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宫
维宫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于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方,维道穴下1寸处;或于维道穴向内斜下2寸处取穴。主治子宫下垂。一般沿腹股沟韧带斜刺1.5~2.0寸;可灸。
-
十二络脉
概述:十二络脉指十二经之络脉。《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原称手太阳之别,又称支正。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分支在通里穴处走向手太阳经脉。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
-
十四络脉
概述:十四络脉指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的络脉。原称手太阳之别,又称支正。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分支在通里穴处走向手太阳经脉。虚证见不能说话。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取本经络穴丰隆治疗。
-
立静
立静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项部,后发际中点上0.5寸处,与项部肌肉隆起外缘,入后发际1寸之凹陷连线中点下1.2~主治精神病兴奋躁动。一般针斜向椎体方向刺1.5~针感有触电样感觉,有时放射至同侧头部或上肢。
-
手太阳络脉
手太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它的支络,从支正向上,经过肘、臂,网络于肩髃部)。其病:实证,关节弛缓,肘部废痿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语译:手太阳络脉:名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可取手太阳络穴治疗。
-
循元
天枢位于脐中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研究进展:针刺天枢穴可使正常人呼吸和代谢均趋降低,并使多数溃疡病急性穿孔患者,腹胸式呼吸运动曲线即刻改善,腹直肌肌电发放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
阳刚
主治消渴、黄疸、肠风、痔疮、腰痛、遗尿、遗精等。取法:俯卧位,平第十胸椎棘突下,中枢(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穴位解剖:阳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刺灸法:刺法: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配伍:阳纲配天枢、气海,有理中和胃,调肠止泻的作用,主治肠鸣,腹痛,泄泻。
-
通理
主治崩漏。通里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通里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通里穴的位置通里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通里穴的位置(肌肉)通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当神门与少海连线上,腕横纹上1.5寸处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指深屈肌→旋前方肌。
-
痞根
概述:痞根为经外奇穴名(pǐgēnEX-B4)。俯卧位,于膀胱经之肓门旁开0.5寸处取穴。痞根穴主治病证:痞根穴主治痞块,腰痛,胃痉挛,胃痛,胃炎,胃扩张,肝炎,肝脾肿大,腰肌劳损,肾下垂,肠炎等。痞根配命门、肾俞、太溪,治腰肌劳损。刺灸法:刺法:一般斜刺0.5~《医经小学》:精宫鬼眼与痞根,疰忤疝痛反胃穴。
-
手少阴之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十五络脉》、《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第一及《圣济总录》卷一九一删),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从腕关节后1寸处的通里穴分出,沿本经上行进入心中,再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目系(眼后联系于脑的组织)。
-
肠哀
穴位解剖:腹哀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及第八肋间动、静脉。主治病症:腹哀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
-
手少阴络脉
手少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删),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该络脉从腕上1寸的通里穴处分出,别走手太阳小肠经,在腕后1.5寸处与本经相并上行,进入心中,上连舌本,属于目系。可取手少阴络穴治疗。
-
十五络脉
概述:十五络脉又称十五络、十五别络。除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十二络脉外,在躯干部,任脉在身前分出一支,督脉在身后分出一支,足太阴脾经有一大络从身侧分出。治疗胸腹、腰背和胁肋部病症。各络脉均有一络穴。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本经络穴长强治疗。
-
十五别络
概述:十五络脉又称十五络、十五别络。除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十二络脉外,在躯干部,任脉在身前分出一支,督脉在身后分出一支,足太阴脾经有一大络从身侧分出。治疗胸腹、腰背和胁肋部病症。各络脉均有一络穴。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本经络穴长强治疗。
-
十五络
概述:十五络脉又称十五络、十五别络。除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十二络脉外,在躯干部,任脉在身前分出一支,督脉在身后分出一支,足太阴脾经有一大络从身侧分出。治疗胸腹、腰背和胁肋部病症。各络脉均有一络穴。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本经络穴长强治疗。
-
定喘
别名治喘、喘息。俯卧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处取穴。定喘穴下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夹肌、头最长肌、半棘肌等,布有第七颈神经后支的皮支,深部正当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有颈横及颈深动、静脉分支。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头半棘肌。一般直刺0.5~
-
循际
概述:循际:1.经穴别名;腹直肌鞘内布有肋间动脉、腹壁上下动脉。天枢主治肠胃、少腹等疾患: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灸天枢百壮。在菌痢患者身上,针刺上巨虚、天枢,针后血清补体结合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
长谷
概述:长谷:1.经穴别名;腹直肌鞘内布有肋间动脉、腹壁上下动脉。天枢主治肠胃、少腹等疾患: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灸天枢百壮。在菌痢患者身上,针刺上巨虚、天枢,针后血清补体结合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
十六络脉
概述:络即网络,络脉是指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支脉,与经相对。予谓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起于长强穴,挟脊柱两旁肌肉上行至项部,散布头上,复向下行于肩胛的左右,分别走向两侧足太阳经,深入于脊旁肌肉。
-
归来
主治少腹疼痛,痛经,子宫下垂,白带过多,阴中寒,不孕,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疝气,茎中痛,小便不利,腹痛,遗精,阳痿,奔豚,睾丸炎,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股沟疝,阴茎痛,男女生殖器疾病等。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布有髂腹下神经,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通过。
-
通里
通里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处。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前臂深筋膜,在尺动、静脉和尺神经的桡侧穿尺侧腕屈肌(腱),进入指深屈肌,再经前臂屈肌后间隙达旋前方肌。通里穴主治暴喑、舌强不语、心悸怔忡、腕臂痛。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神经衰弱,癔病性失语,精神分裂症;
-
鬼门
概述:鬼门: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或于上星穴后1寸处取穴。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
-
明堂
经穴别名·明堂:明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穴。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1寸处取穴;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
-
后神聪
概述:后神聪为经外奇穴名,神聪穴之一,在头顶部,位于百会穴后1寸。或于百会穴后1寸取穴。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水道
主治小腹胀满,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子宫下垂,卵巢炎,盆腔炎,不孕,小便不利,小腹胀痛,遗尿,便秘,二便不通,疝气偏坠,腰背强急,胞中瘕,子门寒,肾炎,膀胱炎,睾丸炎,尿潴留,水肿,尿道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腹水,脊髓炎,脱肛等。脐以下的腹直肌由腹壁下动脉营养。
-
腰眼
概述:腰眼为经外奇穴名(yāoyǎnEX-B7)。4寸处(《中国针灸学》)。4寸之凹陷中取穴。分布有第三、四、五腰神经后支。腰眼穴主治病证:腰眼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等妇人诸疾,痨瘵,小腹痛,肾下垂,睾丸炎,腰肌劳损,腰部软组织扭挫伤,尿频,遗尿,虚劳,消渴等。腰眼配肾俞、脾俞、次髎,治痛经。针三至五分。
-
腹哀
腹哀穴穴位解剖:腹哀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动脉。腹哀穴主治病证:腹哀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
-
跨骨
梁丘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为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梁丘穴主治胃痛、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对急性胃脘痛患者针刺梁丘观察胃电图的表现,发现针刺梁丘后,可使治疗前较低的胃电波波幅升高(P0.01),甚至有恢复到正常胃电波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