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柴胡汤
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现代适应证:适应证: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者皆可用之。痰嗽,腹胀,及里证未解。
-
大柴胡汤加黄连
主治:急慢性胰胆疾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律不齐、支气管哮喘、便秘、肥胖。大柴胡汤古代多用于治疗宿食,张仲景使用本方的客观指征为“心下按之满痛”。三黄泻心汤则是古代的泻火止血剂,多用于吐血、衄血以及温热病的治疗。
-
白芷汤
《圣济总录》卷九:组成:白芷半两,白术半两,芎藭半两,防风(去叉)半两,羌活(去芦头)1两,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干)半两,石膏1两半,牛膝(去苗)半两,狗脊(去毛)半两,萆薢(炒)半两,薏苡仁(炒)1两,杏仁(汤退去皮尖双仁,炒)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葛根1两,桂(去粗皮)1两半。
-
痰疟
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湿热腹胀
指肠胃湿热内蕴所致之腹胀。《症因脉治》卷三:“湿热腹胀之证,面目黄肿,小便赤涩,大便或结、或泄黄糜,或日晡潮热,烦渴口苦,口甘口淡,腹胀胁痛。”治以清利湿热为主。小便赤涩,用木通六一散以导膀胱湿热;二便均涩,八正散;大便黄糜状,用家秘泻黄散;口苦清肝胆之火,口甘清脾火,口淡清胃火,口咸清肾火。
-
伤食发热
《证治汇补·发热章》:“伤食发热,必气口紧盛或沉伏,头疼,呕恶,噫气吞酸,胸口饱闷,或胀或痛,手不可按,蒸蒸然热,明知其热在内也,消导则已。”其热先见于腹部,以后手足俱热,而以腹背较甚,嗳气吐腐,大便酸臭,腹痛多啼,肌瘦腹膨,或肠鸣泄泻,痛随泻减,不思饮食,面色晦暗,眼胞浮肿。
-
过经
过经指伤寒已经过了太阳病阶段。另一种为过经后太阳病候虽罢,但出现少阳、阳明等它经病候,则为“过经不解”。为太阳过经而传入少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
-
表里分消
表里分消为治法。指用具有发汗解表、清泻里实作用的方药,使病邪从汗、泻两个途径消除的治法。具体可分解表攻里和解表清里两类,适用于表里同病的外感性热病。代表方有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等。
-
外感噎隔
《症因脉治》卷二:“外感噎隔之症,向无饮食阻隔,忽尔内热唇焦,饮食不得下咽,下咽噎住不通,或下咽而复吐出,烦热引饮…方用三因麦门冬汤、人参白虎汤,或冲竹沥、芦根汁;《内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医贯》卷五:“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
-
心下急
心下急为症状名。指心窝部有迫急不舒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
疫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病者发寒热,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张氏医通·疟》:“疫疟,夏秋之间,沿门阖境皆是也。”壮热多汗而渴,用达原饮;烦热大渴有表证,用桂枝白虎汤;寒热便秘,用大柴胡汤;或用不换金正气散、五瘟丹、如意丹等方。
-
灰中黑滑苔
灰中黑滑苔为舌象。舌淡灰色,中间有滑苔数点,黑如墨汁。为邪热传里,内夹宿食,宜表里双解,可用大柴胡汤(见《伤寒舌鉴》)。
-
过经不解
过经不解指过了传经的日期,病仍未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
-
腹满
指腹部痞满或满胀。《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成无己谓:“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虚而寒者之治也;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厚朴七气汤、厚朴三物汤,实而热者之治也。”亦可见于臌胀、蛊胀等病。
-
发斑伤寒
《重订通俗伤寒论·发斑伤寒》:“凡斑既出,脉洪滑有力,手足温而神识清爽者,病势顺而多吉;如热毒内甚,心烦不得眠,错语呻吟者,黄连解毒汤加黑参、升麻、大青叶主之。若斑发已尽,外热稍退,内实不大便,谵语者,以小剂凉膈散或大柴胡汤微下之”。(《伤寒辨证·发斑》)。详见阳证发斑、阴证发斑条。
-
溃疡病穿孔三期治疗
溃疡病穿孔三期治疗是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一种非手术疗法。此期采用针刺疗法为主。目前全国治疗本病的针刺穴位已逐步统一,常用穴位为足三里,此外有中脘,天枢等。肝胃不和型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脾胃虚寒型治以健脾和胃、温中散寒,黄芪建中汤加味;
-
往来寒热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伤寒发微论·论伤寒七十二证候》:“寒热往来,此证有三。《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虚劳》:“虚劳之症,皆见发热,而虚损之热,多发于外,轻手按之即得,或潮热,或往来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