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病
府病病证名。即腑病。六腑病证。《灵枢·刺节真邪》:“刺府俞,去府病也。”
-
三阳病
概述:三阳病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总称。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辨证有经证、府证之分。《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
阳明腑病
《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关于阳明病:阳明病为病名。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
-
阳明病
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辨证论治: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
-
阳明经证
如身热,烦渴欲饮水,汗出恶热者,此阳明经本病也,当清解邪热。”《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上》:“阳明则府病多于经病。《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
-
少阳病
《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参见太阳病、阳明病、寒热往来:太阳病为病名,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
-
阳明病辨证
关于阳明病:阳明病为病名。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
-
太阳阳明合病
《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阳阳明合病者,谓太阳阳明两经皆有见证也,以两经见证之中,有喘而胸满之证,是太阳之表邪偏重于阳明也。”关于太阳病、阳明病、合病:太阳病: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
-
下工
下工指古代对医疗技术较低医生的称谓。《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下工十全六。”意思是说,下工在治疗疾病上治愈率只有60%。《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
-
瘈疭
瘈疭即瘛疭,证名。出《灵枢·邪气脏府病形》。《伤寒明理论》卷三:“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多由热盛伤阴、风火相煽、痰火壅滞,或因风痰、痰热所致。治宜平肝息风,清心泻火,祛风涤痰等法。有脾胃虚弱者,呕吐泄泻,时作瘛疭,宜补中益气汤加桂、附。有肝脏虚寒者,胁痛,眼目昏花,时时瘛疭,宜续断丸。
-
搏
《灵枢·营卫生会》:“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张介宾注:“搏者,交结也。”《素问·玉机真脏论》:“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灵枢·玉版》:“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灵枢·刺节真邪》:“内搏于骨,则为骨痹。”
-
洞
洞证名。即呕吐。《灵枢·邪气脏府病形》:“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类经·脉色类》:“肾亏则命门气衰,下焦不化,下不化则复而上出,故病为洞而食入还出也。”详呕吐条。
-
胆病
据《脉经》卷二,“胆实者证见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痛、洒洒恶寒、胁痛。《太平圣惠方》卷三:“若虚则生寒,寒则恐畏,不能独卧,其气上溢,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咽中介介,数数好唾,是为胆虚冷之候也。”胆病有调肝利胆、清化湿热、和解少阳、温胆安神等治法。
-
痿厥
痿病兼见气血厥逆,以足痿弱不收为主证。《灵枢·邪气脏府病形》:“脾脉…经云:恐惧不解则伤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肾伤精脱也,都气丸;审系阳虚,用八味丸。经云:凡治痿厥发逆,肥贵人膏粱之疾也,肾着汤加萆薢。属于膏粱厚味,火郁于内,阳盛拒阴者,用滋肾丸。属于湿热者,用潜行散、二妙散。
-
发蒙
五节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发蒙者,刺府输,去府病也。”是指六腑疾患取用六阳经的穴位予以治疗。亦有指取用三阳经的五俞穴者。该篇还指出,耳无所闻,目无所见者,取用听宫穴,即属本法。所谓开蒙发聩,当即指此。
-
折脊
折脊证名。腰脊疼痛似折之证。出《灵枢·邪气脏府病形》。督脉属肾贯脊,肾虚则督脉懈弛,腰脊疼痛如折。治宜温补肾督,理气活血等法。参见脊痛条。
-
六变
概述:六变:1.脉学名词;指从脉象的急、缓、大、小、滑、涩所反映五脏的六种病理变化。见《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府病形》。寒、热、虚、实、表、里·六变:六变指八纲中的寒、热、虚、实、表、里。
-
口苦
口苦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杂病亦多见此症。《景岳全书·口舌》:“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宜分实热虚热论治。
-
发矇
五节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发矇者…刺府输去府病。”是指六腑疾患取用六阳经的腧穴予以治疗,亦有指取三阳经五输穴者。书中列举对耳无所闻,目无所见症,取用听宫,说其效验有如去除蒙蔽,故名。
-
胃病
由客寒积热、饮食不节或胃气虚弱所致。主证呕逆飧泄,痞满疼痛,(月真)胀嘈杂。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根据辨证,分别采取温胃散寒、清胃泻火、益气建中、消导化滞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