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囟
概述:颅囟为经穴别名,即颅息。布有耳大神经和耳小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耳后动、静脉通过。颅囟穴主治病证:颅息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痛,耳鸣,耳聋,耳痛,耳肿流脓,中耳炎,目视不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小儿惊痫,小儿惊风,惊厥,瘈疭,呕吐涎沫,喘息,哮喘,胁肋痛不得转侧,抽搐,身热等。
-
颅顖
别名颅囟。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布有耳大神经和耳小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耳后动、静脉通过。颅顖穴主治病证:颅息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痛,耳鸣,耳聋,耳痛,耳肿流脓,中耳炎,目视不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小儿惊痫,小儿惊风,惊厥,瘈疭,呕吐涎沫,喘息,哮喘,胁肋痛不得转侧,抽搐,身热等。
-
颅息
颅息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痛,耳鸣,耳聋,耳痛,耳肿流脓,中耳炎,目视不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小儿惊痫,小儿惊风,惊厥,瘈疭,呕吐涎沫,喘息,哮喘,胁肋痛不得转侧,抽搐,身热等。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布有耳大神经和耳小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耳后动、静脉通过。颅息配内关、神门,治瘛疭。
-
颅狭症
疾病别名颅缝骨化症,颅骨闭锁症,颅缝早闭,颅骨狭窄症,颅骨愈合症,狭颅症,颅狭小,颅狭窄畸形疾病分类神经外科疾病概述狭颅症,又称颅缝早期融合症或颅狭窄畸形。一般于生后6个月至1岁时手术。躁动不安和呕吐,智力、眼球突出(金鱼眼)和眼球活动受限,伴发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并指、并趾、唇裂、腭裂和先天性心脏病等。
-
颅囟经
概述:《颅囟经》为儿科著作。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又名《师巫颅囟经》。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作东汉·卫汛撰)。主要内容:内容首论脉法,次论病源、病证,再次为惊痫癫证治、疳痢证治及火丹证治。现有《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
-
疳痢
疳痢病证名。出《颅囟方》。症见疳疾,并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多因饮食不洁,寒温失调所致。治宜理气和血,消疳止痢,用香连丸或地榆煮浓汁煎服;久不止者,用木香丸。并参照小儿痢疾治法,根据患儿身体的强弱,病情的轻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因人制宜,分别施治。
-
解颅
又名囟开不合、囟解。解颅·肾虚肝旺证:解颅·肾虚肝旺证(metopismwithsyndromeofspleendeficiencyandliverhyperactivity)是指肾精亏虚,阴虚内热,肝经火旺,以颅缝裂开,前囟宽大,头额青筋暴露,眼珠下垂,目无神采,神烦不安,手足心热,筋惕肉瞤,时或瘛疭,口干,舌红,苔薄白或腻为常见症的解颅证候。
-
人参地黄丸
《圣济总录》卷一八六:组成:人参1两,巴戟天(去心)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切,焙)1两,白术1两,甘菊花1两,菟丝子(酒浸1宿,焙干,捣末)1两,五加皮(锉)1两,石斛(去根)1两,柏子仁(别研)1两,熟干地黄(焙)1两。主治:婴孩、小儿颅囟开解,头缝不合。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炼白蜜为丸,如芡实大。
-
卫沉
卫沉即卫汛。卫汛为后汉时医家,一作卫沉或卫沈,河东(今山西境内)人。张仲景弟子,曾著《小儿颅囟方》、《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等书,均佚。
-
卫沈
卫沈即卫汛。卫汛为后汉时医家,一作卫沉或卫沈,河东(今山西境内)人。张仲景弟子,曾著《小儿颅囟方》、《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等书,均佚。
-
调元散
《活幼心书》卷下:调元散:处方:干山药(去黑皮)15克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茯神(去皮、木、根)白术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洗)当归(酒洗)黄耆(蜜水涂炙)各7.5克川芎甘草(炙)各9克石菖蒲6克制法:上药哎咀。主小儿禀受元气不足,颅囟伺解,肌肉消瘦,腹大如肿,语迟、行迟、齿迟,手足如痫,神色昏慢。
-
师巫颅囟经
《师巫颅囟经》为书名。即《颅囟经》。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作东汉·卫汛撰)。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存本为《四库全书》本(系自《永乐大典》中辑佚者),已非全帙。内容首论脉法,次论病源、病证,再次为惊痫癫证治、疳痢证治及火丹证治。现有《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
-
卫汛
卫汛为后汉时医家,一作卫沉或卫沈,河东(今山西境内)人。张仲景弟子,曾著《小儿颅囟方》、《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等书,均佚。其《小儿颅囟方》尚存有若干条文于《永乐大典》,已有人辑出并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