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尻骨
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又名尻骨、尾底骨、尾脊骨。尾骶骨为人体部位名。即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髎
概述:髎:1.同窌;多用于命名骨骼孔隙上的穴位,如八髎、巨髎、禾髎等。髋为耳穴名。主治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
-
尻
尻为体表部位,指尾骶部。包括骶骨和尾骨。《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又名尻骨、尾底骨、尾脊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尾底
尾底指尾骶骨。又名尾闾或穷骨,是脊骨的末节。《黄帝内经灵枢·岁露》:“…日下一节,二十一日至尾底。”尾骶骨为人体部位名。即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日八谬,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小儿发育
小儿发育为小儿的生长发育。《千金要方·序例第一》谓小儿:“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论》:“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其十五岁以上者,天癸已行…《成方切用·杂将护法》:“婴儿百日,任脉生,能反复,乳母当存节喜怒,适其寒温。
-
尾骶骨
尾骶骨为人体部位名。古称尻骨。即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日八谬,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尾闾骨
尾闾骨即尾骨。出《灵枢·骨度》。又名尻骨、尾底骨、尾脊骨。是骶骨、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尾椿
尾骶骨为人体部位名。即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日八谬,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尾骶
尾骶即骶端。骶端为人体部位名。又称骶、尾骶、尾闾、穷骨、撅骨。指尻骨的末节,即尾骨。为督脉所过。古称长强穴在骶端。《黄帝内经灵枢·骨度》:“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
-
髀骨
概述:髀骨:1.膝上之长骨;6.肩胛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槌,接于(骨行)骨,统名曰股,乃下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骨。”《沿身骨脉论》:“横髃骨之前者为髀骨,髀骨之中陷者缺盆。”锁骨为人体部位名。《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尻骨空在髀骨之后。”
-
背骨
概述:背骨:1.脊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背者…其骨一名脊骨…共二十一节,下尽尻骨之端。”第七颈椎棘突与第—胸椎棘突之间的部位·背骨:背骨指第七颈椎棘突与第—胸椎棘突之间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骨度》:“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
-
尾闾痛
尾闾痛为症状名。尾闾即尾骨,尾闾痛指骶尾部位疼痛。《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腰尻痛以肾与督脉虚寒最为多见。治宜温补。也有因湿痰与血瘀所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