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剂配伍
概述:方剂配伍为方剂学术语。而配伍的宜忌,则有相须、相使、相反、相畏四种情况。《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臣药:臣药为方剂配偶中协助君药(主药)或加强君药功效的药物。使药:使药为方剂中具有调和诸药作用,或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的统称。分调和药、引经药等。如乌头反半夏。
-
方剂学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方剂分类,各类方剂的代表方及其组成原则、配伍法度、药物组成和剂量、主治功效、使用方法和禁忌等。是架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桥梁。方剂学既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发展的结晶,又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与中医学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
味
概述:味:1.味觉能感受药物的真实味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食味”,“味伤形。”气味·味:“味”意指气味。单方独味。方剂配伍中,药物一种称一味,二种称二味…《本草纲目》:“治肺热似火燎,…宜一味黄芩汤。”《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的概念:君臣佐使为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使药,是引经药和调和药。以治疗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
辨证录
《辨证录》综合性医书。清·陈士铎述(托名岐伯、张仲景所传)。成书约为1687年。分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700余证,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及方剂配伍,说理明白易晓,析证简要中肯,每于循乎常理之间突发反问,然后层层剖析、丝丝入扣,排除疑似、辨定本原。但其辨证着重于症状的鉴别分析,而忽于舌脉的诊察。
-
元机启微
《元机启微》为眼科著作。又名《原机启微》。明初·倪维德撰,明·薛己校注。初刊于1370年。卷上论眼病病因及治则共九论;卷下论方剂配伍附40余方及方义的说明。薛己将此书收入《薛氏医案》时,将其本人之见闻和经验,另撰附录1卷,包括11论及70余附方。建国后有排印本。
-
倪维德
简介:倪维德(1303~1377年),为元代医学家。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迁徙吴县(今属江苏)。主张医者当通习伤寒、内伤、妇女、小儿治法,应于各科兼精。因惟叹独缺治眼一书,遂编《原机启微》两卷(1370年)为今存较早之眼科专著。书中述及眼病机理及治则共九论,又论方剂配伍(附方四十余首)及药物炮炙。
-
侣山堂类辨
《侣山堂类辨》医论著作。清·张志聪撰于1663年。上卷大多采用问答的形式杂论医理,对脏腑功能、病原、病症、病种、证治、方剂等内容分题予以辨析,说理简明扼要。书中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对古医书和医家谬误之说颇多纠正,对六经和脏腑的功能有所发挥。下卷主要阐述药性和方剂配伍。本书又收入《医林指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