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息痢·瘀血内阻证
休息痢·瘀血内阻证(intermittentdysenterywithsyndromeofinternalblockadeofstaticblood)是指痢疾日久,瘀血内阻,以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兼腹部刺痛固定不移,常在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或腹部结块,推之不移,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
-
柳叶花刀
柳叶花刀是制作鱼类药膳花刀法之一。在鱼身两侧均用直刀剞,先在鱼身中间剞出一长刀纹,再以这长刀纹为起点,在背部剞3刀略弯曲的直刀纹,在腹部剖2刀略弯曲的直刀纹。背部与腹部的刀纹起点应相互错开。加热后便像柳叶的形状。这种制法一般在清炖、红烧或氽汤时用。
-
胃上1
“胃上1”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上腹部,脐上2寸再旁开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胃下垂。一般针沿皮向脐方向透刺,针感沉重或腹部有收缩感;可灸。
-
卒腹痛
概述:卒腹痛:1.证候名;2.经外奇穴名。证候名·卒腹痛:卒腹痛(suddenabdominalpain)是指以突发腹部剧痛,难以忍受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出《备急千金要方》。标准定位:位于腹部,当脐上、下、左、右各0.5寸处。主治病症:主治腹痛。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灸法:可灸。
-
脐上下五分
脐上下五分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腹部脐上下各0.5寸处。计2穴。主治小儿囟门不合、肠炎、下痢、水肿、疝痛、肠雷鸣、腹直肌痉挛、腹部膨胀。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
叉状弹器
弹尾目昆虫在腹部后端下面的叉状突,由宽阔的弹器基(manubrium)及其连续的1对腹肢构成,腹肢又各分为茎节(dens)及端节(mueron)。此叉状弹器通过第3腹节后缘的抱钩(retinaculum)屈折于腹部的下面,由于向外面反转而能跳跃,故亦称跳器。此外,骨叉(furca)也指高等的昆虫类向胸部腹板内部陷入的叉状突。
-
按胸腹
按胸腹为切诊内容之一。切按病人的胸腹部,以了解病痛的部位、范围大小、冷热、硬度及喜按、拒按等,是对痞满、积液和癓瘕积聚等一类病变的检查方法。也包括按压胸腹部的募穴。
-
腹部内伤
腹部内伤(internalinjuryofabdomen)为病名。是指腹部的气血、经络、脏腑损伤而致的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统称。
-
腹部硬满
腹部硬满为症状名。指自觉腹部胀满,触之全腹或局部结硬,或板硬,或拘急紧张的表现。
-
脐上下
脐上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于腹部中线,脐上、下各1.5寸处。计2穴。主治黄疸、下痢、胃痛、腹痛。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
通便
通便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腹部,脐旁开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便秘。一般直刺0.5~1.0寸。
-
毛矮子
毛矮子即张朝魁。张朝魁为清代民间外科医生,人称为毛矮子。湖南辰溪县人。据说他于二十几岁时,从远处来的乞丐处学得治疗痈疽瘰疬及跌打损伤等外证之术,并能作腹部手术。
-
腹痛拒按
腹痛拒按为症状名。指腹部疼痛,按压疼痛的部位时疼痛加重,以致病人拒绝按压痛处的表现。
-
腹中痞块
腹中痞块为症状名。指用手按压腹部可触及腹内肿块存在的表现。需进一步确定肿块的部位、质地、大小、活动度等。
-
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overweightandobesity)是指由于体内脂肪的体积和(或)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导致的体重增加,或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增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通常用BMI进行判定。脂肪在腹部蓄积过多称为中心型肥胖(centralobesity),通常用腰围进行判定。
-
中心型肥胖
中心型肥胖(centralobesity)是指脂肪在腹部蓄积过多,通常用腰围进行判定。
-
脘腹痛
脘腹痛(epigastricpain)是指以胃脘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
假孕
假孕(pseudocyesis、falsepregnancy)是指以妇女月经停闭,自觉为怀孕,腹部渐胀大,甚至自觉有胎动感,而检验证实并非妊娠的疾病。
-
维宫
维宫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于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方,维道穴下1寸处;或于维道穴向内斜下2寸处取穴。主治子宫下垂。一般沿腹股沟韧带斜刺1.5~2.0寸;可灸。
-
虚满
虚满病状名。指腹部自觉胀满,而按之空虚柔软的症状。多属于虚证,中气不足或脾胃虚寒而致。《素问·厥论》:“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
-
胸腹大
胸腹大自觉或外形可见胸腹部胀大。多见于气胀,水肿等病。《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心痛暴瘖,胸腹大。”
-
软坚除满
软坚除满治疗学术语。系一种下法。坚,指干燥的粪便。用润下通便的药物治疗腹部胀满、大便秘结的治法。常用药物有玄参、大黄、芒硝等。
-
泉阴
泉阴为经外奇穴名。见《千金翼方》。位于下腹部,当耻骨联合中央旁开3寸处。主治癫疝偏坠、睾丸炎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摩腹
摩腹导引功法名。揉摩腹部。有健脾胃、助消化等效用。《理瀹骈文》:“调中者摩腹,寓太和之理。”“饭后摩腹,助脾运免积滞也。”
-
脚气入腹
脚气入腹病证名。脚气危证之一。脚气以足上入于腹,症见腹部不仁,腹胀,胸闷,气喘者。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治用“千金”半夏汤、茱萸汤、松节汤、苏子降气汤、沉香降气汤等方。参见脚气条。
-
坚疝
坚疝病名。腹部肿物而疼痛之病证。《圣济总录》卷九十四:“腹中气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者,名坚疝。”亦名癥疝,见该条。
-
腹皮痛
腹皮痛证名。指腹部浅表皮肤痛。《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灵枢注证发微》:“邪气有余,则腹皮痛。”参见腹痛条。
-
下字灸
下字灸为经外奇穴名。出《腧穴学概论》。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一穴;第三腰椎棘突之高点一穴;第四、五腰椎棘突之高点一穴,平二、三腰椎棘之间两侧旁开各0.5寸处各一穴。计5穴。主治腹部疾病。可灸。
-
松痛
松痛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药学杂志》。位于鼻部鼻骨之下缘,鼻唇沟上端尽处之上内方0.3厘米处。主要为腹部手术按摩麻醉穴。20分钟,采用推、揉、捏的手法;当切皮及进行手术时用点、按、压手法。
-
金河
金河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资料选编》。位于下腹部,当脐下1.5寸旁开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腹股沟疝。一般直刺0.5~1.0寸。
-
肝神
肝神为经外奇穴名。出《山东医刊》。位于右侧上腹部肋弓下缘,由剑突尖下斜沿右肋弓下缘0.5寸处1穴、1.5寸处1穴、2.5寸处1穴。计3穴。主治内耳眩晕症。一般针0.5~0.8寸。
-
烟草点
烟草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最新国外针灸文献汇编》。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胸膛窝下2寸处是穴。主治烟癖。一般直刺0.5~1.0寸。
-
提托
提托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下腹部,脐下3寸,左右旁开各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子宫脱垂、痛经、下腹痛、疝痛、腹胀、肾下垂。一般直刺0.8~1.2寸;可灸。
-
脐腹
脐腹为人体部位名,指脐周腹部。
-
腹露青筋
腹露青筋为症状名。指腹部皮肤青筋暴露的表现。
-
单腹胀大
单腹胀大为症状名。指腹部膨隆胀满而躯体四肢皆消瘦的表现。
-
腹诊
腹诊是指以按、触诊为主,结合望、闻、问诊手段来诊察患者胸腹部位,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
-
药兜疗法
药兜疗法为治法。指用一定处方的药物研末,装入布袋缝好,缚于腹部或病变部位,以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如遗精、妇女经带疾患、久泄久痢、小儿疳积等的方法。
-
流质膳食
流质膳食(liquiddiet)是指将全部食物制成流体或在口腔内能融化成液体的一种医院膳食,较半流膳食更易吞咽和消化,适用于急性病、高热患者及胸、腹部大手术后等。
-
风温·热结肠腑证
风温·热结肠腑证(wind-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heatbindinginintestine)是指肺热移肠,热结肠腑,以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利恶臭稀水,肛门灼热,腹部胀满硬痛,苔黄而燥,甚则灰黑而燥,脉沉有力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
-
大肠癌·瘀毒内结证
大肠癌·瘀毒内结证(largeintestinecancerwithsyndromeofinternalbindingofstaticbloodandpoison)是指瘀毒内阻于大肠,以腹部拒按,或腹内结块,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色紫暗,量多,烦热口渴,面色晦暗,或有肌肤甲错,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等为常见症的大肠癌证候。
-
阵痛
阵痛(laborpain)是指出现于妇女临产时从有规律宫缩开始至产门全开的腹部阵发性疼痛表现。
-
胸中之气
胸中之气胸部的气机。一说指胸腹部的气机。《素问·三部九候论》:“中部之候……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王冰注:“手阳明当其脉也。经云:肠胃同候,故以候胸中也。”
-
喜按
喜按腹部疼痛因按压而缓减,属里虚证。
-
拒按
拒按病状名。指疼痛部位因按压而增痛。属里实证。《景岳全书·杂证谟》:“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多用于胸腹部。
-
腹皮
腹皮①指腹部的皮肤。《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②中药名。大腹皮的简称。
-
腹脉法
腹脉法指腹部取穴的方法。《素问·气府论》:“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
雨蛙
拼音名:YǔWā别名:无斑雨蛙、梆梆狗来源:两栖纲雨蛙科无斑雨蛙HylaarboreaimmaculataBoettger,以全蛙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功能主治:解毒,杀虫。主治湿疹。用法用量:将雨蛙腹部紧贴患处,连蛙包扎之,一日3次。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肚
肚人体部位名。腹部的俗称。《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此人肚中寒。”
-
巴特利腺
巴特利腺是沫蝉幼虫背面皮下不规则存在的单细胞腺体,可分泌粘液。沫蝉将腹部剧烈地活动,使空气混入粘液中,制作沫蝉所特有的泡状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