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制
修制是一种炮制方法。浮小麦、海金砂、茵陈、寻骨风、霜桑叶、蛇床子、鹤虱、茺蔚子、地骨皮、青葙子、莱菔子、火麻仁、小茴香、花椒等种子类药材,均用本法筛去灰砂、石屑,除去杂质及其他杂物,筛去空壳。虎骨、豹骨刮去筋肉;金毛狗脊去绒毛等。如大枣去核,诃子去核,莲子去心,巴戟天去心(称去骨)。
-
广惠司
《元史·仁宗本纪》载:“广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广惠司是一种阿拉伯式医院。到1290年(至元二十七年),又在大都(北京)和上都(多伦)各设回回药物院,其职能同于广惠司。元朝军队西征后。总之,广惠司是回回医药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机关。
-
十味锉散
《医方类聚》卷二十引《叶氏录验方》:组成:附子3两(炮,去皮脐),当归(去土,洗,切)2两,黄耆(炙)2两,白芍药2两,川芎(个见火)1两半,防风(去芦)1两半,白术1两半,肉桂(去粗皮,不见火)1两,茯苓7钱半,熟地黄(洗净,用少酒熬令干,焙之)7钱半。而用防风,反佐黄耆,出其分肉腠理之风也。
-
乳香半夏丸
《御药院方》卷五:方名:乳香半夏丸组成:半夏(汤洗7次,焙干)3两,天南星(用齑汁煮熟)1两,白矾(枯)1两。功效:除咳嗽,清头目。主治:风痰。用法用量:每服50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药各修制讫,同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
紫粉灵宝丹
《圣惠》卷九十五:方名:紫粉灵宝丹组成:黑铅4两,水银2两(不别修制,每2两水银即入硫黄半两,结成砂子,细研如粉)。功效:添精益髓,神气清爽,好颜色红悦,久服轻健,补暖水脏。主治:筋骨风气。用法用量:每日1丸,空心以津送下。
-
暖脾丸
《传家秘宝》:方名:暖脾丸组成:黑附子1两,干姜1两,甘草1两,陈皮1两,官桂1两,苁蓉1两,缩砂1两,茴香1两,红豆蔻1两,蛮姜1两,荜澄茄1两(依常法修制为细末),舶上硫黄半两(别研如粉)。功效:补脏气。用法用量:上药搅拌令匀,每用药末3钱,用猪肚1枚,盛入盐花2钱,葱7茎,同用线扎定,煮烂为度。
-
鼍龙点眼方
《医方考》卷五:方名:鼍龙点眼方组成:猪胆1枚。制备方法:银铫中微火熬成膏。临床应用:郭太尉者,真州人,久患目盲,有白翳膜遮睛,遍服眼药,无能效者,有亲仲监税在常州守官,闻张鼍龙之名,因荐于太尉。太尉请张视之曰:予眼缘热药过多,乃生外障,视物昏黑,更无所睹,医者以肝肾虚损治之愈盲。
-
镇心大牛黄丸
主治:心脏虚风,神情恍惚,往往惊悸,狂言妄语,或似癫痫。制备方法:上依法修制,麦门冬至大黄等味为细末,与上诸药同研匀细为度,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切制
切药根据药材特点,分把切与单切两种。由于各种药物的性质大不相同,又各有其特点,现将不同性质的药物及干燥方法,归纳分述如下:粘性类:粘性类的药物如天冬、玉竹等含有粘性液质,这类药物片子不易干燥、极易发粘,如用微火焙烘,原汁不断外渗,会降低质量,故宜用中火烘焙,促使外皮迅速硬结,内部所含原汁不向外渗。
-
太医局方
《太医局方》为书名。现存通行本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有的刊本在书末附有陈师文等撰《图经本草药性总论》(为本草提要性质的著作)和许洪撰《用药总论指南》(为药物总论性质的著作)各3卷。
-
用药总论指南
有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刊本在书末会附有陈师文等撰《图经本草药性总论》(为本草提要性质的著作)和许洪撰《用药总论指南》(为药物总论性质的著作)各3卷。现存通行本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
-
炒薏苡仁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姜汁拌炒(《本经逢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
-
麸炒薏苡仁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姜汁拌炒(《本经逢原》)、拌水蒸透(《本草纲目拾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治疗湿温病在气分,湿邪偏盛的三仁汤(《温病条辨》)。
-
炒苡仁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姜汁拌炒(《本经逢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
-
炒苡米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姜汁拌炒(《本经逢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
-
卫生家宝方
《卫生家宝方》为医方著作,又名《卫生家宝》。宋·朱端章辑,徐安国补订,刊于1184年。本书为作者历年所收集和试用效方的汇编。卷首为方剂目录,药件修制总例(记录300余种药物的炮炙法);卷一-六分为内、外、妇、儿各科病证验方,共43门,880余方。现中国仅存日抄残本(缺卷一及卷六)。
-
甘露汤
《圣济总录》卷一○九:甘露汤:处方:萎蕤(焙)4两。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三引《经验方》《玉案》卷三:组成:人参2钱,白术2钱,升麻2钱,附子2钱,黄耆2钱,丹皮2钱。《普济方》卷三十六引《澹寮方》:别名:观音应梦散、甘露饮组成:干饧糟6分(头酿者),生姜4分(和皮)。
-
黑神丹
《医方类聚》卷一一二引《烟霞圣效方》:黑神丹:处方:荞面6钱,川大黄1两,槟榔1对(拣尖用),细墨4钱半。欲出汗,热酒化服;摘录:《御药院方》卷十一《奇效良方》卷五十三:方名:黑神丹组成:诃子4个(炒),黑牵牛(生)半两,巴戟(炒)半两,甘遂3钱,赤小豆(生)49粒。主治:大麻风。偏正头疼,头风。
-
金钗煎
子死腹中,胎衣不下,同朴消3钱(重研细),童便和酒化下;摘录:《妇人良方》卷二引檀峰晓公方《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方名:金钗煎组成:黑豆1升(炒熟,去皮),香附子末4两半,干姜(炮)1两,生干地黄1两。主治:经候不调,月水湛浊,腹常刺痛,及室女血弱,阴虚经脉不均。
-
卢氏异方感应圆
处方:黄蜡(真者十两),巴豆(百粒,去皮,研为粉,用纸数重裹捶,油透再易纸,至油尽成白霜为妙),乳香(研)三钱,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研细,依巴豆法去油),丁香(怀干)、木香(湿纸裹.煨)、荜澄茄、槟榔、青皮(汤洗.炒)、百草霜(筛细)、片子姜黄,各一两。功能主治:常服健脾进食,永无寒热泻痢之疾。
-
五神丸
处方:自然铜15克(火煅,醋淬,研细)川椒8克(去目,炒出汗)当归15克(洗,焙)没药(别研)乳香(别研)各3克制法:上为细末,取青蒿自然汁和丸,如绿豆大。各家论述:《医方考》:是方也,位按五方,药按五色,气按五气,味按五味,月按五月,日按五日,粽用五家,此医流而兼阴阳家之识也。
-
至宝金丝膏
《永类钤方》卷十一:组成:当归、羌活、生地黄、黄柏、秦皮、蔓荆子、川芎、黄芩、赤芍、山栀仁、宣连、大黄、细辛各等分。主治:眼目暴赤客热,一切外障。用法用量:点眼;
-
心丹
《永类钤方》卷十三引《济生》:组成:朱砂五10两,罗参5两,远志(去心,甘草煮)5两,熟地黄(酒蒸,焙)5两,白术5两,石菖蒲5两,黄耆5两,当归(酒浸,焙)5两,麦门冬(去心)5两,茯苓5两,茯神5两,柏子仁5两,木鳖子(炒,去壳)5两,石莲肉5两,益智仁5两。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参汤、枣汤、麦门冬汤任下。
-
肉鹿茸丸
功效:补阴阳,益精神,止遗沥。主治:五劳七伤。制备方法:上药并须修制精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卫生家宝
《卫生家宝》即《卫生家宝方》,为书名,6卷,另有卷首1卷。宋·朱端章辑,徐安国补订。刊于1184年。本书为作者历年所收集和试用效方的汇编。卷首为方剂目录,药件修制总例(记录300余种药物的炮炙法);卷一至卷六分为内、外、妇、儿各科病证验方,共43门,880余方。
-
尚药监
尚药监古代医官名。东汉时期宫廷已设有尚药监、南北朝北齐时尚药局中设有尚药监四人,隋代沿袭,唐时取消此职。尚医监是宫廷中一种中层医官,其职责主要是对和合、修制、供奉御药的整个过程实行监督。
-
回回药物院
回回药物院主要负责收集、贮藏、加工回回药物,并配合广惠司发放救济药物。《元史·仁宗本纪》载:“广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广惠司是一种阿拉伯式医院。到1290年(至元二十七年),又在大都(北京)和上都(多伦)各设回回药物院,其职能同于广惠司。
-
茴香角子
处方:茴香子1两,木香1两,巴戟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汉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1两,山茱萸1两,豮猪肾1对(去脂膜,细切)。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五劳七伤,阴萎气乏。用法用量:每对猪肾,用药末2钱,入盐溲面,像肝角子样修制,灰火内煨令熟,空腹薄茶送下。摘录:《圣惠》卷九十七
-
龙脑地黄膏
处方:川大黄(别捣),甘草(横纹者,别捣),麝香1钱(别研),雄黄(水窟者)1分(别研),生脑子1钱(别研)。主小儿急慢惊风,涎痰上潮心胸,天吊惊,缠喉风;小儿胸膈不利,一切热毒。用法用量:用时旋丸如皂子大,煎薄荷汤化下;如小儿、大人睡惊,及心神恍惚,煎金银汤下1丸;如有大人阳毒伤寒,加轻粉2?
-
小儿梅疮
小儿梅疮为病名,即杨梅疮。《幼幼集成》卷四:“小儿患此者,实由父母胎毒传染而致,然非寻常胎毒可比。先以胡麻丸修制精细,每日服之,三七之后,内毒将尽,方用点药(杏仁霜一钱、轻粉八分、明雄黄一分,共研匀,外搽),不三日而疮尽愈矣。本病属先天性梅毒,治疗时可以中西医结合,彻底杀灭梅毒螺旋体,以期治愈。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概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官修中医方剂著作,一名《和剂局方》。宋·太医局(陈承、裴宗元等)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最早曾名《太医局方》。现存通行本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
-
制霜
概述:制霜(frost-likepowder)为中药炮制法之一。有以下几种:①种子类药材去油后的粉末,如巴豆霜、杏仁霜、千金子霜等。析出结晶:将某些盐类药物撒在连皮的瓜瓤上,装入土坛内,加盖封固,置阴凉通风处,使析出结晶凝在土坛外,用毛刷扫下,至坛外无结晶物为止。制霜的有巴豆、千金子、瓜蒌子、肉豆蔻、西瓜霜。
-
铁失
铁失(?-1323年)元代医官。蒙古族。曾任太医院使。主管广惠司,修制调配宫廷药物。
-
菖蒲饮子
处方:川芎半两,猪苓(去黑皮)半两,藁本(净)半两,柴胡(去芦头)半两,菖蒲半两,干葛半两,甘草半两,桑白皮半两。功能主治:四时伤寒,不问两感,头疼,发热憎寒,咳嗽。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盏半,生姜3片,同煎8分,去滓温服,滓再煎,如要出汗者,加连须葱白1根,同煎。
-
点眼玉屑散
处方:好净朴消2斗。功能主治:去冷泪,截赤定痛,截恶眼。主用法用量:上用河水2桶,用萝卜2个切作如指厚大片,同下釜内,滚7分,取出萝卜不用,将消脚盆内盛顿,冷定,将清水澄去,次日消定,另纸袋用针遍刺窍,装消在内,悬于通风处,至3月后化开,若白雪,细绢罗过点之。摘录:《医方类聚》卷七十引《经验秘方》
-
荆蓬煎丸
处方:荆三棱60克(锉,酒浸,冬三日,夏一日)蓬莪术60克(锉,醋浸,冬三日,夏一日,二味用去皮巴豆20片,同于银石器内上文武火炒令干黄色为度,拣去巴豆不用)木香枳壳(麸炒,去甑)青皮(汤浸,去白)川茴香(微炒)槟榔(锉)各30克制法:上药七味修制毕,捣罗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豌豆大。
-
双丸子
主治:小儿瘫痪,一切风痰伤寒,小儿惊风等。用法用量:每服2丸,大人白豆大,小儿绿豆大,薄荷汤送下,卒患并3服;妇人血风,并产前产后中风,手足弯曲,当归、红花酒送下;《普济方》卷三九二:组成:甘遂(炒)2分,牛黄2分,真珠1分,杏仁(汤浸,去皮尖)4分,芍药4分。用法用量:1岁儿服2丸,米饮送下。
-
月华丹
《准绳 类方》卷七:组成:炉甘石1两,朱砂2钱,硼砂2钱,白丁香2分,珍珠2分,珊瑚2分,琥珀2分,水晶2分,玛瑙2分,石蟹2分,贝齿2分,硇砂2分,乳香1分,没药1分,轻粉1分,青盐1分,玄明粉1分,胆矾1分,海螵蛸1分,蚺蛇胆1分,黄丹1分,山猪胆1分,白矾(生)1分,雄黄1分,熊胆1分,牛黄1分,麝香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