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气
概述:风气:1.自然气候;《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故外感多有风证,并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症状每有恶风寒、发热及游走性、多变性的特点。《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
风邪
风邪为病因学名词,六淫邪气。风气属阳邪,属阳邪,其特点是居无定体,善行多变,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故外感多有风证,并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症状每有恶风寒、发热及游走性、多变性的特点。《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
肝恶风
风气偏盛易影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肝风病证,出现眩晕、抽掣等症,肝气、肝阳、肝火易于亢而化风,肝恶风用以说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肝为风木之脏,风气偏盛易引动肝风,出现眩晕、抽搐、动摇等动风之症,故恶风。《素问·宣明五气》:“五脏所恶,肝恶风。”
-
风善行数变
风善行数变是指风邪致病有病位游移不定,发病迅速,变幻无常的特点。参见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风性善动多变,最易伤人而引起多种疾病,而且风邪亦常与其他外邪合并侵犯人体,故六淫之邪,风被列于第一位。
-
香积丸
功效:除风气,利胸膈。妇人血风劳气,心腹胀痛;小儿疳痢、时疫、癥瘕。用法用量:每用时,旋称药末1两,牵牛子粉半两,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生姜汤、温酒亦可。制备方法:上除牵牛子外,为末,瓷合收,勿泄气。
-
头冷
头冷为症状名。指头部感觉寒冷,或伴痛感。多因阴阳气血不足或风气偏胜所致。《罗氏会约医镜》卷六:“头上冷而畏风,或痛或不痛,属后天气血之不足也。经曰:‘头上诸病,求之于真阴、真阳而不得者,其病在脾、肺、肝三经。’”治用加味十全大补汤等方。风气侵袭者,用祛风药。
-
白头翁茎叶
《中医大辞典》·白头翁茎叶:白头翁茎叶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辞典》·白头翁茎叶: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BáiTóuWēnɡJīnɡYè别名:白头翁草(《圣济总录》)。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茎叶。功能主治:治腰膝肢节风痛,浮肿及心脏病。"②《现代实用中药》:"全草治浮肿及心脏病。
-
外风
概述:外风为病因,外感六淫之一。亦称风气。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等属于内风。外风的特点:外风属阳邪,其特点是居无定体,善行多变,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故外感多有风证,亦可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
风亸曳
风亸曳为古病证名。亸,垂下;曳,拖拉。指因风气而致的肌肉麻痹、肢体弛纵,不能收摄抬举者。见《圣济总录》卷七。如面瘫、偏枯、某些截瘫或肌肉顽麻病证,多与风气有关。
-
风涎
风涎为病证名。为六涎之一,指因风气蒸动痰涎,填塞胸中,以致闷倒无知者。治宜顺其风气,使胸中之痰涎随气而下,则痰涎自顺。
-
风气痛膏
处方:葱汁、蒜汁、生姜汁、凤仙花汁、乌药、草乌、干姜、官桂、红花、当归。功能主治:风气痛。用法用量:烧酒浸药片,收干入油麻油煎松香收。摘录:《疡科选粹》卷八
-
风气药酒
处方:桂元100个(去核),核桃100个(去壳),红花2两,当归2两,牛膝2两。功能主治:风气痛。用法用量:绍酒入瓶蒸透,逐日饮之。摘录:《易简方便》卷一
-
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社会心理的重要内涵之一,指群体中成员共同的心理现象,如从众、模仿、暗示、舆论、气氛、感染、对比、风气、偏见、牢骚、时髦、谣言、风俗、传统、竞赛等属于该范畴。它有两种类型:一是因长期的社会历史沉积下来的稳定的情理结晶,如风俗、传统、习惯、偏见等,这是千百年文化传统的心理积淀。(5)暗示性。
-
天麻除风丸
处方:天麻(去苗)防风(去芦头)细辛(去叶、土)藁本(去土)川芎白芷干山药黄耆(蜜炙)蝎梢(略炒,去毒)当归(洗,焙)各30克甘草24克(炙)附子15克(炮)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10丸。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治风气上壅,头昏目涩,鼻塞耳鸣,项背拘急,肢体倦怠。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二
-
肥皂核
《*辞典》:肥皂核:出处:《纲目》拼音名:F iZ oH 别名:肥皂子(《药材学》)来源:为豆科植物肥皂荚的种子。10月间采取果实,干燥后剥取种子,晒干,置干燥处,防蛀。性味:《纲目》:甘,温,无毒。功能主治:吐顽痰,治风秘,下痢,疮,癣。②《本经逢原》:治大肠风秘。③《本草求真》:治头面霉疮。
-
阳燧锭子
《外科大成》卷一:别名:阳燧锭组成:蟾酥5分,朱砂5分,川乌5分,草乌5分,直僵蚕1条。用法用量:用时取甜瓜子大1块,要上尖下平,先用红枣肉擦灸处,粘药于上,用油灯草火点之,灸5壮或7壮、9壮毕,即饮米醋半酒钟,随用小膏药贴之,出黄水些须,其毒即消。如腿涌膝病,放鬼眼穴灸之;
-
治风黄芪汤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方名:治风黄芪汤组成:黄耆1两半,防风1两,远志1两,地骨皮1两,人参1两,茯苓1两,大黄1两,知母2两。初患之时,微有头旋昏闷,四体如劳,五脏多积风气壅毒,致令疮出于眼中,或流清涎,虽然不痛,渐加昏暗。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防风汤。《眼科全书》有熟地黄、麦门冬。
-
一善膏
《普济方》卷三一五:方名:一善膏组成:木通2两,绵黄耆2两,羌活2两,川芎2两,生地黄2两,桃仁2两,白芷2两,连翘2两,玄参2两,防风2两,木鳖子仁2两,当归末2两,乳香(另研)2两,没药(另研)2两。主治:小儿脾证,大人一切风气,气积,食冷积,气块;制备方法:上除乳、没、当归外,余并锉用。
-
食前丸
《脚气治法总要》卷下:方名:食前丸组成:木香8两,白茯苓(去皮)8两,羚羊角屑8两,熟地黄12两,桂(去皮)4两,旋复花4两,楮实12两,薏苡仁8两,槟榔8两,大黄1两。功效:预防脚气发动,疏散荣卫气血,风气通行。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紫金酒
《种福堂方》卷四:方名:紫金酒组成:官桂5钱,明乳香5钱,没药5钱,广木香5钱,羊踯躅5钱,川羌5钱,川芎1两,玄胡索1两,紫荆皮1两,五加皮1两,丹皮1两,郁金1两,乌药1两。功效:移伤定痛,善通经络。主治:一切风气,跌打损伤,寒湿疝气,血滞气凝。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将好酒10斤,悬胎煮3炷香,分作10小瓶。
-
门冬山药汤
《鸡峰》卷十一:方名:门冬山药汤组成:麦门冬2两,山药2两,人参3分,甘草3分,生地黄3分,神曲3分,桔梗半两,紫菀半两,犀角半两,白茯苓半两,柴胡半两,黄芩半两,大豆卷半两,芍药半两(白者),白术半两,防风半两,阿胶半两,茯神半两,芎半两,当归半两,朱砂3分,干姜1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五仙酒
《仙拈集》卷一:方名:五仙酒组成:何首乌4两,川山甲(土炒)1两,龟版(醋炙)1两,全蝎(酒洗)1两,虎胫骨(酥炙)1两。主治:风气,筋骨疼痛。用法用量:上以陈酒5斤,煮3斤。早、晚热服。
-
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
时髦
时髦是非理智的与过流性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时髦是一种发泄不满或被压抑情绪的表现。时尚仅仅流地于某一阶层、社区或某一同质群体,而时髦则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与异质群体之中;借着时髦、标新立异、提高社会地位,但仍保留原团体中一分子的地位,所以,它是自我个体化的手段。(5)模仿与暗示性强烈。
-
伏虎穴
伏虎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大腿内侧中线,与风市穴同高处。主治风气、寒湿。刺0.5~0.8寸。
-
缓火
缓火是指把原定灸量分次给予,以减少每次灸量,延长整个灸疗日程,称为缓火。火:艾火。《备急千金要方》:“凡阳明濡风口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一报,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此风气濡微细入,故宜缓火,温气推排渐抽以除耳。”
-
茵芋
用茵芋、附子、天雄、乌头、秦艽、女萎、防风、防己、石南叶、踯躅花、细辛、桂心各一两,切细,装薄布袋中,以酒一斗浸渍。此方名“茵芋酒”。2、脚气病(风气积滞而成,发时甚疼)。用茵芋叶(炒)、薏苡仁各半两,郁李仁一两,牵牛子三两(生,研末),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此方名“茵芋丸”。
-
参附正气散
处方:人参2钱半,木香2钱半,白豆蔻2钱半,川芎半两,干姜半两,甘草半两,藿香半两,茯苓半两,黄耆半两,当归半两,丁香半两,桂半两,陈皮半两,白芷半两,缩砂仁半两,青皮半两,白术7钱,附子(炮)7钱,半夏曲7钱。功能主治:补虚正气,调理气血,固肾消痰。主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头目昏眩,腹胁刺痛,呕逆恶心。
-
调顺正气散
处方:麻黄(去根节)1分,羌活1分,紫苑1分,贝母(去心)1分,防风(去叉)1分,桔梗1分,菊花1分,藁本1分,独活1分,川芎1分,甘草3铢。功能主治:寒风所中,吃透风气散子后,觉上焦有热。若觉大府秘热,加升麻。摘录:《普济方》卷一○三引《护命方》
-
往来寒热疟
往来寒热疟病名。《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夫往来寒热疟者,由寒气并于阴,则发寒;风气并于阳,则发热。阴阳二气,更实更虚,故寒热更相往来也。”证见往来寒热,发歇无时,发病时面色青黄,甚则经年不差,形体瘦弱等。治用人参散吐方、乌梅圆、神效方等。参见疟疾条。
-
泄风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泄风》:“腠理为渗泄之门,风若中之,外不得入,内不得出,风搏汗泄,故名泄风。”证见多汗,皮上湿如水渍,口干,不能劳事,身痛而寒。治宜益气固表止汗,用玉屏风散等方。《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参见漏风、首风条。
-
鸣靡启坼
鸣靡启坼(chè彻)形容风气之用,鸣动散发,启陈生新。《素问·五常政大论》:“发生之纪……其德鸣靡启坼。”张景岳注:“鸣,风木声也;靡,散也;启坼,即启陈之义。”
-
睊目
概述:睊目为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指出,双目睛通亦名睊目。涓目·睊目:古义与涓通。《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风气客于睑眦之间,与血气津液相搏,使目眦痒而泪出,目眦恒湿,故谓之睊目。”
-
洪肿
水肿之剧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诸病源候论·身面卒洪肿候》:“身面卒洪肿者,亦水病之候,肾脾虚弱所为。”见于风水、皮水、石水等病证,亦可见于脚气、鼓胀、肠覃、石瘕等证,须辨属气属血,随证施治(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风淫
风淫为病因学名词。风气太过,成为致病的邪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又指风邪侵犯人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
风胜则动
风胜则动为病因病理学术语,指风邪侵袭,或肝风内动,出现头目肢体动摇、震颤等的病理变化。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气偏胜则病症表现摇动性或游走多变的特点。如游走性的关节肌肉疼痛、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眼 斜、卒然昏仆等。
-
风龋
指齿龋而牙龈肿痛,齿缝出脓。《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足阳明、足太阳之脉,并入于齿,风气入其经脉,与血气相搏,齿即肿痛,脓汁出,谓之风龋。”治宜消风镇痛,用赴筵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良姜、草乌、荆芥、细辛)掺擦患齿。
-
风疸
风疸为古病名,黄病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风疸者,由风气在于腑脏,与热气相搏,便发于黄,小便或赤或黄,好卧而心振,面虚黑。”如脏腑风热相搏,心神不安,多卧少起,小便赤涩,犀角散方。《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风黄,身不黄,独目黄,其人肥,风不外泄故也。宜青龙散。”
-
发洪
发洪指灸疮出血。《诸病源候论》:“夫针灸,皆是节穴俞募之处,若病甚则风气冲击于疮,凡血与气相随而行,故风乘于气而动于血,血从灸疮处出,气盛则血不止,名为发洪。”
-
齿(齿所)
齿(齿所)病名。系指牙齿被醋浸渍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齿(齿所),齿伤酢也。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髓弱骨虚,风气客之,则齿(齿所)。”酢,同醋。参见齿齼条。
-
加味宣风散
《直指》卷二十一:加味宣风散:处方:鸡心槟榔3个,橘皮半两,桃仁(浸,去皮,焙)半两,白芷半两,枳壳(制)半两,牵牛2两(半炒半生)。摘录:《直指》卷二十一《直指小儿》卷五:组成:宣风散加青皮1分。先下黑粪,次下褐粪,然后以和胃药加陈米与之,良久粪黄,疮自微出;加减:气怯者,外加南木香1钱。
-
胶蜡汤
《外台》卷三十四引《深师方》:胶蜡汤:处方:粳米1合,蜡(如鸡子)1枚,阿胶6分,当归6分黄连10分。主治:产后下痢。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峻投连、柏以坚肠胃之崩迫,归、胶以滋营气之虚躁,蜂蜡以安脓血之绝伤,陈米以资胃气之敷化。此驻车丸之支派,于中除去干姜而加黄柏、米、蜡也。
-
解结丸
处方:川黄连1两5钱,黄柏1两,川当归1两,枳壳(炒)1两,川厚朴1两,陈皮1两,青皮1两,莪术(煨)1两,皂角5钱,滑石1两,枳实(炒)1两,香附子1两,黄芩1两,莱菔子1两,(炒),三棱(炮)1两,木香1两,槟榔1两,大黄3两,黑丑头3两,朴消1两。功能主治:下痢积滞作痛,风气秘结,痰积。
-
灵宝膏
《普济方》卷八十六引《朱氏家藏方》:灵宝膏:处方:黄丹3钱,乳香3钱,蜜2两。制法:上以瓷器安药在中,慢火熬成膏子,地下出火毒。用法用量:每1豆大,涂目四傍。目热赤,以生地黄汁调,或龙脑薄荷汁调;风气眼,荆芥汤调;烂睑风眼,用枫木水调。虚眼,煎黄耆汤调涂。主治:一切痈疽、脑疽、发背等疾。
-
秘方定心丸
别名:秘方定振丸(《证治准绳·类方》卷五)。处方:天麻(蒸熟)秦艽(去芦)全蝎(去头、尾)细辛各30克熟地生地川归川芎芍药各60克防风荆芥各21克白术黄耆各45克威灵仙(酒洗)15克制法:上药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益气养血,祛风定振,治老人颤振,由于气血两虚,风气外袭所致者。
-
七宣圆
处方:柴胡(去苗.炮制:上为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疗风气结聚,宿食不消,兼砂石、皮毛在腹中,及积年腰脚疼痛,冷如冰石,脚气冲心,烦愦闷乱,头旋暗倒,肩背重痛,心腹胀满,胸膈闭塞,风毒肿气,连及头面,大便或秘,小便时涩,脾胃气痞,不能饮食,脚气转筋,掣痛挛急,心神恍惚,眠卧不安等疾。
-
顺风匀气散
处方:白术(四钱)天麻(一钱)沉香(半钱)白芷(半钱)青皮(半钱)甘草(炙.半钱)人参(一钱)乌药(二钱)紫苏(半钱)木瓜(半钱)功能主治:治中风中气,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先宜服此。用法用量:分作二贴,每贴水二盏,生姜二片,煎八分,温服。二渣并煎,风气腰疼痛,亦宜服之。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
-
天柱丸
处方:蛇含石1块(大者,煅七次,用醋淬七次)川郁金末(少许)制法:上药共研极细,入少许麝香和匀,用米饭为丸,如龙眼大。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十二《得效》卷十二:组成:蛇含石(大)1块(煅7次,用醋淬7次),川郁金末少许。或加生姜汁1-2滴,或用金银薄荷汤,早晨不拘时候送下。风热项软,合用凉肝丸。
-
臭梧桐花
《*辞典》:臭梧桐花: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h uW T nɡHuā别名:龙船花(《泉州本草》)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花。功能主治:治头风,痢疾,疝气。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研末或浸酒。附方:①治风气头风:臭梧桐花阴干,烧存性为末。(《纲目拾遗》)③治疝气偏坠:鲜臭梧桐花五钱。捣烂泡酒服。
-
豪猪肉
《*辞典》:豪猪肉: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H oZhūR u来源:为豪猪科动物豪猪的肉。原形态:豪猪(《食疗本草》),又名:豪彘(《山海经》),狟猪、鸾猪(《山海经》郭璞传),蒿猪(《唐本草》),山猪(《通志》),璧水貐、獂貐(《纲目》),箭猪(《随息居饮食谱》),刺猪、响铃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