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痛散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个,水煎服。主治:产后恶血不止,腹内热痛不可忍,及儿枕未定。《医学入门》卷七:方名:定痛散组成:苍耳子3两,骨碎补3两,自然铜3两,血竭3两,白附子3两,赤芍3两,当归3两,肉桂3两,白芷3两,没药3两,防风3两,牛膝3两,五加皮1两,天麻1两,槟榔1两,羌活1两,虎胫骨2两,龟版2两。
-
定痛丸
《医学正传》卷四引丹溪方:定痛丸:处方:乳香、没药、金星草、地龙(去土、炒)、五灵脂、木鳖子(去壳)各等分。或只作小丸,温酒送下亦可。摘录:《扁鹊心书·神方》《理伤续断方》:定痛丸:处方:威灵仙半两(去土),金铃子1两(炒,去核),川乌1两(炮),八角茴香1两。附注:干蝎丸(《普济方》卷三十一)。
-
定痛当归散
别名:定痛散处方:当归2两,川芎2两,赤芍药2两,白芍药2两,熟地2两,羌活2两,独活2两,牛膝2两,续断2两,白芷2两,杜仲2两,川乌(炮)1两,乳香1两,没药1两,肉桂1两,南木香5钱,角茴5钱,丁皮5钱。功能主治:诸损肿痛。用法用量:酒调服。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定痛散(《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
-
定痔散
别名:定痛散处方:防己不以多少。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五痔及内外痔疾,疼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定痛散(《普济方》卷二九六)。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三
-
定痛黄柏散
别名:定痛散处方:黄柏4两(去粗皮,涂蜜慢火炙令黄色)。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冻疮,焮赤黄汁出,及愈后瘢痕疼痛。用法用量:定痛散(《普济方》卷三○○)。摘录:《御药院方》卷十
-
消毒定痛散
《正体类要》卷下:方名:消毒定痛散别名:消肿定痛散、定痛散组成:无名异(炒)5分,木耳(炒)5分,大黄(炒)5分。用法用量:蜜水调涂,如内有瘀血,砭去敷之。若腐处,更用当归膏敷之尤妙。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消肿定痛散(《保婴撮要》卷十六)、定痛散(《实用正骨学》)。
-
尾闾骨伤
尾骨骨折伤。见《伤科补要》卷二。尾闾骨即尾骨,又名橛骨、骶端、穷骨,俗名尾桩骨。证见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活动可闻骨声,步履、坐卧、翻身均受限。治宜手法复位固定。内服药可助康复,法当舒筋止痛,活血消肿,可选紫金丹,加味以为引。外用定痛散敷贴,或以烧热之烙铁温熨。
-
尾骶骨伤
尾骶、骶椎部位之骨折伤。见《伤科补要》卷二。多因跌打斗殴,压撞冲击所损伤。证见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步履、坐卧多所困难,尤其仰卧、翻身受限。治宜“当先柔筋合其和软,内服紫金丹,敷定痛散,烧红烙铁熨之,贴混元膏。”手法复位固定,或参背脊骨折条。
-
肩井骨伤
肩井骨(即锁骨)骨折伤。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功能障碍。治宜手法整复,局部固定,《伤科补要》:“用手法先按胸骨,将肩端向内合之,揉摩断骨令其复位,用带挂肩于项,勿使摇动。”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痛消减可改服接骨紫金丹,接骨丸。局部可用损伤洗方或海桐皮汤外洗,或外敷定痛散贴万灵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