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聚英
概述:《针灸聚英》为书名。明·高武撰。主要内容:卷一载脏腑、经络、俞穴;卷二为各病取穴治法;卷三为针灸法;编者于书中多以按语的形式,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批判了针灸禁忌方面的某些迷信说法。是一部有较大影响的著作。时至今日,对继承和发展针灸学术仍起着积极作用。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流注指要赋
《流注指要赋》为针灸歌赋名。始载于《卫生宝鉴》,后《针灸聚英》等书均转载。内容讲刺法、配穴等。《流注指要赋》又名《窦太师流注指要赋》、《通玄指要赋》。元·窦杰撰于1232年。本书将常用的43个针灸要穴主治编成一篇歌赋,赋后附有针灸补泻等几篇短论。现有1936年《丛书集成》影印本(与《外科精义》合刊)。
-
流注指微赋
《流注指微赋》为针灸歌赋名。金·何若愚作。是一篇关于子午流注法的早期著作。《流注指微赋》出自《子午流注针经》,内称“原夫《指微论》中,賾义成赋”,即何氏先写成《流注指微论》,后又改写为《流注指微赋》。《子午流注针经》刊于窦桂芳所辑《针灸四书》中,后《针灸聚英》等书转载此赋时,误作“窦桂芳撰次”。
-
灵光赋
《灵光赋》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大全》。撰人不详。内容与席弘赋相似。《针灸聚英》:“总灵光典注而成,不知谁氏所作。”七言韵语,内容与《席弘赋》相似。
-
拦江赋
《拦江赋》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聚英》。高武谓:“不知谁氏所作,今自凌氏所编集写本针书表录于此。”原文:“担截之中法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我今作此《拦江赋》,何用三车五辐歌。”拦江,盖有拦截水流即截用要穴的意思。内容主要讲八脉八穴及合谷、复溜、期门等穴的应用。《针灸大成》载此,“拦”改作“兰”。
-
金兰循经
《金兰循经》针灸著作。一名《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元·忽公泰著,其子光济诠次。刊于1303年。据《针灸聚英》称:此书“首绘脏腑前后二图,中述手足三阴三阳走属,继取十四经络流注,各为注释,列图于后”。原书已佚。
-
百症赋
《百症赋》为针灸歌赋名。撰人不详。首载于《针灸聚英》。内容列举多种病症的针灸配穴,以歌赋形式写成。《百症赋》内容列举多种病症的针灸配穴,便于诵读,影响很广。
-
铁针
指以熟铁为原料制成的医用针具。《汉书·广川王传》:“以铁针针之。”《聚英·卷三铁针》:“武按《本草》柔铁即熟铁,有毒;参见马啣铁针:马啣铁针为古针具名。《针灸聚英》卷三、铁针条载:“《本草》云:马啣铁无毒。《日华子》云:古旧铤者好,或作医工针也。”
-
太泉
概述:太泉为经穴别名:1.太渊;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如咳嗽、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及哮喘、百日咳、肺结核、胸闷、心痛、心悸、噫气上逆、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掌中热、无脉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内关、神门治胸痛,心悸,心痛;刺灸法:一般直刺0.3~配风府、合谷治喉痹;
-
手指补泻法
手指补泻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施以催气、行气、补泻等各种手法。出《针经指南》。后来在《金针赋》、《针灸聚英》等书中均有不同记载。参见十四法: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七节
概述:七节:1.推拿穴位名;2.第七胸椎。《针灸聚英》卷一下:“七节自尾骶数上。”1.七节骨位于腰骶正中,命门至尾骨端一线。向上推温阳止泻,并治脱肛;向下推治便秘等症。《幼科推拿秘书》:“七节骨者,从颈骨数下第七节也。”治腹泻,痢疾,伤寒后骨节痛等症。《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
马衔铁针
马衔铁针针具名。指以马衔铁制成的医用针具。《针灸聚英》:“《本草》云:马衔铁无毒。《日华子》云:古旧铤者好,或作医工针也。”
-
六总穴
《针灸聚英·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后人在此基础上,更增“胸胁内关应,急救水沟谋”两句,亦属经验之谈,名称六总穴。参见四总穴:四总穴指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个经验效穴,分别对肚腹、腰背、头项、面口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又称四绝穴。
-
留气法
留气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聚英》称“流气”。其法先运针内入七分,行九阳之数(紧按慢提),待气至,便深入一寸之中,并行六阴之数(慢按紧提),微微退到原处。如不得气,可依前法再行,用以破气散结。《金针赋》:“留气之诀,痃癖癓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
灸哮
灸哮经外穴名。《针灸聚英·杂病歌》:“哮…环颈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脊背,线头尽处是穴端,灸至七壮真为贵。”《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灸哮。在背部,以绳环颈下垂至胸骨剑突尖,环转向背,绳之中点平喉结,绳端着脊骨中处是穴。主治哮喘,咳嗽,及支气管炎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金针
概述:金针:1.用金质制成的医用针具;其主要的作用是拨治圆翳内障。赤金制作,长约三寸,针身寸余长,若鞋底针粗。尖端细如锈花针,以慈竹为柄。②见《审视瑶函》。以紫檀花梨木或犀角为柄,长约二寸八九分。粗若弓弦,柄两端钻眼约三四分,赤金抽粗丝长约寸许,用生面调生漆嵌入柄眼内,外端余六七分,略尖不可太锋利。
-
窌穴
概述:窌穴:1.泛指穴位;泛指穴位·窌穴:窌穴指穴位。《针灸聚英》:“此书以经络窌穴类聚为一卷。”专指八髎穴·窌穴:窌穴专指八髎穴。八髎是指膀胱经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穴,双侧8穴,因称。见《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
回阳九针穴
回阳九针穴指具有回阳救逆作用的九个经验效穴。出《针灸聚英》。即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环跳、足三里、合谷等穴。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晕厥、虚脱等症。
-
过门
后《针灸聚英》作“通门”、《针灸大成》作“过门”、《腧穴折衷》作“通关”,皆误。三阳:指手三阳经;伏掌取穴。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以及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等。为针麻常用要穴。配支沟、通谷、廉泉治失语症;现代研究:针刺正常人或病人三阳络,可使胸部同侧切口旁部位皮肤的耐痛阈与两点辨别阈显著提高;
-
鬼窟
鬼窟为经穴别名。《针灸大成》易名为鬼窟,《针灸聚英》易名为鬼营,两书所指均为劳宫穴。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配大陵、内关治急性胃炎;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一般直刺0.3~
-
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多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使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原因所造成。若一旦发生,医生应保持镇静,嘱患者勿移动体位。
-
大针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针身长四寸,粗锐有似竹签(“筵”)。大针古时用于关节内有水气停留的疾患,作泻水用。《针灸聚英》:“火针以火烧之可用,即九针中之大针是也。”《针灸大成》一名燔针。近人有应用巨针治病,与大针相类。
-
长颊
即禾髎,代号LI19。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针灸大全》),长顪, 。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补泻雪心歌
《补泻雪心歌》为针灸歌赋名。撰人不详。见《针灸聚英》。歌末有“此诀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语,梓桑君即席弘。文中所述捻针补泻的内容,为席弘家传手法。
-
东垣针法
《东垣针法》为书名。金·李杲原作,明·高武将其辑入《针灸聚英》。
-
四花
概述:四花为经外奇穴名。出自《外台秘要》(《外台秘要·崔氏别录》)。位置:《针灸聚英》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一说以大椎经喉结至鸠尾尖之长为度,由喉结经大椎向下量至脊背正中,其端点上、下、左、右旁开各0.5口寸处;功能主治:主治痨瘵、咳嗽、哮喘、虚弱羸瘦等。刺灸法:艾炷灸7~
-
四花患门
概述:四花患门:1.经外奇穴名;四花(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四花患门:四花患门即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位置:《针灸聚英》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刺灸法:艾炷灸7~功能主治:主治五劳七伤,骨蒸潮热,面黄体瘦,饮食无味,咳嗽,遗精,盗汗,心痛,胸背引痛等。
-
伤针
伤针为针刺术语。指损伤针具。《针灸聚英》:“指微云:已刺不可摇,恐伤针。”
-
李明之
李明之即李杲。李杲为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属河北)人。张元素的弟子。临床上善用温补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为补土派。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辑录“东垣针法”一篇,推崇其在针灸学术上的见解和经验。
-
转针
转针是指将针左右转动,即捻针。《针灸聚英》:“若仅能转针而遽出之,则血随针泻。”
-
泉掖
泉掖即泉腋。见《针灸聚英》。《备急千金要方》作“液”。渊腋为经穴名(YuānyèGB22)。属足少阳胆经。举臂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有宽胸、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肋部疾患,如胸满、腋肿、胁痛、瘰疬、臂痛不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颈或淋巴结结核等。一般沿皮刺0.3~
-
鬼哭
鬼哭为经外奇穴名。见《针灸聚英》。位与鬼眼相同。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足)大指(趾)桡(胫)侧爪甲根角处。操作时,两指(趾)相并,用线缚定,令艾炷半在爪甲上,半在皮肤上,然后点火,四处尽灸。专治精神病、癫痫等。
-
高梅孤
高梅孤即高武。高武为明代针灸学家。别号梅孤。四明(今浙江鄞县)人。凡天文、乐律,无所不通,晚年究心医学,尤精针灸。学术崇尚《素》、《难》,又能融贯诸家之说。曾撰《针灸节要》和《针灸聚英》等书,其中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为了考订穴位,又自制针灸铜人三具,男、妇、童子各一。
-
梅孤子
梅孤子即高武。高武为明代针灸学家。别号梅孤。四明(今浙江鄞县)人。凡天文、乐律,无所不通,晚年究心医学,尤精针灸。学术崇尚《素》、《难》,又能融贯诸家之说。曾撰《针灸节要》和《针灸聚英》等书,其中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为了考订穴位,又自制针灸铜人三具,男、妇、童子各一。
-
铜人指要赋
《铜人指要赋》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聚英》。又见于写本《凌门传授铜人指穴》,可能为凌汉章所编。赋内没有提到“铜人”,“铜人”似指书中的经穴部分,而赋是指出行针的要领,文多采自《黄帝内经素问》。
-
偏穴
偏穴与正穴相对,即不属于经穴的穴位。《针灸聚英》:“或问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而不系于补泻之列,岂以偏穴而废之欤。”或指不经常使用的穴位。
-
窦太师流注指要赋
《窦太师流注指要赋》为书名。即《流注指要赋》。《流注指要赋》为针灸歌赋名。又称《通玄指要赋》。元·窦默作。始载于《卫生宝鉴》,后《针灸聚英》等书均转载。内容讲刺法、配穴等。
-
薜真人
薜真人名姓履贯不详。《针灸聚英》载有《薛真人天星十二穴歌》。
-
薛真人天星十二穴歌
《薛真人天星十二穴歌》为歌赋名。载于《针灸聚英》中。
-
邃穴
邃穴指经穴。至《针灸甲乙经》已有系统记载,计正中(任、督脉)单穴49,两侧(十二经脉)双穴300,合计总穴名为349穴。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手阳明大肠经20,手少阳三焦经23,手太阳小肠经19;足阳明胃经45,足少阳胆经44,足太阳膀胱经67;足太阴脾经21,足厥阴肝经14,足少阴肾经27。
-
肛管直肠环
定义:肛管直肠环(anorectalring)是指由肛管内括约肌、直肠壁纵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约肌的深部和邻近的部分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纤维共同组成的肌环。即大肠的末端。直肠下端粘膜有6—10个纵行皱折,称直肠柱:两柱下端之间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称肛门办,肛门办内有向上开口的呈漏斗形窝,叫肛隐窝或肛窦。
-
高武
简介:高武为明代针灸学家。四明(今浙江鄞县)人。据《内经》、《难经》摘编成《针灸节要》(又作《针灸素难要旨》、《针灸要旨》)三卷(1519年)。该书以经络穴法类聚,各病取穴治法,诸论针灸法,针灸歌赋等各为一卷。又撰《痘疹正宗》,阐发张仲景、钱仲阳、张洁古、李明之、王海藏、朱震亨及王节斋诸家之说。
-
玉龙歌
《玉龙歌》(oneinsertionandthreeliftingakindofacupuncturemethod)为针灸歌赋名。出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聚英》:“俗以《玉龙歌》为扁鹊所撰,盖后人依托为之者。”书中载一百二十穴玉龙歌(简称玉龙歌)等针灸歌诀多首和其他针灸治法,介绍了王氏家传的针灸经验。现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
玉龙赋
《玉龙赋》为针灸歌赋名。撰人不详。内容据《玉龙歌》。文字简括,便于诵习。《针灸聚英》:“……《玉龙赋》又总辑其要旨尔。”
-
通玄指要赋
《通玄指要赋》为针灸歌赋名,即《流注指要赋》。元·窦默作。始载于《卫生宝鉴》,后《针灸聚英》等书均转载。《通玄指要赋》为窦默作,出《卫生宝鉴》。内容讲刺法、配穴。据题辞所述,内容多出自其师李氏的经验:“授穴之秘者四十有三,疗疾而弗瘳者万千无一。”窦氏因“辄裁八韵,赋就一篇”,以“共传于同志”。
-
杨介
其图为《针灸聚英发挥》及《针灸大成》所引用。杨介系世医出食,尝以“理中汤”愈宋徽宗之脾疾。另取烟罗子所绘之图,加以认真修改,加上十二经图,绘成《存真环中图》,存真指内脏,环中指十二经图,实我国古代不可多得之解剖图,可惜已佚。另著有《四时伤寒总病论》,或称《伤寒论脉诀》,亦不存。
-
东垣老人
东垣老人即李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并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医学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药象论》等。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辑录“东垣针法”一篇,推崇其在针灸学术上的见解和经验。
-
下针法
下针法即进针法。出《针灸聚英》。指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子午流注针经·流注指微针赋》:“针入贵速,即入徐进。”透皮之后,则要根据刺法要求仔细探取针感。临床常用的有捻转和提插两种。常用的毫针进针法有:爪切进针、指压进针、捻转进针、快插进针、夹持进针、捏起进针、撑开进针及采用进针管或弹入器进针等。
-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为书名。为明·凌云所传,存有写本。内容为经穴图歌,后载《铜人指要赋》,此赋又见于《针灸聚英》。
-
流气
流气即留气法。留气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聚英》称“流气”。其法先运针内入七分,行九阳之数(紧按慢提),待气至,便深入一寸之中,并行六阴之数(慢按紧提),微微退到原处。如不得气,可依前法再行,用以破气散结。《金针赋》:“留气之诀,痃癖癓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