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俳
概述:阴俳为喑俳的别称。见《医略十三篇·类中风》。又名瘖痱、瘖俳、喑痱。瘖痱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病因病机:多由肾精亏损,以致肾气厥逆而成。症状:《奇效良方》:“瘖痱之状,舌瘖不能语,足废不为用。”治疗:治宜滋肾阴。
-
二仙扫痱汤
处方:枣叶1升,好滑石末2两。功能主治:伏热遍身痱痒。用法用量:用水数碗,共合1处,熬2炷香,乘热浴洗。2-3次即愈。摘录:《鲁府禁方》卷四
-
喑俳
喑俳病证名。出《素问·脉解》。《圣济总录》卷五十一:“喑俳之状,舌喑不能语,足废不为用。盖肾脉络舌本,肾气内夺,气厥不至舌本,故不能语而为喑;肾脉循阴股,循行内踝,入足下,肾气不顺,故足废而为俳。”参见瘖痱条。
-
炉甘石洗剂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有收敛及轻度防腐作用,用于湿疹及止痒。《外伤科学》:方名:炉甘石洗剂组成:炉甘石15g,氧化锌5g,甘油5ml。主治:各种急性无渗出性炎症,单纯性皮肤搔痒,热痱等。用法用量:临用前根据需要可配入5%硫磺或1-2%冰片,或1%薄荷。制备方法:冷开水加至100毫升。
-
大玉容丹
处方:白僵蚕3钱,白丁香1钱5分,白附子3钱,白芷3钱,三柰3钱,滑石5钱,硼砂3钱,白荷花瓣3钱,密陀僧3钱,白茉莉子(研粉)3钱,绿豆粉2两,白冬瓜子3钱(晒研),白蜜1两5钱。功能主治:雀斑、痱瘰。摘录:《串雅外编》卷三
-
毡根煎
《鸡峰》卷十八:方名:毡根煎组成:僵蚕3两,蝉壳2两,柴胡2两,天麻3两,皂角1挺,牛黄1字,脑子1字。主治:肺经风热上冲,面生痤痱及赤痒渣刺。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荆芥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哑风
哑风病证名。出《解围元薮》卷一。①指痰湿壅遏肺系,致肺气实而声音不出,参喑条。②指中风后出现的声哑无音,亦称喑痱。详该条。
-
智
智慧、智能:智即智慧、智能、明智。《灵枢·本神》:“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癫狂》:“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智通“志”:智通“志”。《灵枢·热病》:“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
-
胪胀
胪胀病状名。即腹胀。《广韵·九鱼》:“腹前曰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面首四肢(月真)愤,胪胀,疡痱,呕逆。”张景岳注:“胪,皮也。一曰腹前为胪。”
-
猥退风
猥退风古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一名腲腿风。属中风(杂病)一类的病证,以肢体偏瘫、失音为主症。参见中风、喑痱条。
-
好得快气雾剂
药品说明书:作用与用途:含利多卡因、醋酸洗必泰等,有抗炎、止血、止痛止痒等作用,用于一般割伤、擦伤、软组织损伤、蚊叮虫咬、热痱、瘙痒、灼伤、晒伤等。用法用量:外用涂于患处,距离患处10~20cm喷雾,1~注意事项:1.本品避免暴晒、受热、敲打、撞击。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规格:60g/瓶。
-
大紫豆汤
处方:羌活1两,大豆1升,酒3升。功能主治:去风散血。主热中风。中风头眩,恶风自汗,吐冷痰,及产后中风,痱痉背强,口噤直视,烦热;妊娠折伤,胎死腹中。用法用量:本方用法“密封候冷”句下未言服用量,《医方类聚》卷二一三引《澹寮方》此下有:“去豆,每服一二合许,得少许则愈”。
-
二味消毒散
别名:二味拔毒散(《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处方:白矾30克明雄黄6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功能主治:消疹止痒。主热疖、痱、痤、疥、疹,风湿痒疮。用法用量:茶清调化,用鹅翎蘸扫患处。摘录:《外科大成》卷一
-
楝花
出处:《纲目》拼音名:Li nHuā来源:为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花。化学成份:花含黄酮甙:印楝花甙即杨梅树皮素-3 -L-阿拉伯糖甙,槲皮素-3-半乳糖甙,山奈酚-3-葡萄糖甙。功能主治:《纲目》:热痱,焙末掺之。
-
洗面药
《兰室秘藏》卷下:方名:洗面药别名:洗面散组成:皂角3斤(去皮弦子,另捣),好升麻8两,楮实子5两,白及1两(细锉),甘松7钱,缩砂(连皮)5分,白丁香(腊月收)5分,三柰子5分,绿豆8合(拣净另捣),糯米1升2合。主治:面有黑斑,或生疮,或生痤痱及粉刺之类。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医学入门》有白芷、天花粉。
-
熄火汤
《石室秘录》卷三:方名:熄火汤组成:熟地9钱,山茱萸3钱,北五味2钱,麦冬9钱,元参9钱,附子1分,白芥子3钱。主治:肾水不足,火热风痱。用法用量: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