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尾翳
概述:尾翳为经穴别名,即鸠尾。穴在胸骨剑突下。鸠尾穴在任脉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尾翳穴的取法:在脐上7寸,腹中线上,仰卧,两臂上举取穴。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𩩲骭
骨名·𩩲骭:𩩲骭同𩩲骬、𩩲𩨗,指蔽心骨(胸骨剑突)。《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𩩲骭,长九寸。”张志聪注:“𩩲骭,骨名,一名尾翳,即鸠尾骨也。”张景岳注:“鸠尾,蔽心骨也。”经穴别名·𩩲骭:𩩲骭为经穴别名,即鸠尾。出《针灸甲乙经》。鸠尾为经穴名(JiūwěiCV15,RN15)。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别名尾翳(《黄帝内经灵枢·经脉》)、𩩲骭(《针灸甲乙经》)、神府(《备急千金要方》)、臆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𩩲骬(《针灸资生经》)。属任脉。鸠尾是任脉的络穴,膏的原穴。鸠即鸠鸟,尾即尾巴,胸骨剑突形如鸠鸟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鸠尾。鸠尾穴主要用于胸肺
-
𩩲𩨗
骨名·𩩲骭:𩩲骭同𩩲骬、𩩲𩨗,指蔽心骨(胸骨剑突)。《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𩩲骭,长九寸。”张志聪注:“𩩲骭,骨名,一名尾翳,即鸠尾骨也。”张景岳注:“鸠尾,蔽心骨也。”经穴别名·𩩲骭:𩩲骭为经穴别名,即鸠尾。出《针灸甲乙经》。鸠尾为经穴名(JiūwěiCV15,RN15)。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别名尾翳(《黄帝内经灵枢·经脉》)、𩩲骭(《针灸甲乙经》)、神府(《备急千金要方》)、臆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𩩲骬(《针灸资生经》)。属任脉。鸠尾是任脉的络穴,膏的原穴。鸠即鸠鸟,尾即尾巴,胸骨剑突形如鸠鸟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鸠尾。鸠尾穴主要用于胸肺
-
臆前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鸠尾穴的取法臆前穴穴位解剖:鸠尾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鸠尾配后溪、神门,治五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神府
穴在胸骨剑突下。鸠尾穴在任脉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神府穴的取法:在脐上7寸,腹中线上,仰卧,两臂上举取穴。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鸠尾
指胸骨剑突。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鸠尾穴穴位解剖:鸠尾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鸠尾配后溪、神门,治五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𩩲骬
指胸骨剑突。《释骨》:“蔽心者曰 骬、曰鸠尾、曰心蔽骨、曰臆前蔽骨。”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任脉之别
任脉之别即任脉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脉从胸骨剑突下方的鸠尾穴处分出,向下散于腹部。本脉发生病变:“实则腹部皮肤疼痛,虚则腹部皮肤瘙痒”。参见任脉之别:任脉络为十五络脉之一。为任脉的别出络脉。本络脉发生病变,实证为腹皮痛;虚证则为腹皮瘙痒。
-
任脉络
任脉络为十五络脉之一。任脉络即任脉络脉。为任脉的别出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脉从胸骨剑突下方的鸠尾穴处分出,向下散于腹部。本脉发生病变:“实则腹部皮肤疼痛,虚则腹部皮肤瘙痒。”本络脉发生病变,实证为腹皮痛;虚证则为腹皮瘙痒。均可取本经络穴鸠尾治疗。
-
腹皮痛
腹皮痛证名。指腹部浅表皮肤痛。《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灵枢注证发微》:“邪气有余,则腹皮痛。”参见腹痛条。
-
腹皮
腹皮①指腹部的皮肤。《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②中药名。大腹皮的简称。
-
(骨曷)(骨亏)
(骨曷)(骨亏)胸骨剑突下部位,一名鸠尾。《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骨曷)(骨亏)长九寸。”张景岳注:“(骨曷)(骨亏),一名鸠尾,一名尾翳,蔽心骨也。”《灵枢·师传》》:“(骨舌)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
-
任脉络脉
任脉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脉从胸骨剑突下方的鸠尾穴处分出,向下散于腹部。本脉发生病变:“实则腹部皮肤疼痛,虚则腹部皮肤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