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部
《标幽赋》:“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为三部。”《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何谓三部?《难经·十八难》:“三部者,寸关尺也。”
-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九候
九候为脉诊方法之一。即把人体分成头、上肢、下肢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候,因称。中为手少阴动脉(神门穴),以候心脏病变;下肢属“下”:上为足厥阴动脉(足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脏病变;中为足太阴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病变;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
小儿脉法
概述:小儿脉法为诊小儿脉的方法。2.脉象主病。指法:指法:一指三部诊法,用左手握小儿手,对三岁以下的小儿,用右手大拇指按儿高骨脉上,分三部以定息数;对三岁以下的小儿,除脉诊之外,更应注意形色、声音和诊指纹,按胸腹、头额等诊法。数为热,迟为寒,沉滑为痰食,浮滑为风痰,紧主寒,缓主湿,大小不齐为滞。
-
三部九候
下肢属“下”:上为足厥阴动脉(足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脏病变;中为足太阴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病变;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寸口诊脉法术语·三部九侯:三部九候为寸口诊脉法术语,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浮、中、沉三种不同指力的脉诊,合为三部九候。见《难经·二十八难》。
-
一指脉
一指脉为小儿三部五脉法之一。参一指定三关:一指定三关即用一指切诊小儿寸口的寸、关、尺三关脉息的方法。出《医宗金鉴》卷五十。三岁以下小儿,寸口部位甚小,不能以三指切诊,医生左手握住小儿手,用右手拇指按儿掌后桡骨茎突脉上,分寸、关、尺三部以定息数;由于这种切脉法是以一指进行,以定寸口三关脉息,故名。
-
天才
天才即天(浅)部。约占穴位整个深度的上1/3部位。《金针赋》:“初针刺至皮肉,乃日天才。”参见“三部”:三部指穴位自表皮至筋骨分为三个层次,上(浅)层称天部,中层称人部,下(深)层称地部。
-
三才
概述:三才:1.指三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对肾脏的抗利尿作用:将速尿静脉注射于深度麻醉的狗,则引起持续而强的利尿,针刺一侧“涌泉”可引起对侧肾脏速尿利尿作用的深度抑制,而针刺“肾俞”则能对抗针刺“涌泉”穴的这种反应。
-
一指定三关
一指定三关为小儿脉象诊察方法。指用一指切诊小儿寸口的寸、关、尺三关脉息的方法。出《医宗金鉴》卷五十。一般诊三岁以下小儿用指纹法,诊三岁以上用切脉法,但三岁以下小儿,寸口部位甚小,不能以三指切诊,医生左手握住小儿手,用右手拇指按儿掌后桡骨茎突脉上,分寸、关、尺三部以定息数;
-
关脉
关脉为寸口脉三部之一。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
三部五脉
三部五脉为小儿察色辨脉方法。《奇效良方》:“小儿三部,面看其色为一部,虎口脉纹为二部,一指脉为三部。五脉者,上按额前,下按太冲,前三部,共为五部。”
-
尺脉
尺脉为寸口脉三部之一。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
寸脉
寸脉为寸口脉三部之一,即寸关尺三部的脉搏之一。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
四经
概述:四经:1.四时的平脉;为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四条经脉,分别与春、夏、秋、冬四时相对应。即春弦、夏洪、秋浮、冬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四经应四时。”寸关尺三部各主四经脉·四经:四经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主四经脉(如左寸心与小肠,右寸肺与大肠)。《难经·十八难》:“脉有三部,部有四经。”
-
虚脉
2.实热证用刺络法,以泄其热;指寸关尺三部脉象中取均无力,重按有空虚感的脉象。虚脉是无力脉的总称,主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脉经》:“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痛豁豁然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类经》卷二十一:“当视其在下虚陷之经,取而补之。”
-
三部九候论
《三部九候论》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主要讨论三部九候的诊脉法。以人身上中下分为三部,每部又以天地人分作三候,三部综合,共得九候。篇中指出三部九候脉必须相应,否则即属病态,并提示脉症合参的重要性。本文从三部九候的变化,了解病情和决断死生,故名。
-
地部
地部为穴位深浅分部名。亦称“地才”。指深层。参见三部:三部是指穴位自表皮至筋骨分为三个层次,上(浅)层称天部,中层称人部,下(深)层称地部。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六脉垂绝
六脉垂绝指左右寸、关、尺三部,或遍诊法之左右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微欲绝之象,示病情危重。参见微脉、脉厥、七怪脉:微脉为脉象之一。1.指温疫里证,应下失下,六脉如无之重证。治宜承气汤缓下之,其脉自复。2.指战汗后暂见脉停而呼吸尚存之证。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七种。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药典收载功效确切、副作用较小、质量较稳定的常用药物和制剂,并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和检验力法等,作为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和使用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药品生产、医疗和科技水平。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品种共计2271种,其中新增330种、修订1500种;
-
脉象图
概述:脉象图是用模拟中医切脉方法的仪器所描记出的各种脉象信息的图形。测查脉象图的最佳部位为寸口脉。三项中任意二项有严重失常者,为无胃气。寸关尺三部脉于浮中沉位测记脉图均不清晰,或描无脉象图形,或脉波频率大于180次/分,或低于35次/分者为无根基;(2)脉搏频率在60~(7)主波角(P角)在19°~
-
六脉
概述:六脉:1.三阴三阳经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六种脉象·六脉:六脉指六种脉象。《难经·四难》:“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三部脉的合称·六脉:六脉为左右手寸、关、尺三部脉的合称。见《脉经》。
-
有娠
有娠为生理学名词。《脉经》卷九:“三部脉沉浮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妊娠亦名六甲、有子、有身、有妊、有娠、妊娠、双身、妊子、怀子、怀孕、怀身、怀胎、怀娠、怀躯、孕、重身、躯。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指妇女受孕。
-
三部穴
三部穴为穴位分类名。指大包、天枢、地机三穴。《标幽赋》:“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玉龙经》解释:“上中下三部谓之三要,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络,一要也;天枢者夹脐旁二寸,谓之关,二要也;地机者脾舍之郄,在膝下五寸,下部之总,三要也。”
-
寸口脉
寸口脉指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的脉搏。属太阴肺经。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
寸
概述:寸:1.寸口脉的简称;《黄帝内经灵枢·骨度》最早论及这一内容。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出《针灸资生经》。同身寸从广义理解,应包括骨度法和指寸法两种,现习指后者,如中指同身寸等。
-
十二指肠损伤
②十二指肠除第一部外均位于腹膜后,损伤后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有些病人受伤后无特殊不适,数日后发生延迟性破裂,才出现明显症状和体征。中山医院曾收治3例十二指肠损伤在受伤后仅表现右上腹轻度疼痛,仍能继续活动和进食,分别于伤后12小时、29小时和4天后腹痛加剧,出现弥漫性腹膜炎。Ⅱ级:十二指肠破裂,无胰腺损伤;
-
小脑
在系统发生上,齿状核是新的新小脑核(neocerebellarnuc-leus),从这个核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结合臂走向中脑。哺乳类的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延髓和脑桥背面,并被大脑半球遮盖。猫、狗去小脑后也呈伸肌紧张加强,但不久即渐减退而呈肌紧张过低,猿猴则伸肌紧张加强症状更轻。
-
三要
三要即上、中、下三部。《玉龙经》:“上中下三部谓之三要。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络,一要也;天枢者夹脐旁二寸,谓之关,二要也;地机者脾舍之郄,在膝下五寸,下部之总,三要也。”
-
尿道
男性尿道细长,长约18cm,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上于尿道外口,行程中通过前列腺部、膜部和阴茎海绵体部,男性尿道兼有排尿和排精功能。故青春期男生会出现排尿困难甚至尿液无法排出的情况。女性尿道的组织:中部和外部的粘膜上皮是和阴道粘膜相似的方形上皮,上部转变为与膀胱颈部相同的移行上皮。
-
一退三进
一退三进为刺法术语,又称“三进一退”,属补法。针刺时,把预定针刺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将针按天、人、地层次分三步插入,然后一次退至皮下。各部进针或退针时可以根据需要作提插、捻转等补泻手法,并可重复操作。一退三进/三进一退一退三进在烧山火等补法中使用。
-
尺
概述:尺脉:1.脉学名词;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
-
部
部①指脉诊的部位。《素问·三部九候论》:“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②指色部。脏腑之气呈现于面的区域分部。如左颊属肝,颏属心,鼻属脾,右颊属肺,颐属肾等。《素问·举痛论》:“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
输尿管
盆段沿骨盆侧壁弯曲向前,在膀胱底外上角处斜穿膀胱壁进入膀胱。输尿管左右各一条中端起于肾盂,在腰大肌表面下降,跨越髂总动脉和静脉,进入盆腔,沿盆腔壁下降,跨越骶髂关节前上方,在坐骨棘转折向内,斜行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全长20-30厘米。第二狭窄在跨越髂动脉入小骨盆处;②跨越小骨盆入口处;
-
针灸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荆芥豆淋酒
处方:荆芥穗4两,大豆半斤(炒令烟出,好酒1升沃之,去豆不用)。功能主治:风痉。其人本虚,风邪客于足太阳之经,忽尔摇头口噤,背强直如发痫之状,脉缓散而迟者;或蕴热搏于诸阳之经,则脉三部俱洪数。用法用量:上用水3升,并酒同煮至一半,去滓温服。摘录:《普济方》卷 一六
-
莲花饮
《幼幼集成》卷三:莲花饮:处方:白莲须粉干葛白云苓大生地各3克正雅连天花粉人参北五味净知母炙甘草淡竹叶各1.5克灯心10茎功能主治:泻火生津。用法用量:水煎,热服。摘录:《痧痘集解》卷六《幼科发挥》卷四:方名:莲花饮组成:甘草、知母、莲花须、川莲仁、瓜蒌根、五味、人参、干葛、白茯苓、生地竹叶。
-
祛湿化痰汤
《证治宝鉴》卷十二:方名:祛湿化痰汤组成:茯苓、陈皮、防己、薄荷、南星、白术、苍术、威灵仙、香附、甘草、当归、猪苓、半夏。功效:祛湿化痰。主治:上中下三部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服。
-
心理结构
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这些冲动和欲望因受到风俗习惯、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而被压抑或排挤在意识阈限之下。他认为,尽管潜意识中的种种本能欲望、情感和思想被压抑和排挤,但它们并不泯灭,且会不由自主地积极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行为。
-
赫捷
赫捷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肺癌中心主任、胸外科实验室主任、肿瘤遗传资源组织库副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胸外科委员会常委、食管疾病学组组长;
-
高尔基体
它是由数层重叠的扁平囊泡、若干小泡及大泡三部份组成的膜性结构。高尔基体的功能是:在植物细胞中能合成和分泌纤维素,将纤维素分泌到原生质体外形成细胞壁,所以在高中生物教材上讲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电镜、细胞化学和放射自显影等技术的应用,发现高尔基体实质上是细胞各膜性结构间物质转运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
黄帝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黄帝三部针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寸关尺
寸关尺是寸口脉诊法中三个诊脉部位:桡骨茎突内侧处为关;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总的来说,两寸部诊察人体上部,两关部诊察人体中部,两尺部诊察人体的下部。《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
咽壁肌
概述:咽壁由粘膜、粘膜下膜、肌膜(图2-19)和外膜组成。咽缩肌:咽缩肌包括上、中、下三部,呈叠瓦状排列,即咽下缩肌覆盖于咽中缩肌下部,咽中缩肌覆盖于咽上缩肌下部。咽提肌:咽提肌位于咽缩肌深部,肌纤维纵行,起自茎突(茎突咽肌)、咽鼓管软骨(咽鼓管咽肌)及腭骨(腭咽肌),止于咽壁及甲状软骨上缘。
-
咽缩肌
咽缩肌的位置:咽壁肌为骨骼肌,包括咽缩肌和咽提肌。咽缩肌包括上、中、下三部,呈叠瓦状排列,即咽下缩肌覆盖于咽中缩肌下部,咽中缩肌覆盖于咽上缩肌下部。咽缩肌的作用:当吞咽时,各咽缩肌自上而下依次收缩,即将食团推向食管。
-
王叔和
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王叔和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
-
外腑
外腑为人体器官名。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分上焦、中焦、下焦三部。《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三焦手少阳经脉,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
-
下针
下针即进针,又称内针。指将针刺入穴位,或针刺入穴位后继续向下插进。出《难经·七十难》。《难经·七十难》:“初下针沉之,至肝肾三部,得气引持之。”
-
游部
游部部位游动不定,散在于身体上、中、下三部。《素问·阴阳类论》:“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
-
阴茎
小梁交织成网,内有平滑肌纤维束、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等,并有血管穿行。阴茎深动脉穿行于海绵体并向小梁内分出呈螺旋形弯曲的螺旋动脉,与静脉腔隙相连,螺旋动脉内有纵行平滑肌束,当阴茎勃起时,螺旋动脉及小梁内平滑肌束松弛,螺旋动脉开放,大量血液由阴茎深动脉经螺旋动脉直接注入静脉腔隙,阴茎海绵体充血而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