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祛厥汤
《辨证录》卷一:方名:祛厥汤组成:人参5钱,白术1两,甘草2钱,当归5钱,柴胡1钱,附子1分。主治:冬月伤寒,发热而厥,厥后复热,厥多热少,寒多热少,正不胜邪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人参、归、术以助其正气,非助其邪热也,正旺则敢与邪战而作热,一战而胜,故寒与厥尽除也。
-
回生至神汤
处方:人参3两,肉桂3钱,白术2两,生姜汁1合,葱10条(捣汁)。功能主治:冬月伤寒,身热11日,而热反更盛,发厥不宁,1日而3-4见,是邪不能传肝,此厥乃似热而非热,内寒之甚,逼阳外见而发厥。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一
-
泾溲
泾溲指小便。《素问·厥论》:“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泾溲不利。”《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素问·调经论》王冰注:“泾,大便。《素问·调经论》林亿等注:“按杨上善云,痉,有本作经,妇人月经也。”
-
逐血丹
《辨证录》卷五:方名:逐血丹组成:当归尾1两,大黄3钱,红花3钱,桃仁20粒,天花粉3钱,枳壳5分,厚朴2钱,丹皮3钱,水蛭(火煅烧黑)1钱。主治:太阳膀胱之经有瘀血结住而不散,一过午时,吐酸水1-2碗,至未时心前作痛,至申痛甚厥去,不省人事,至戌始苏,日日如是。用法用量:水煎服。
-
否格
否格病名。阴阳之气阻滞不通所致的疾患。《中藏经·阴阳否格论》:“否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阳奔于上则燔,脾肺生其疸也,其色黄赤,皆起于阳极也;阴走于下则冰,肾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发于阴极也。疸为黄疸也,厥为寒厥也,由阴阳否格不通而生焉。”参见黄疸、厥逆、痞等条。
-
消厥散
《辨证录》卷一:方名:消厥散组成:白芍5钱,当归5钱,丹皮3钱,生地2钱,甘草1钱,人参1钱,炒黑荆芥3钱,炒栀子1钱,天花粉2钱。功效:补肝凉血。主治:冬月伤寒,身热12日,病已入肝,热邪极深,元气不足,欲厥而不能发厥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阴阳胜复
阴阳胜复是指阴阳双方予盾斗争中,一方亢盛,导致另一方的报复,出现阴胜阳复或阳胜阴复的情况,从而影响事物变化过程的转归。2.病理方面:邪正相争的过程亦可出现胜复的现象。《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成无己注:“阴气胜,则厥逆而利;
-
旋转阴阳汤
《辨证录》卷五:方名:旋转阴阳汤组成:人参1钱,白术3钱,白茯神3钱,白芍5钱,当归3钱,生地5钱,麦冬3钱,附子1分,炒栀子2钱,天花粉3钱,柴胡1钱。功效:阴阳两补,痰火两泻,补泻兼施。日间发厥,夜间又厥,身热如火,痰涎作声。用法用量:水煎服。
-
郁厥
《中医药学名词》(2004):郁厥为郁病昏厥。《中医药学名词》(2010):郁厥是指郁病所致的厥证。郁厥的病因:因热升风动所致郁冒而厥之证。郁厥的症状及治疗:《类证治裁·厥症》:“郁厥亦血厥症。平居无疾,忽默默无知,目闭口噤,恶闻人声,移时方寤,由热升风动,郁冒而厥,妇人多有之。羚羊角散。”
-
回阳救逆
回阳救逆为治法之一。又称回阳。救治阳气将脱的方法。指用大剂药性温热,具有大补阳气作用的方药,以恢复阳气,抢救亡阳所致厥逆证的治法。症见汗出不止,吐利,四肢厥逆,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为寒盛阳衰,阳气将亡之候。急用四逆汤或参附汤挽回阳气而救厥逆。
-
加味人地汤
处方:熟地2两,人参1两,白术1两,附子1钱。功能主治:冬月伤寒,身热11日,而热反更甚,发厥不宁,1日而3-4见,此邪在少阴,未入厥阴,厥似热而非热也。乃内寒之甚,逼阳外见而发厥。用法用量:水煎,入生姜汁1合调服。摘录:《辨证录》卷一
-
远
《素问·疟论》:“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素问·厥论》:“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灵枢·师传》:“远乎哉问也。”《素问·移精变气论》:“所以远死而近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见“远近”。
-
动
概述:动:1.病证名;振掉动摇之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伤寒论·辨脉法》:“阴阳相搏名曰动。”动脉为脉象之一。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搏动部位较局限,节律不匀。见于惊恐及痛证。《脉经》:“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
手足寒
手足寒为症状名。指手足有寒冷感觉。出《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多因脾胃虚寒所致。《伤寒论大全·厥分寒热辨》:“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凡脾胃有热,手足必热,脾胃有寒,手足必冷,理之常也。”本症可见于伤寒、厥逆等疾患。
-
运
运①运动,行动。《素问·厥论》:“少阳之厥…(骨行)不可以运。”②指气运。《素问·六节脏象论》:“天地之动,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灵枢·脾胃》:“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④晕,眩晕。
-
状
状①形状。《素问·平人气象论》:“目裹微肿如卧蚕之状。”②情形。《灵枢·百病始生》:“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③症状。《素问·厥论》:“原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
冷气心痛
出《外台秘要》卷七。因风邪宿冷伤及心之络脉所致的心痛。《圣济总录》卷五十六:“冷气心痛,…若阳气偏虚,宿挟冷滞,又因饮食伤动,而致心痛,则其病喜温而恶寒,其气惨而不舒,甚者四肢厥冷,气攻心而发痛也。”治宜散寒止痛,用高良姜汤等方。参见心痛、冷心痛、寒厥心痛条。
-
厥阴厥
厥阴厥证名。六阴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泾溲不利,胻热,阴缩,名厥阴逆。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宜于厥阴病手足逆冷治法基础上,加入温通二便之品,当归四逆汤加肉桂、茯苓、枳实等药。参见厥证、六经厥条。
-
眴仆
眴(xuàn,音眩)仆病状名。指视物昏花,旋转难以站立,甚或跌仆。《素问·厥论》:“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
茴香四逆汤
处方:小茴香2钱,附子3钱,干姜1钱,破故纸2钱,杜仲5钱,茯苓2钱,甘草5分,大枣3个。功能主治:直中少阴,肾气厥逆,腹痛下利,手足厥冷,小便清利。用法用量:水2钟,煎1钟,温服。摘录:《医醇剩义》卷一
-
加味生化理中汤
处方:川芎1钱,当归3钱,干姜5分(炙黑),甘草5分(炙),人参3钱,黄耆1钱。功能主治:产后阴阳两虚,手足冷发厥。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服参、耆而厥回,痛块未除,暂减参、耆,以除痛块;痛块除,仍加参、耆、桃仁15粒;摘录:《宁坤秘籍》卷中
-
尸疝
尸疝为病名。《外台秘要》卷七:“暴心腹厥逆不得气息,痛达背膂名曰尸疝。”即突发性剧烈心腹疼痛,向背部放散,或伴有厥冷气闭的病证。治同热疝。
-
妄言
指语言错妄。又名妄语。病因病机:多由阳热亢盛,心神昏乱所致。症状:可见于外感热病热盛期,亦为癫狂病常见症状之一。《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治疗:治宜清心泻火以安神。
-
增减逍遥散
《辨证录》卷五:方名:增减逍遥散组成:白芍5钱,茯苓3钱,白术3钱,陈皮1钱,柴胡1钱,神曲1钱,白豆蔻1粒。《辨证录》卷一:方名:增减逍遥散组成:白芍3钱,白术3钱,当归2钱,人参2钱,炒黑荆芥2钱,白芥子2钱,柴胡1钱,甘草5分,陈皮3分,神曲3分。身热12日而仍不退,不见发厥,此为伤寒虚极,欲厥而不得。
-
茱萸附桂汤
《医醇剩义》卷一:方名:茱萸附桂汤组成:吴萸7分,附子2钱,肉桂8分,当归3钱,白芍1钱5分,白术1钱,木香6分,乌药1钱,大枣2个,生姜3片。主治:中寒,肝气厥逆,胁下及腹中绞痛,下利,手足厥冷,指爪皆青。
-
妄语
概述:妄语为症名。见《难经·十七难》。指语言错妄。病因病机:多由阳热亢盛,心神昏乱所致。症状:可见于外感热病热盛期,亦为癫狂病常见症状之一。《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
散群汤
《辨证录》卷一:方名:散群汤组成:甘草2钱,黄芩3钱,当归5钱,白芍1两,枳壳1钱。主治:冬月伤寒,发热而厥,厥后热不除,便脓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而无脓血之便者,断无脓血之灾;倘已便脓血者,必然自止。各家论述:妙在用归、芍以活血,加甘草、黄芩以凉血而和血也,所以邪热尽除,非单借枳壳之攻散也。
-
息争汤
《辨证录》卷五:方名:息争汤组成:柴胡2钱,神曲2钱,甘草1钱,炒栀子3钱,天花粉3钱,茯苓5钱,生地1两。主治:阴阳相并之厥,日间发厥,而夜间又厥,夜间既厥,而日间又复再厥,身热如火,痰涎作声。用法用量:水煎服。
-
回阳
回阳为治法。即回阳救逆。回阳救逆为治法之一。救治阳气将脱的方法。症见汗出不止,吐利,四肢厥逆,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为寒盛阳衰,阳气将亡之候。急用四逆汤或参附汤挽回阳气而救厥逆。
-
脑逆头痛
脑逆头痛证名。厥逆头痛的别称。见《世医得效方》卷十,详厥逆头痛条。
-
大黄牵牛散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大黄牵牛散:处方:大黄30克牵牛(头末)15克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主大便秘结。用法用量:每服9克。主治:相火之气,游走脏腑,大便秘结。用法用量:每服3钱,食后服。有厥冷,用酒调下3钱:无厥冷而手足烦热者,蜜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维厥
维厥四肢厥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癫疾。”
-
万氏济世良方
《万氏济世良方》为方书名。又名《万氏家抄方》、《医学入门良方》。明·万表选集。六卷(另有四卷本)。刊于1609年。卷一至五分为中风、厥、脚气…等98类病证(包括临床各科),每类病证均以选录方剂为主,附述简要的病候;卷六为痘疹、麻痞、脉诀及小儿脉诀。
-
万表
万表(16世纪)为明代官吏,字民望,号鹿园,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有不少著述,医学方面,曾选刻有《济世良方》一书。曾官至漕运总兵,并兼通医术。曾著《万氏家钞济世良方》五卷(简称《济世良方》)行世,其中之中风、厥逆、脚气等类证均有效方,兼述证候。
-
向向
向向亦作“响响”,犹言“膨膨”。腹胀貌。《灵枢·杂病》:“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
-
士
士①特为男子能任事之称。《灵枢·禁服》:“士之才力,或有厚薄。”《灵枢·五音五味》:“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灵枢·玉版》:“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④古代统治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千金方·序》:“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
-
肾气实
肾气实①证名。肾经邪气盛实的证候。《灵枢·本神》:“肾气虚则厥,实则胀。”参见肾气盛条。②指肾脏精气充实。《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
气虚厥
气虚厥为病证名。因劳伤气弱,不能运行所致。《赤水玄珠·厥证门》:“厥因气虚而得者,其脉细小,宜四君子汤加黄芪、附子。”其脉细小,宜四君子汤加黄芪、附子,或补中益气汤等。
-
瞑眩
瞑眩指头目昏花,心胸烦闷的症状。《尚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孔颖达疏:“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
-
挛腰痛
挛腰痛病状名。腰曲缩而痛、不能直立。《素问·厥论》:“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
-
漉汗
漉汗即渗汗,汗出不止。《灵枢·五变》:“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
-
酒气
酒气酒的精微之气。《素问·厥论》:“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
-
经来吐蛔虫
经来吐蛔虫病证名。指妇女月经期间吐出蛔虫。见《叶氏女科证治》。王伯龙《养儿宝》:“经来寒热,四肢厥冷,大汗不止,呕吐蛔虫,宜用乌梅丸、当归四逆汤。”
-
缓风
缓风古病名。指脚气病。《济生方》论述脚气时称:“黄帝时名为厥,两汉之间,名曰缓风,宋齐之后,谓之脚气,其名虽不同,其实一也。”参见脚气条。
-
膏粱之疾
膏粱之疾病证名。指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所引起的疾病。《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
苓桂参甘归附汤
处方:人参1钱,炙草1钱,茯苓3钱,桂枝2钱,附子2钱,当归2钱。功能主治:厥逆不止,吐泄。用法用量:流水煎半杯,温服。摘录:《四圣悬枢》卷三
-
演绎
演绎即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推理方法。因而在已知该类事物的共同属性的条件下,可以推知其中的某一个别事物具有这种属性。例如:大前提:凡形寒肢冷、面色苍白都是阳虚表现小前提:某病员踡卧、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喜静结论:该病员是阳虚寒证这种推理有直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和选言三段论三种类型,是一种必然性推理。
-
血脱气脱
血脱气脱为病机。又称气随血脱。是指急性大出血时,气随血液的突然大量流失而脱散的危重病理变化。由于出血过多,气失依附,导致阳气虚脱。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症。相当于出血性休克,治疗应根据血脱先益气的原则,急宜补气以固脱。
-
心阳暴脱证
心阳暴脱证为证候名。指心阳衰败而欲脱,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心悸怔忡,神志模糊、昏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
肢厥
肢厥(coldlimbs)又称厥,是指四肢逆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