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针
烧针为古代针法之一。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见《备急千金要方》。又称燔针、焠针或烧针。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近人改用不锈钢丝或钨丝、钼丝制成不同粗细的火针,以酒精灯燃点,待针赤后刺激穴位,主要用于痈肿脓疡未溃、瘰疬、疣、痣、息肉等。
-
火针
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而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火针的适应症为寒证和痹证,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文绍敦点刺穴位放血治疗足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认为血量越多效果越好。火针是从古代“九针”中的大针衍化而来。烧红后刺乳蛾、喉瘤体。
-
火针法
患者来取合适的体位。如属较浅的点刺法,可以烧至通红,速入疾出,轻浅点刺。颜面部除了面部痣及扁平疣外一般不用火针,尤其靠近五官的穴位不宜火针针刺。适用范围:主要用于痹证、胃下垂、慢性泄泻、痢疾阳萎、痈疽、痔疮、瘰疬、腱鞘囊肿、象皮腿、月经不调、小儿疳积,以及某些皮肤病如疣、痣、癣、疮节等。
-
燔针
2.针刺术语。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张介宾日:“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取寒痹者用之。”又称焠针。《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论经筋痹症“治在燔针(去刃)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燔针(去刃)刺其下及与急者。”吴崑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煖耳,不必赤也。”
-
燔针劫刺
燔针劫刺为刺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指针刺入穴以后,用火烧针使暖以劫夺寒邪的一种刺法。法与温针相似。吴崑曰:“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耳,不必赤也。”张介宾日:“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取寒痹者用之。”见《备急千金要方》。又称燔针、焠针或烧针。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
-
火针术
名称:火针术适应证:火针术适用于皮肤局部红肿、淤血、痈肿、囊肿、结节、瘤、疣赘、痣、瘢痕,瘙痒性皮肤病,蛇串疮,雀斑,针眼,口眼斜,体气。如属较浅的点刺法,烧至通红,速进疾出,轻浅点刺;2.火针的针刺深度。4.烧针的次序是先烧针身,后烧针尖,若针身发红而针尖变冷者则不宜进针。
-
焠刺
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燔针似后来所称的温针,焠针即火针。多用治风寒湿痹。
-
焠针
焠针即火针。《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
-
火针疗法
概述:火针疗法:1.治疗方法;此法古称“焠刺”、“燔刺”,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临床多以此治疗风寒湿痹、痈疽及瘰疠等症。《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述以“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痹证即指本法。临床上对痈疽、瘰疬等,可深刺以排除脓液,对象皮腿、风湿痹痛及顽癣等宜予浅刺或叩刺法。中国民间疗法丛书。
-
王君萃
王君萃为新安人,生平事迹不详,著有《小儿烧针法》,系手抄本流传,附小儿全形二十四图,标有穴位。烧针一法在民间广为流传,此书可谓烧针一法之专书。1992年入编《新安医籍丛刊·针灸类》,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小儿烧针法
《小儿烧针法》为书名。清·王君萃著。本书将小儿惊风分为二十四种惊风,并附小儿全形二十四图,每图均标有烧针部位。以“幼科第一捷法”灯草灸为主要治疗方法,杂以推拿、方药。其图形、分类、辨证、疗效均补针灸所缺。
-
刺焫
刺焫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焫音“若”,古同“爇”。原作烧的意思,在古医书中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
-
煨针
煨针即火针。见《针灸聚英》:“川僧多用煨针,其针大于鞋针。”见《备急千金要方》。又称燔针、焠针或烧针。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近人改用不锈钢丝或钨丝、钼丝制成不同粗细的火针,以酒精灯燃点,待针赤后刺激穴位,主要用于痈肿脓疡未溃、瘰疬、疣、痣、息肉等。
-
针火
针火释名亦名燔针、淬针、烧针、煨针。方法是:在灯盏里,放二十七茎灯草,注满麻油,把灯草点燃。2、治瘫痪不仁。4、治痈疽发背,有脓无头。前两项,按穴刺,拔针要快。应当进针适当。凡是肝虚的人,眼睛昏,眼泪多,甚至长一层顽厚的皮膜,障在瞳孔之前,这便是所谓这两种翳子,都可采用平头火针熨烙法来治疗。
-
肤润
肤润证名。即肌肉瞤动。为伤寒误治形成坏病,阳气不足之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参筋惕肉瞤条。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别名:桂枝龙骨牡蛎汤、桂甘龙骨牡蛎汤处方:桂枝1两(去皮),甘草2两(炙),牡蛎2两(熬),龙骨2两。潜阳,镇惊,补心,摄精。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各家论述:①《注解伤寒论》: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也,以发散经中火邪;患者心悸善惊,稍劳则惕惕而动,并喜手按其胸,时有虚烦,已二年之久。
-
桂枝加桂汤
处方:桂枝15克(去皮)芍药9克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功能主治:温阳祛寒,平冲降逆。治太阳病,误用烧针发汗,使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致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摘录:《伤寒论》
-
温针疗法
概述:温针疗法又称“温针灸”、“针柄灸”、“烧针尾”、“传热灸”,是在毫针针刺得气后于针柄上捻捏艾绒或套置一段1~肩部取肩髃肩髎、肩贞、臂膈、肩内陵,膝部取内膝眼、外膝眼、鹤顶、阳陵泉、足三里,踝部取丘墟、昆仑、商丘、解溪等。此外,可循经加取曲池、外关、天宗、阴陵泉、阴市、太溪、三阴交等穴。
-
张机
张机即张仲景。张仲景为东汉时杰出医学家。南群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伤寒卒(杂)病论》(即《伤寒论》)一书的作者。主张“六经”辨证,是对经络理论的重大发展。本书所述以药物治疗为主,也兼论温针、烧针、熏、熨各法的忌宜等。
-
焫
焫音“若”,古同“爇”。原作烧的意思,在古医书中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
-
火劫
火劫指热性病误用烧针、熏、熨、灸等方法导致疾病恶化。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
-
火逆
《中医药学名词》(2004):火逆是指误用烧针、火熨、艾灸等治法而导致病情加重的病理变化。《中医药学名词》(2010):火逆是指太阳病误用火法治疗而引起的变证。病因病机及治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
武针
武针与文针对举,即火针。出《金针百日通》。见《备急千金要方》。又称燔针、焠针或烧针。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近人改用不锈钢丝或钨丝、钼丝制成不同粗细的火针,以酒精灯燃点,待针赤后刺激穴位,主要用于痈肿脓疡未溃、瘰疬、疣、痣、息肉等。火针参见文针:文针与武针对举,即温针。
-
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仲景有感于此,遂精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黄帝内经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及《平脉辨证》等,撰成《伤寒卒病论》十六卷。其中三阳经证多为热证、实证,三阴经证多为寒证、虚证。张仲景根据六经辨证的理论,采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进行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