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痹
胸痹的病因病机: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阳气虚衰:阳气虚衰型胸痹的症状: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痠,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
-
桂姜丸
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桂姜丸:处方:桂1分,乌喙1分,干姜1分,人参2分,细辛2分,茱萸2分,贝母2分。功能主治:卒患胸痹痛,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胸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或彻引背膂。注意:忌生葱、生菜、猪肉、冷水。
-
胃痹
胃痹病名。即胸痹。见《症因脉治》卷三。详胸痹条。
-
小理中汤
处方:苍术(米泔浸.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饮酒过度,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胀,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去湿。又治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霍乱吐利,手足厥泠,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霍乱吐利,手足厥冷;
-
热膈
热膈病名。五膈之一。《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热鬲之为病,藏有热气,五心中热,口中烂生疮,骨烦四支重,唇口干燥,身体头面手足或热,腰背皆疼痛,胸痹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羸瘦少气及癖也。”
-
小草丸
《外台》卷十二引《范汪方》:方名:小草丸组成:小草3分,桂心3分,蜀椒3分(汗),干姜2分,细辛3分,附子2分(炮)。主治: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不下。用法用量:每服3丸,食前米汁送下,1日3次。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药禁忌:忌猪肉、冷水、生葱、生菜。
-
熨背散
《千金》卷十三:方名:熨背散组成:乌头5两,细辛5两,附子5两,羌活5两,蜀椒5两,桂心5两,芎1两6铢。主治:胸痹,胸背疼痛而闷。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背者,胸之腑,乌、附、蜀椒内服则温经络,外熨则通腠理,佐以辛、桂、芎开导血气;羌活专行脊脉以予邪之出路,变乌头丸为熨法也。
-
双丹胶囊
双丹胶囊说明书:药品名称:双丹胶囊药品汉语拼音:shuangdanjiaonang剂型:每粒0.5g。双丹胶囊的主要成份:丹参、牡丹皮等。双丹胶囊的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心血瘀阻所致胸痹心痛。注意事项:偶见上腹部轻度不适,不影响继续治疗。双丹胶囊的用法用量:一次4粒,一天2次。
-
通阳
通阳是指治疗寒湿阻遏、痰凝瘀阻等引致阳气不通的方法。如胸阳为痰浊阻闭的胸痹证,针灸临床常选用心俞、巨阙、厥阴俞、膻中、内关、通里、丰隆、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诊断要点寒凝瘀阻血脉引致四肢厥冷,针灸临床常选用局部阿是穴及三阴交、关元(或气海)等穴。
-
贡一帆
贡一帆清代医家。江阴(今属江苏)人。为乡邑名医,尝以“栝楼薤白半夏汤”治愈一患者胸痹症。著《方案》,全名《贡一帆先生方案》,姜成之所辑《龙砂八家医案》予以收藏。
-
短气不足以息
指呼吸短促、上气微喘。《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盖短气有从素虚宿痰而来者,有从新邪暴遏而得者,二端并否,其为里实无疑。”临床上此证之虚实,当结合病史、体质、兼证等不同情况予以判定。参见短气、喘证等条。
-
半夏汤散
《普济方》卷一八七处方半夏(汤浸7次去滑)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瓤)1两,木通1两,桂心1两,吴茱萸1分(汤浸7次,焙,炒)。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胸痹,气噎塞痛闷。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
大管
拼音名:D Guǎn别名:野黄皮、白骨走马、鸡卵黄、山黄皮来源:芸香科大管Micromelumfalcatum(Lour.)Tanaka,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散瘀行气,止痛,活血。主治毒蛇咬伤,胸痹,跌打扭伤。4钱,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枳橘汤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枳橘汤别名:橘枳汤组成:橘皮8钱,枳亮1钱半,生姜4钱。主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用法用量:水煎,食远温服。须审气滞何部,以引经药导之。加减:郁甚,加姜黄少许。
-
大洛络丸
大洛络丸说明书:药品名称:大洛络丸剂型:3.5g。大洛络丸的主要成份:红参、何首乌、蕲蛇、麝香、制草乌、两头尖、天麻、防风、全蝎、乳香(制)、僵蚕(炒)等48味。大洛络丸的功能主治:祛风止痛,除湿豁痰,舒筋活络。用于卒中痰厥引起的瘫痪,筋脉拘急,腰腿疼痛及跌打损伤,行走不便,胸痹等症。
-
脉平片
脉平片的主要成份:银杏叶提取物、维生素C、芦丁、首乌、当归。脉平片的适应证: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闭阻的胸痹、心痛病,症见胸闷、胸痛、心悸、舌暗或有瘀斑等,以及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见上述症状者。注意事项:1.偶见食欲减退、便稀、腹胀等。
-
苦碟子注射液
苦碟子注射液说明书:药品名称:苦碟子注射液药品汉语拼音:kudiezizhusheye剂型:每支10ml。苦碟子注射液的主要成份:抱茎苦荚菜(主要为腺苷和黄酮类物质)。用于瘀血闭阻的胸痹,症见胸闷、心痛、口苦、舌暗红或有瘀斑等。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病情。40ml,1次/d,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50~
-
阳虚血瘀
概述:阳虚血瘀为病证名。血瘀病证之一。病因病机:因阳气虚弱,经脉和血液失于温煦,运行无力而致血液瘀阻。也可由阳虚而阴寒内生,血脉挛缩,血液凝滞而形成。症状:症见唇绀、心胸痹痛或四肢痹痛,肢端青紫等。
-
血虚寒凝
血虚寒凝指血虚与寒邪相互作用的病机。血得温热则行,遇寒则凝泣。《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体。血虚寒凝既可见肢体关节拘急疼痛,甚或四肢末端指掌青紫疼痛,也可引致胸腹部急结疼痛不舒,特别是少腹部疝痛和胸痹心痛,在妇女还可引致月经衍期和痛经。
-
宣痹通阳
宣痹通阳是一种宣散痹阻、温通阳气的方法。针灸临床常选用心俞、厥阴俞、神门、内关、关元、气海等穴。针用补法;宣痹通阳系一种通阳法。如胸痹证,症见心胸闷痛,甚则痛引彻背,喘息,不得卧等;因胸阳失宣,浊阴上逆,痹阻气机所致,治宜栝楼薤白白酒汤。
-
喜膈
喜膈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四肢倦重,身常发热,胸痹引背,不能多食,名曰喜膈。”参五膈条。
-
积冷胃脘痛
积冷胃脘痛病证名。冷饮内伤,阴寒凝积所致的胃脘痛。《症因脉治》卷一:“二便清利,手足逆冷,口吐涎沫,得寒饮则甚,此积冷症也。”治用豆蔻丸。《类证治裁·胃脘痛》治以辛热通阳,用术附汤加厚朴、草蔻。《医学三字经·心腹痛胸痹第七》以理中汤加附子、肉桂主之。兼呕者,以吴茱萸汤主之。
-
双丹膏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uangdanGao标准编号:WS3-B-2669-97处方:丹参300g牡丹皮150g制法:以上二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其他应符合煎膏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F)。用于血瘀胸痹,冠心病,高血压见以上证候者。山东省药品检验所起草
-
川连枳桔汤
处方:枳桔汤加川连、橘皮。功能主治:热积胸痹。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症因脉治》卷三
-
茯苓杏仁甘草汤
别名:茯苓汤、茯苓杏仁汤处方:茯苓3两,杏仁50,甘草1两。功能主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湿温,两胫逆冷,胸满头眩重疼,妄言多汗,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各家论述:《沈注金匮要略》:此痹胸中之气也,邪气阻塞胸膈,肺气不得往来流利,则胸中气塞短气。
-
桔梗黄耆汤
处方:桔梗(炒)2两,黄耆(细挫)1两,沉香(锉)1两,当归(切,焙)1两,芎藭半两,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紫苏叶半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胸膺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
四温散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别名:四温汤组成: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蓬莪术(煨,锉)1两,胡椒半两,枳实(麸炒)半两。主治:胸痹。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热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散。附注:四温汤(《普济方》卷一八七)。
-
枳实桔梗汤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名:枳实桔梗汤组成:枳实(麸炒)7个,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桔梗(炒)半两,甘草(炙)1分。主治:胸痹。心下气坚,(疒丂)刺不可俯仰,气促,咳唾引痛,不能食。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枣大(拍破),薤白5寸(切),煎至8分,去滓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丹参合剂
丹参合剂说明书:药品名称:丹参合剂药品汉语拼音:danshenheji剂型:每瓶10ml,100ml。丹参合剂的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养心通脉。用于胸痹引起的心痛、心悸、胸闷,乏力以及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闷心绞痛等。注意事项:不宜与藜芦同用。丹参合剂的用法用量:一次10ml,一天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