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煨
煨中药炮制法之一。利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中加热,至面或纸焦黑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和副作用,如煨生姜、煨甘遂等。
-
平时擦牙散
《绛囊撮要》:组成:青竹1根,食盐。功效:永无牙病,至老坚固。用法用量:每朝擦牙。制备方法:青竹逐节留节,一头截断,将食盐装实,湿纸塞口。每段用湿粗纸二层裹好,放灶中。煮饭后火灰中煨透,取出去纸及竹灰,将净盐研细,再装入新竹中,如法再煨。出火气,研细。
-
二制黄连膏
处方:鸡爪黄连不拘多少(切碎,洗净)。功能主治:风热眼眦粘涩等眼疾。用法用量:先将姜1大块切作两片,挖空,将黄连入姜内,以绵缚之,湿纸包,略煨少时,纸焦为度,以红枣去核,将黄连盛入枣内,少加矾末,亦以湿纸包,仍入慢火煨熟,待矾化,取出黄连,浸乳内点之。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三
-
食盐汤
《医部全录》卷三二五:方名:食盐汤组成:食盐1两(用湿草纸裹,煨红,取出用)。主治:咳逆,并一切痰证。用法用量:上以河水2碗,砂锅入煨盐,煎5-7沸,放温,顿饮之,少倾探吐。仓卒用之最妙。
-
金枣丸
处方:天麻3钱(米炒),枳壳(酒炒)1钱,牛黄1钱,劈砂2钱,块雄黄2钱,槐角2钱,麝香7分,胆星3钱,半夏(姜制)3钱,皂角(酒炒)1分。制法:上为末,用枣肉2两,巴豆6粒,同火煨;煨熟去巴豆,用枣捣为丸,如黄豆大,朱砂为衣。功能主治:急惊,脉刚急。摘录:《慎斋遗书》卷十
-
煨姜圆
处方:附子、木香、生姜。却以附子末和面作饼子,裹附子,用文武火煨令黄,用木香如附子之半,同为细末,以水为圆,如鸡头大。功能主治:治本脏虚,饮食不化,或成倂癖,或发心痛。冷积水脾,结聚疼痛,一切冷气等疾。用法用量:以生姜一块,擘作两片,以药在内,湿纸裹令煨,候姜热,白汤嚼下,空心服。
-
乌槐散
方出《圣惠》卷八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三六○:方名:乌槐散组成:乌驴乳1-2合,东引槐枝10枚(各长3寸)。主治:小儿撮口。用法用量:上以煻火煨槐枝,入火1半,看不煨头津出,即取拭却灰,纳于乳中浸须臾,便以槐枝点于口畔。
-
裹煨
裹煨是将面粉用清水和成面团,压成薄冰状,或将草纸渍湿,用面饼或湿纸将药材逐个包裹,皮厚约15mm,晾至半干后,再埋于热灰中,或置于热滑石粉中,煨至面皮焦黄色,或草纸变褐色,并透出药材固有气味时,取出凉后剥去皮,或热剥去皮,及时切片放凉。常用以裹偎的药物有偎姜、煨木香、肉豆蔻等。
-
茅苏汤
处方:茅花3钱,紫苏茎叶2钱。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吐血、衄血。用法用量:新汲水1碗,煎7分,乘热调生蒲黄2钱,旋服。仍以大蒜2颗,煨熟捶扁,贴敷二脚心,少倾自觉胸中有蒜气,其血立止。若下部出血,可以煨蒜敷手心。摘录:《直指》卷二十六
-
天元接髓丹
《准绳 幼科》卷五:组成:人参(清河者)2两,黄耆(绵白者)2两,橘红(连本蒂)半两,全蝉蜕半两,当归(去头尾)半两,怀生地(拣粗软者)半两,鹿茸(乳制)1两半,附子(连皮脐)半两,官桂(削外皮,煨时度候,只以米熟验之)半两。用法用量:每钟加鲜人乳3杯,薄生姜2片,煮沸,温服。
-
煨制
煨制(roasting)指将净药材或切制品外包裹一层能吸附油质如湿润的面粉或纸浆等辅料,再埋入加热的滑石粉煨烫,或将切制品层层隔纸加热烘煨的炮制方法。
-
鸭肉芡实扁豆汤
概述:鸭肉芡实扁豆汤以老母鸭、白扁豆、芡实为主要原料,具有滋阴补虚,益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慢性肾炎、阴虚盗汗者。2.将炒锅置火上烧熟,放入植物油,油热后放入鸭块煽炒,约3分钟左右烹入料酒,倒入适量凉水,用旺火烧开,放入精盐,用小火煨2小时左右,放入扁豆、芡实,煨至鸭肉烂,扁豆熟即可离火。
-
熨痔法
熨痔法外治法之一。指用药物煨热熨痔以止痛之方法。出《五十二病方》。《外台秘要》卷二六:“必效疗痔法,痔出头,或痛不堪忍方:取枳实、煻灰中煨之,及热熨病上,尽七枚痛立定。发即熨之,永除也。”现今临床已较少用。
-
仓盐汤
处方:仓盐1两(用湿草纸裹,煨红取出用)。功能主治:咳逆,并一切痰证。用法用量:以河水2碗,砂锅入煨盐煎5-7沸,放温,顿饮之,少顷探吐。摘录:《医统》卷二十七
-
治肠丸
《普济方》卷二○八:方名:治肠丸组成:黄连(去须)半两,干姜(炮)半两,肉豆蔻(面裹,煨香)半两,赤石脂半两,龙骨半两,吴茱萸(汤洗,微炒)半两,诃子(煨,去核)1两半。主治:肠胃虚湿,泄泻频并,米谷不化,腹胀肠鸣,脐腹痛,肠滑洞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粳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
韭葱
Leek(Alliumporrum)韭葱是能产生肥嫩假茎(葱白)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又叫做扁葱、扁叶葱、洋蒜苗,原产欧洲中南部。韭葱是原产于欧洲的冬季蔬菜,味道不如洋葱辛辣,从秋天到春季都可以买到。烤,或炖煮。葱原产于西伯利亚而不是威尔斯,它是一种类似小型韭葱的鳞茎蔬菜,味道可口,可以为煨菜调味。
-
八柱散
八柱散为方剂名,其组成为人参、煨肉豆蔻、煨诃子、罂粟壳(蜜炒)各二钱,炒干姜、煨附子各八分,白术一钱五分。为粗末,加生姜一片,乌梅一个,灯心一团,水煎服。治滑泻日夜无度,肠胃虚寒不禁。出自《寿世保元》卷三方。
-
木香炒连丸
炒至生姜焦脆,去姜不用,只用黄连),诃子(煨,去核用)半两,木香半两。主治:脾胃虚弱,寒湿冷热相搏,滑泄下利赤白。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食前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以湿纸包粟米饭,慢火煨,水脉溜取出,和药为丸,如绿豆大。
-
疳积药
出处:《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拼音名:GānJīY o别名:食疙瘩(《贵州草药》)来源:为唇形料植物腺花香茶菜的根。功能主治:健脾利湿,镇吐理气。附方:①治上吐下泻:食疙瘩五钱,吴萸子一钱,煨水服。②治食积饱胀:食疙瘩一镜。③治痢疾:食疙瘩五钱,麦子三钱(炒焦)。(性味以下出《贵州草药》)摘录:《*辞典》
-
诃术散
处方:诃子皮(煨)1钱,白术1钱,陈皮半钱,良姜(炒)半钱,木香半钱,白芍药(酒炒)半钱,炙甘草半钱,肉豆蔻(面裹,煨)半钱。制法:上细切。功能主治:妊娠泄泻,两胁虚鸣,脐下冷痛,食瓜果生冷等物及当风取凉所致。摘录:方出《医学正传》卷七引《产宝》,名见《医部全录》卷三八七
-
六味三棱丸
处方:莪术(煨,锉)、三棱(煨)、神曲(炒)、麦蘖(炒)、青皮、陈皮各等分。功能主治:5-6个月小儿未吃谷食,有癖积者。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水煮清糊为丸。熟水送下。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
还肌散
《卫生总微》卷十:还肌散:处方:肉豆蔻1个,诃子3个(去核),没石子1个(三味各用大麦面裹,慢火煨黄熟,勿令烟出)。功能主治:小儿泄泻、聚泻、疳泻等肌肤瘦弱,乳食不进。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米饮调下,如人行5里久,再1服。主治:小儿疳泻,及洞泻谷不化。仍须用陈米饮调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脾寒丹
《济众新编》卷五引《医林》:方名:脾寒丹组成:黄丹不拘多少(火上炒紫色)、煨独头蒜。主治:诸疟。用法用量:每服7-8丸,当发日,早晨长流水面东吞下。制备方法:上为末,五月五日午时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方中煨独头蒜用量原缺。
-
扶土抑木煎
处方:炒白芍6钱,炒白术3钱,煨防风1钱半,新会皮1钱,炒黄芩2钱,煨葛根1钱。功能主治:扶土抑木。主挟泻伤寒。用法用量:肝邪侮脾,腹鸣痛泻,加豆豉,焦栀之类。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健脾理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白苓、白芍(酒炒)、陈皮、苍术、炮姜、升麻、甘草、肉蔻(煨)、诃子(煨,去核)。功能主治:脏寒泄泻,完谷不化。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摘录:《医钞类编》卷十
-
诃黎勒饮
处方:诃黎勒皮4枚(2生2煨),草豆蔻4颗(2生2煨,去皮)。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伤寒后气不和,自利无度。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浆水1盏,煎至6分,去滓,空心温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
滋血润肠汤
《准绳 类方》卷三引《医学统旨》:方名:滋血润肠汤组成:当归(酒洗)3钱,芍药(煨)1钱半,生地黄1钱半,红花(酒洗)1钱,桃仁(去皮尖,炒)1钱,大黄(酒煨)1钱,枳壳(麸炒)1钱。主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饮食不下,大便燥结。用法用量:以水1钟半,煎至7分,入韭菜汁半酒盏,食前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鸡蛋茶
概述:鸡蛋茶以绿茶、鸡蛋为主要原料,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原料:绿茶15克,鸡蛋2个。用法:将鸡蛋洗净,放入锅中,放入绿茶,加清水400毫升,用旺火煮开,小火煨至蛋熟,取出鸡蛋,剥去蛋皮,放回锅中继续用小火煨,至水干为止。早晚各吃1个,15天为一疗程。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救痛散
处方:木香(煨)半两,肉豆蔻(面裹,煨)半两,荆三棱(煨)1两,茴香(炒)1两,马蔺花(醋炒)1两,金铃子(去核)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肠疝气,筑心疼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医部全录》引作“救命散”。摘录:《普济方》卷二四九引《卫生家宝方》
-
四磨饮子
《普济方》卷一八二引《简易》:组成:沉香、乌药、南木香(火略煨)、枳壳(去瓤,麸炒)各等分。功效:温中下气。用法用量:上用温汤水磨服;锉碎水煎亦可。
-
芍药槟榔散
方出《证类本草》卷八引《博济》,名见《赤水玄珠》卷十五:组成:赤芍药1两,槟榔1个(面包煨)。主治:五淋。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空心白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苎麻酒
《圣济总录》卷一五四:组成:苎麻根1握(锉),诃黎勒(煨,去核)1两,山芋1两,茯神(去木)1两,人参2两。主治:妊娠惊胎。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以米饮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散。
-
南星皂角白梅散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南星皂角白梅散组成:南星7片,皂角14枚(半生半煨),白梅1个,生姜3片,茶芽1撮,葱白2寸。主治:风痰头痛。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制备方法:上用木器捣碎。
-
宣通络痹方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方名:宣通络痹方组成:羚羊角、白僵蚕、川桂枝尖、煨明天麻、炒丹皮、黑山栀、钩藤钩。主治:牙痈。用法用量:水煎服。
-
千转丹
《瑞竹堂方》卷二:方名:千转丹组成:牛涎半斤,好蜜半斤,木鳖子30个(去皮油)。主治:反胃吐食。用法用量:上合放于银器内,慢火熬,用槐条7枝搅之,煨干为度。每和白粥两匙,日进3服。
-
致新汤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方名:致新汤组成:木香2分,槟榔5分,京三棱(醋煨)7分,山楂7分,枳壳7分,桃仁7分,滑石1钱5分,黄连(吴茱萸制)3分。主治:食积肠胃,脱肛。用法用量:水煎,食前服。
-
通香丸
《嵩崖尊生》卷十五:方名:通香丸组成:远志1钱,石菖蒲1钱,枣仁1钱,柴胡1钱,蓖麻子(连壳)每1岁用1粒。主治:小儿哑不能言。用法用量:用猪肝1个,将药末掺入猪肝内,纸包,煨熟,捣丸服。日3-5次至7日,即效。制备方法:上为末。
-
猪项肉丸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方名:猪项肉丸组成:猪项肉1两(剁如泥),甘遂(末)1钱。功效:化痰。主治:酒疸。用法用量: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丸,纸包煨香。
-
稀痘卿鱼方
《冯氏锦囊 痘疹》卷十四:方名:稀痘卿鱼方组成:鲫鱼不拘大小。功效:稀解痘毒。用法用量:去肠鳞,不可用水洗,将芫荽切细,略用盐,入鱼腹内,外以草纸包裹,火中煨熟,陆续与儿尝食。
-
湿热两治散
《洞天奥旨》卷十:方名:湿热两治散组成:萝卜种1两。主治:坐板疮。用法用量:敷于新瓦上煨微热,坐于其上。数次自愈。制备方法:火煅存性,为末。
-
愈疟散
《绛囊撮要》:方名:愈疟散组成:代赭石5块(烧红,醋淬),朱砂5分,砒霜1豆大。主治:小儿疟疾。用法用量:用纸包七重,打湿煨干,入麝香少许为末,香油调1分,涂鼻尖上及眉心四肢。用药禁忌:切忌入口。
-
醒脾煎
《引径证医》卷四:方名:醒脾煎组成:姜皮、白术、甘草、大枣、砂仁、苍术、荷叶(包饭煨焦)。主治:脾虚泄泻。
-
澡洗汤
《医统》卷五十五:方名:澡洗汤组成:干荷叶3两,藁本3两,甘松3两,白芷3两,威灵仙3两,苍耳草3两,忍冬藤3两,煨盐3两。主治:一切风疾瘙痒。用法用量:煎水1桶,去滓,浴数次。
-
中消黄耆汤
《古今医彻》卷二:方名:中消黄耆汤组成:黄耆2钱,人参2钱,石膏2钱(煨熟),炙甘草3分,知母1钱,粳米1撮。主治:中消。用法用量:加竹叶5片,水煎服。
-
足阳明穴
足阳明穴经外穴名。据《千金翼方》灸煨退风半身不遂法载,穴在“足拇指奇三寸。”奇,指奇缝。即在足背,当一、二趾趾缝端直上3寸处。一说在拇趾尖端直上3寸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草霜散
处方:灯草、壁钱。制法:上同入细青竹筒内,黄泥包固,麦穗火煨之一周时,去泥竹筒,将药研细,每1钱加冰片2分。功能主治:走马牙疳。摘录:《青囊秘传》
-
丁香梨
处方:大雪梨1个,丁香15粒功能主治:噎膈,反胃。用法用量:将丁香入梨内,湿纸包裹4-5重,煨熟食之。摘录:《仙拈集》卷一
-
茯苓钩藤汤
处方:钩藤2分,茯苓2分,甘草(炙)1分,大黄(煨)1分。功能主治:少小七日以后患病。用法用量:水1升,煮去3合,分为5服。摘录:《普济方》卷三七六
-
固中丸
处方:苍术1两,肉豆蔻(煨)1两。制法:上为末,粥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脾久泄。用法用量:每服50丸。摘录:《医学纲目》卷二十三
-
合口散
处方:山鳅(黄泥包,煨热后去泥)。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生肌敛口。主诸疮。用法用量:麻油调搽。摘录:《外科百效》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