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科补要
《伤科补要》为书名。清·钱秀昌撰。刊于1818年。本书系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基础上参以作者的临床经验编成。卷1为人体要穴、正骨器械、骨度及脉诀;卷2为治伤三十六则,治疗金疮的理论与身体各部伤科疾病;卷3为治伤汤头歌括;卷4选录各家伤科要方及急救良方。解放后有影印本。
-
止血黑绒絮
《伤科补要》卷三:组成:元参、茜草、寄奴、大黄、黄芩、黄柏、乌梅、五倍等分。功效:止血。用法用量:煎3次,去滓,留净汁。再用旱莲汁、马兰汁、皂矾、京墨、百草霜同煎浓,用好绵絮收干,二汁与社醋同煎,滚时入矾、墨、草霜,将絮收之。初伤时,将絮封上。
-
再造紫金丹
《伤科补要》卷三:组成:元麝1两5钱,冰片1两5钱,西黄7分半,文蛤7两5钱,朱砂7钱5分,千金霜5两,茅菇10两,雄黄5两,大戟肉10两。主治:一切秽恶痧暑之毒,山岚瘴气,闭塞脏腑经络,昏迷不醒,呕吐。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饭捣为丸,朱砂为衣。
-
玄妙饮
《伤科补要》卷三:组成:黄连、花粉、玄参、黑山栀、陈皮、桔梗、甘草、黄芩。功效:解汤火之毒。主治:汤火伤。用法用量:用河水煎,温服。《玉案》卷六:组成:川黄连2钱,天花粉2钱,玄参2钱,陈皮1钱5分,桔梗1钱5分,山栀1钱5分,淡竹叶20片。用法用量:水煎服。
-
杨花散
《伤科补要》卷四:组成:南星2钱,草乌1钱(姜汁炒),闹杨花3钱,半夏2钱。功效:割开肉上敷之麻木。制备方法:上为末,黄麻根、蓖麻子根、芋艿叶三味打汁拌南星四味,晒干,再研极细末听用。
-
收膜散
《伤科补要》卷三:组成:乌梅1两(去核),五倍子5钱,绿矾3钱。主治:目受外伤,油膜突出。用法用量:醋调敷上。制备方法:上为末。
-
收珠散
《伤科补要》卷三:组成:血竭2钱,冰片2分,乳香4钱(去油),没药4钱(去油)。主治:目受外伤,眼珠落出。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瓷瓶收贮。附注:《外科集腋》有龙骨。或用银针蘸井花水拔去血筋,将收珠散敷之,随用青绢挪上。先用还魂汤,次服明目生血饮。
-
明目地黄汤
《伤科补要》卷三:方名:明目地黄汤组成:生地、泽泻、茯苓、山药、萸肉、枸杞、甘菊、当归、石决明、白蒺藜、丹皮。功效:调理伤目。用法用量:水煎服。
-
神仙保命丹
主治:跌打损伤,痈疽发背。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再用金箔为外衣,晒干,入瓷瓶内封固,不可泄气。附注:方中牛黄、麝香、白芷、穿山甲、乳香、大戟用量原缺。
-
逐瘀定痛散
《伤科补要》卷三:方名:逐瘀定痛散组成:归尾3两,元胡索2两,红花1两,五灵脂3两,赤芍1两5钱,桃仁2两,甘草5两,川山甲1两,乳香1两5钱,没药1两5钱。主治:夹棍后瘀血不散。用法用量:陈酒调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上骱手法
上骱手法为正骨手法。上,是指整复或复位之意;骱,即关节之意。又称复位手法,是运用手的技巧将脱臼之骨复其原位。《伤科补要》卷二:“夫接骨入骱者,所赖其手法也,两手安置其筋骨,仍复于旧位也。”不同部位的脱臼,其手法亦各不同。
-
上髎手法
上髎手法为正骨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即上骱手法。上,是指整复或复位之意;骱,即关节之意。又称复位手法,是运用手的技巧将脱臼之骨复其原位。《伤科补要》卷二:“夫接骨入骱者,所赖其手法也,两手安置其筋骨,仍复于旧位也。”不同部位的脱臼,其手法亦各不同。
-
失颈
见《伤科补要》卷二。又名失颈、落枕、项强。症见颈部酸痛不适,俯仰转动不灵;重者疼痛延及患侧肩背及上肢,头向一侧歪斜,并有患侧颈部压痛。治疗以按摩、针刺为主,并可配合热敷、温熨。因外邪所致者可内服蠲痹汤;外伤所致者,宜复元活血汤;日久不愈者,宜六味地黄丸。
-
尾闾骨伤
尾骨骨折伤。见《伤科补要》卷二。尾闾骨即尾骨,又名橛骨、骶端、穷骨,俗名尾桩骨。证见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活动可闻骨声,步履、坐卧、翻身均受限。治宜手法复位固定。内服药可助康复,法当舒筋止痛,活血消肿,可选紫金丹,加味以为引。外用定痛散敷贴,或以烧热之烙铁温熨。
-
尾骶骨伤
尾骶、骶椎部位之骨折伤。见《伤科补要》卷二。多因跌打斗殴,压撞冲击所损伤。证见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步履、坐卧多所困难,尤其仰卧、翻身受限。治宜“当先柔筋合其和软,内服紫金丹,敷定痛散,烧红烙铁熨之,贴混元膏。”手法复位固定,或参背脊骨折条。
-
心坎
心坎为人体部位名。指胸骨下端剑突周围部位。古称剑突为心坎骨。见《伤科补要》卷一。
-
玉柱骨折
玉柱骨折为病名。即天柱骨折。即颈椎骨折。见《伤科补要》卷二。天柱骨即颈椎骨。症见颈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伤部以下有麻木及知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内服复元活血汤加减或七厘散,待症状好转,改服接骨丸、正骨紫金丹;4周肢体功能恢复后,内服补肾壮筋丹、舒筋活血汤;
-
脱下颏
脱下颏病名。系指下颌关节脱臼的疾病。出《伤科补要》卷二。详见颊车蹉条。
-
舌断
舌断为病名。多由外伤所致舌体部分断裂或断落。《伤科补要》卷二:“含刀误割其舌,将断而未落者,用鸡子内软衣袋舌,将止痛生肌散,蜜调敷舌上,频频添换,使患人仰卧,薄粥灌喉,不动其舌,则易愈。”也可用接舌金丹,即由生地、人参、龙齿、象皮、冰片、土狗、地虱等组成。
-
曲(月秋)骱出
曲(月秋)骱出病名。即肘关节脱臼。见《伤科补要》卷二,参见曲(月秋)骱。证治参见手臂出臼条。
-
脚踝骱
脚踝骱解剖部位名。指踝关节。见《伤科补要》卷二。
-
肩胛骨出
肩胛骨出病名。肩关节脱臼。出《理伤续断方》。又名肩胛上出臼,肩骨脱臼,肩骨失落,臑骨突出,髃骨骱失,肩骨出髎,肩骱迭下等。证见患肩部疼痛肿胀,呈方肩畸形,肩功能障碍使患侧手不能上举至脑后,下不能过胸前,反手不能至背。治宜手法整复固定,视脱臼之情况可选足蹬法,肩头掮法、扛抬法等。治法参见脱臼条。
-
环跳骨脱出
环跳骨脱出病名。清·赵廷海《救伤秘旨》:“夫两腿环跳骨脱出,…《伤科补要》卷二:“胯骨,即髋骨也,…即环跳穴处也,俗呼臀骱。必得力大者三四人,使患侧卧,一手抱住其身,一人捏膝上拔下,一手(钦^手)其骱头迭进,一手将大膀曲转,使膝近其腹,再令舒直,其骱有响声者已上。可服生血补髓汤,或加味健步虎潜丸。
-
安胎和气饮
治孕妇跌打损伤。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伤科补要》卷三《女科万金方》之安胎和气饮:处方:陈皮、苍术、厚朴、甘草、桔梗、枳壳、香附、木香、当归、熟地、白术、黄芩。摘录:《女科切要》卷三《万氏女科》卷二方之安胎和气饮:处方:归身1钱,白芍1钱,白术1钱半,黄芩1钱半,苏叶1钱半,炙草5分,砂仁5分。
-
八厘宝
《伤科补要》卷四处方川芎2钱,草乌2钱,半夏2钱,麻黄1钱,蟾酥5分,南星4钱。制法以酒浸,晒干为末,再将芋艿叶绞汁拌湿,晒干研细。功能主治跌打损伤,痛极难忍。用法用量每服8厘,以酒调下。注意避风。
-
海桐皮汤
《医宗金鉴》卷八十八:海桐皮汤:处方:海桐皮铁线透骨草明净乳香没药各6克当归4.5克(酒洗)川椒9克川芎3克红花3克威灵仙白芷甘草防风各2.4克制法:共为粗末,装白布袋内,扎口。主治:妇人血风攻注,四肢无力劳倦,头目昏眩,背项拘急,骨节痠痛。如伤风冷,头疼壮热,加葱白煎,并2服,出汗愈。
-
和营养卫汤
处方:人参、黄耆、当归、白芍、白术、防风、云苓、桂枝、陈皮、甘草。功能主治:调理补益气血。主伤损血虚者。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摘录:《伤科补要》卷三
-
和营止痛汤
处方:赤芍归尾川芎苏木陈皮乳香桃仁续断乌药没药木通甘草功能主治:活血止痛。治跌扑伤损。(跌打损伤)用法用量:河水煎服。摘录:《伤科补要》卷三
-
化瘀散
《伤科补要》卷三:化瘀散:处方:大黄3两,干漆5钱,桃仁2两,土狗1两,青皮1两,川芎1两,枳实1两5钱,厚朴1两,赤芍1两5钱,归须2两,甘草5钱,红花1两。摘录:《伤科补要》卷三《古今医鉴》卷十六:组成:苏木3钱,红花2钱,归尾3钱,大黄2钱。用法用量:童便1钟,黄酒1钟,煎至1钟,热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还睛汤
《伤科补要》卷三:还睛汤:处方:人参、云苓、枸杞、肉苁蓉、天冬、麦冬、生地、熟地黄。用法用量:睛明骨伤,眼珠挂落者,先将收珠散,用银针蘸井花水,将药点眼珠上,及点血筋上,用旧绢温汤挪上,服本方2-3剂,又服明目地黄汤调理可愈。主治:风赤暴赤眼,浮翳眯目,胎赤眦烂,涩痒肿疼。
-
君臣散
处方:肉桂1两,红花5钱,归尾5钱,赤芍5钱,丹皮5钱,生地5钱,乌药5钱,胡索5钱,桃仁5钱,川膝3钱,杜仲3钱,川芎3钱,毛姜2钱,川断3钱,加皮3钱,防风3钱,羌活3钱,花粉2钱,甘草、姜黄5分。功能主治:跌打损伤。用法用量:方中甘草用量原缺。摘录:《伤科补要》卷四
-
宽筋散
处方:羌活1两,防风1两,续断1两,桂枝4钱,当归1两5钱,芍药1两,甘草4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宽筋止痛。主用法用量:陈酒调服。摘录:《伤科补要》卷三
-
四症神方
《伤科补要》卷四:组成:乳香1两,没药1两,苏木1两,降香1两,松节1两,川乌5钱,自然铜1两(煅),地龙5钱,水蛭5钱,血竭5钱,生龙骨5钱,土狗10个。主治:跌打损伤。用法用量:每服5钱,陈酒调下,随症上下,食前后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生血补髓汤
摘录:《伤科补要》卷三《接骨入骱》方之生血补髓汤:组成:当归2钱,生地2钱,熟地2钱,白术2钱,枳壳2钱,荆芥2钱,白芍2钱,防风1钱,广皮1钱,杜仲(盐水炒)1钱,丹皮1钱,川芎1钱,干姜1钱,牛膝1钱,独活1钱,茄皮1钱,川续断8分,黄耆8分,熟艾8分,香附8分,羌活8分,鲜红花5分,甘草3分,云茯苓5钱。
-
曲䐐骱
曲䐐骱即肘关节。见《伤科补要》卷二。由尺骨鹰嘴与肱骨鹰嘴窝构成。
-
曲䐐骱出
见《伤科补要》卷二。又名手臂出臼、肘骨出臼、臂骱落出。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因跌仆、扭撞所致。可分为前、后脱臼,以后脱臼为多见。治宜牵推或手翻托法复位,并绷带固定。内服复元活血汤,或七厘散、跌打丸,外敷栀乳散;肿消痛减后服补筋丸,并用五加皮汤外洗,配合功能锻炼。
-
髃骨骱失
髃骨骱失病名。指肩关节因外伤而脱臼者。见《伤科补要》卷二。详肩胛骨出条。
-
髃骨骱
髃骨骱解剖部位名。指肩关节处,该关节由肩胛盂部与肱骨头构成。见《伤科补要》卷二。
-
杨木接骨
杨木接骨医疗技术名。见《伤科补要》卷一。该者适用于粉碎骨折,患者骨折之两断端缺损难以为续者,手术者取杨木、柳枝植于两断端之间以为桥梁,促进其愈合。1958年曾用动物实验方法加以验证,证明杨木等接骨之效果,即有成功的报道,也有失败的报道,但其结论均为“不如骨移植”,不宜在临床推广。
-
脱骱
脱骱病名。即脱臼。出《伤科补要·凡例》。详见脱臼条。
-
手腕骱
手腕骱为人体部位名。即腕关节。见《伤科补要》卷二。由腕骨近端与尺、桡骨远端组成之关节。
-
手臂出臼
又名曲瞅骱出、肘骨出臼、臂骱落出。可分为前、后脱臼,以后脱臼为多见。《伤科补要》:“其骱名曲瞅,自肘至腕,有正辅二根,其在下而形体长大连肘尖者为臂骨,其在上而形体短细者为转骨,叠并相倚,下接于腕骨。内服复元活血汤,或七厘散、跌打丸,外敷栀乳散;肿消痛减后服补筋丸,并用五加皮汤外洗,配合功能锻炼。
-
上含
《伤科补要》卷二:“玉堂,在口内上腭,一名上含,其窍即颃颡(hánqsǎng杭嗓)也。”颃颡指咽后壁上的后鼻道,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必经通路,相当于鼻咽部;足厥阴肝经过此。《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类经》卷二十一:“颃颡,即颈中之喉颡。
-
曲(月秋)骱
曲(月秋)骱解剖部位名。指肘关节。《伤科补要》卷二:“肘骨者,胳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俗名鹅鼻骨,上接臑(肱)骨,其骱名曲(月秋)。”该骱由尺骨鹰嘴与肱骨鹰嘴窝构成。或以其形而命名。
-
钱秀昌
钱秀昌清代伤科学家。上海(今属上海市)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因臂部骨折,经时医杨雨苍治疗,遂从之学伤科,后以伤科名于当地。撰有《伤科补要》四卷,附以验方歌诀,并载有杨木接骨法治愈粉碎性骨折骨不连之经验。
-
罗鬲
罗鬲膈的俗名。《伤科补要》:“膈者,胸下腹上之界内之膜也,俗名罗鬲。”
-
撅骨伤
撅骨伤病名。指人体尾骨因跌打垫撞所伤者。见《伤科补要》卷二。即尾闾骨伤。见尾闾骨伤条。
-
肩井骨伤
肩井骨(即锁骨)骨折伤。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功能障碍。治宜手法整复,局部固定,《伤科补要》:“用手法先按胸骨,将肩端向内合之,揉摩断骨令其复位,用带挂肩于项,勿使摇动。”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痛消减可改服接骨紫金丹,接骨丸。局部可用损伤洗方或海桐皮汤外洗,或外敷定痛散贴万灵膏。
-
胳肢窝
胳肢窝即腋窝。《伤科补要》:“腋者,肩之下胁之上际,俗名肐(胳)肢窝。”
-
胳膊
胳膊即膊。膊为人体部位名。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又名(月合)膊,肐膊。《伤科补要》卷一:“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肐(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