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明腑证
又称阳明腑病。见《医学心悟》。《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故或以三承气汤下之,或麻仁丸通之,或蜜煎、胆汁导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
-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所创的温病辨证方法,即将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证候特点。卫气营血既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又代表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2.气分病:①气分热盛:见六经辨证“阳明经证”。
-
目中不了了
目中不了了为症状名。即阳明腑病。《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故或以三承气汤下之,或麻仁丸通之,或蜜煎、胆汁导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
-
调胃承气加白芍青萍汤
处方:大黄3钱,芒消1钱,甘草1钱,芍药1钱,浮萍3钱,生姜2钱。功能主治:双解表里。主小儿温疫,阳明腑证已成,表证未解。用法用量:流水煎半杯,温服。摘录:《四圣悬枢》卷四
-
调胃承气加生地苁蓉汤
处方:大黄2钱,甘草1钱,芒消2钱,肉苁蓉3钱,生地3钱,白蜜半杯。功能主治:小儿痘病,阳明腑证,潮热谵语,腹痛便秘。摘录:《四圣悬枢》卷三
-
小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松峰说疫》卷二:方名:小承气加芍药地黄汤组成:大黄2钱,厚朴钱半(炒),枳实1钱(炒),芍药2钱,生地6钱。主治:温疫,阳明腑证,潮热汗出,谵语,腹痛便秘。用法用量:流水煎1杯,温服。
-
日中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寅时称平旦;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阳明里证
即阳明腑证。即阳明腑病。《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故或以三承气汤下之,或麻仁丸通之,或蜜煎、胆汁导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
-
谵语
谵语为症状名,同讝语。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素向·厥论》称谵言。阳明实热或温邪入于营血,热邪扰及神明时,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重症。实证为多。见于伤寒阳明腑证、蓄血证、热入心包等。治宜泻热清心为主。
-
实热
主要表现为壮热喜冷、口渴冷饮、面红目赤、烦躁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滑数实。实热指邪气盛实之发热。《杂病源流犀烛·火证源流》:“《医学入门》(指《医学入门》)曰,气分实热,白虎汤;实热还包括阳明腑证、痰积发热、瘀血发热、湿阻发热等。
-
十二时
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也有把子时称夜半、午夜、子夜,丑时称鸡鸣,寅时称平旦,卯时称日出,辰时称食时,巳时称偶中,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申时称晡时或称日晡所,酉时称日入,戌时称黄昏,亥时称人定者(《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
-
日入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大承气加麦冬玄参汤
处方:大黄3钱,芒消3钱,枳实3钱,厚朴3钱,玄参3钱,麦冬5钱,白蜜1杯。功能主治:寒疫,阳明腑证,潮热汗出,谵语,腹满便秘者。用法用量: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摘录:《医学摘粹》
-
大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处方:大黄8钱(生),芒消3钱,厚朴4钱,枳实4钱,芍药3钱,生地8钱。功能主治:温疫,阳明腑证,潮热汗出,谵语,腹痛便秘者。用法用量:流水煎1杯,去滓,入芒消,火化温服。不下再服。摘录:《医学摘粹》
-
小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医学摘粹》:方名:小承气加麦冬元参汤组成:大黄4钱,厚朴3钱,枳实3钱(炒),麦冬3钱,元参3钱,白蜜1杯。主治:寒疫阳明腑证,潮热汗出,谵语腹满便秘者。用法用量: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
-
人定
《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冬人定,夏晏食。”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3时,余类推。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子夜
子夜即午夜。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日昳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日昳慧。”参见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午时称日中;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日晡所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参见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午夜
午夜亦称子夜,指子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平旦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