治家管仲在首都临淄建立了“养病院”,收容聋、盲、跛、蹩等病人集中疗养。
-
王惟一
1067)为宋代著名针灸学家,又名王惟德。同年,他又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以分合,体表刻有针灸穴位,用金字标明穴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之用。王惟一历任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医官,仁宗时为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现存于世的,大多是明清两代所造,包括流传于国外的。
-
陈文中
陈文中宋代医家。字文秀,宿州符离(今属安徽)人。尝任和安郎判太医局、兼翰林良医。精医,尤善于治小儿疮疹,人尊其“宿州陈令”。著有《小儿病源方论》,及《小儿病症方论》,喜用温药托里、疏通调和营卫之法。
-
运气
五运六气的合称·运气:运气指五运六气。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气;六气指风、寒、热、湿、火、燥六种气候的流转。其演绎方法是据甲、乙、丙、本、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定气。主要研究一年四时气候因素之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之影响。
-
咽喉口齿科
咽喉口齿科即喉科。宋代太医局医学有口齿兼咽喉科。详该条。
-
大方脉
大方脉为中国古代医学分科之一,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此科之设始自北宋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元、明、清、太医院袭之,在医生配备及学生数量等各方面,此科为最。
-
太医局令
太医局令为宋代医官名。为太医局中之最高医官,主管该局工作。北宋熙宁年间曾一度设置太医局提举1人,其职权与太医局令相同。
-
太医局判局
太医局判局为宋代医官名。北宋熙宁期间,曾一度为太医局副长官,其位在太医局提举之下。此职要求熟悉医药知识者充任,共设2人。
-
太医局提举
太医局提举为宋代医官名。1076年北宋熙宁年间,在太医局设提举1人,总管该局工作。与太医局令的职权相同。其职在太医局判局之上,与设置太医局令时令的职权相等。
-
太医局教授
太医局教授为宋代太医局名。掌管医学教育,由翰林医官以下的中级医官或选择优等学生及技术较好的医生充任。九科之下,每科均设有教授1名。此职最早设于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选翰林医官以下与上等学生及在外良医为之。”
-
太医局局生
太医局局生为宋代医生的一种等级。太医局的学生,开始称为太医局九科医生,南宋时改为此名,至隆兴时(1163年)废。
-
太医局九科
太医局九科为宋代太医局培养医生所设立的科目。即大方脉、小方脉、风科、眼科、疮肿兼折疡、产科、口齿咽喉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这实际上是宋代元丰改制后的医学分科制度。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概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官修中医方剂著作,一名《和剂局方》。宋·太医局(陈承、裴宗元等)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最早曾名《太医局方》。现存通行本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
-
太医局丞
太医局丞为宋代医官名。其职位仅次于太医局令,协助太医令主管太医局工作。
-
脉义
脉义宋代太医局考核医生的方法。脉义亦即脉证大义,是方脉科医生必考之课程。考试方法是由考官选择病人,令被试者切脉并做出结论,以考核其脉学的水平。
-
卖药所
卖药所宋代官方设立的专门经营药品的机构名称。此机构始设于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变法,药物也列入国家专卖,为此,神宗下令罢原有的熟药库、合药所等,成立了合卖药所,又名熟药所,负责制造和出售成药,归太医局领导。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卖药所改名为“医药惠民局”。参见太平惠民局条。
-
论方
论方为宋代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内容之一。用以试验其对古代医方的配伍原则以及君、臣、佐、使的理论和方法等的掌握情况。相当于今之方剂学考试。
-
假令
假令宋代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方法之一。假令亦即假令病法。是由考官假拟某种疾病的证候和表现特点,令被试者作出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法,以考核其实际诊治能力。
-
王惟德
宋代针灸学家王惟一:王惟德即王惟一。同年,他又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以分合,体表刻有针灸穴位,用金字标明穴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之用。在治疗上,也很有独到之处,除外治法外,还重视内治,所倡用的方剂,如阳和汤等,至今仍为有价值的方剂。《外科证治全生集》全文在线阅读
-
小方脉
唐代已有少小科,宋代开始,儿科称为小方脉。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清初沿袭明末制度分医学为十一科,不久即改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
许洪
许洪为南宋医家。字可大,武夷(今属福建)人。出身世医,祖及父皆邑中名医。曾任太医局助教,并差充四川总领所检察惠民局。后敕授其为太医助教。嘉定元年(1208)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序,并编次《指南总论》3卷,附于书后(原在卷首),简述药物合和、炮制及几十种病证、治法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