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腑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又称“水谷之海”(《黄帝内经灵枢·玉版》)和“五藏六腑之海”(《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其背俞为胃俞,募穴为中脘,合穴为足三里。其背俞为大肠俞,募穴为天枢,下合穴为上巨虚。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等。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
合治内府
“合治内府”为《内经》选穴原则之一。指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主治六腑病症。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参见下合穴: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的简称。六腑下合穴为经穴分类名,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穴位。即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
-
府输
概述:府输:1.六腑诸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各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府输七十二穴。”六腑的下合穴·府输:府输指六腑的下合穴。《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
-
六腑咳
概述:六腑咳(sixfu-visceracough)为病证名。病因病机:五脏咳证日久,累及其相应之六腑气机失司而发生的综合病证。《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六腑之咳奈何?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关于五脏咳:五脏咳(fivezang-visceracough)是指除肺脏以外,其他脏病变在一定条件下累及于肺系,使肺气上逆而发生的内伤咳嗽。
-
二十五变
五脏六腑之二十五变:五脏的大小、高低、坚脆、端正、偏斜和六腑的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等各为二十五变。《黄帝内经灵枢·本脏》:“五脏者固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人的二十五种类型:按五行和五音,因人的禀赋不同,分二十五种类型。
-
远道刺
为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从广义来看,凡头面、躯干、脏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称远道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阳经穴位或六腑下合穴者。近代所称“远道取穴法”盖源于此。
-
脏腑
脏腑为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包括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黄帝内经灵枢·禁服》:“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其作用主贮藏一身之精华,联系有关精神意识等活动。奇恒,指异乎平常。这六个器官组织,虽名为腑,但皆有贮藏阴精的作用。功能有异于通常的六腑,因称。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
-
府俞
府俞即府输。俞,通输。参见府输:1.府输指六腑诸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各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府输七十二穴。”2.府输指六腑的下合穴。《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
-
治腑者治其合
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六腑病症,宜取该腑的下合穴。治腑者治其合指治疗六腑病要取位在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邪在府,取之合。”《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合治内府。”
-
甘蓝
《*辞典》:甘蓝: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GānL n别名:蓝菜(《千金 食治》),西土蓝(《本草拾遗》),包心菜、洋白菜(《中国蔬菜栽培学》),卷心菜、莲花白、葵花白菜(《中国药植图鉴》)。种子含脂肪油35%,异硫氰酸烯丙酮和异硫氰酸3-丁烯酯125毫克%,以及抗甲状腺物质-5-乙烯基-2-硫代恶唑烷酮。
-
腑俞七十二穴
腑俞七十二穴指六腑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穴,每腑各6穴,六腑共36穴,左右合计为72穴。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
腑输精于脏
腑输精于脏为脏腑相合的一种理论。五脏主藏精,六腑主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送。五脏的藏精有赖于六腑的消化、吸收、输送水谷精微,故称腑输精于脏。《黄帝内经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
集
组成集的每个事物称为该集的元素。例如,中医脏腑理论中的“脏”,即是一个由“心”、“肝”、“脾”、“肺”、“肾”组合而成的“集”,称为“五脏”;同理,“腑”也是由“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的“集”,称为“六腑”。
-
珠珀益元散
《摄生秘剖》卷二:方名:珠珀益元散组成:白滑石(水飞)6两,甘草(大者,研极细)1两,朱砂(透明者,研,水飞)2钱,琥珀(真正者,研极细)3钱。主治:男、妇、小儿六腑实热,上焦烦渴.心胸闷乱,精神恍惚,口舌干燥,便秘,赤色,及中暑。故用凉水、蜜水、灯心汤,是散易简而敏捷,火证、暑证,用之神良。
-
道刺
道刺即远道刺。出《针灸甲乙经》。为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从广义来看,凡头面、躯干、脏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称远道刺。
-
八廓
八廓为人体部位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古代将外眼划分为八个部位或方位的名称。廓,喻城廓卫御。亦有用其相应脏腑功能而命名的。《银海精微》认为八廓“有位无名”;《医宗金鉴》主张八廓分属于六腑、包络和命门,因脏腑相应,其位又多与五 相重。
-
荥输治外经
指治疗外经病,宜取该经五输穴中的荥穴和输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黄帝内经太素》注:“五藏六府荥输未至于内,故但疗外经之病”;《类经》注:“荥输气脉浮浅,故可治外经之病。”指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主治六腑病症。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
藏象学说
它是以直观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六府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器官的合称·六府: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器官的合称。《黄帝内经灵枢·本藏》:“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①位于前臂屈侧尺侧边,自肘至腕一线(《小儿按摩经》)。
-
奇输
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奇输指热病五十九俞或六腑之别络。见《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又“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杨上善注为:“诸阳奇输,谓五十九刺。”而张志聪注为:“奇输者,六腑之别络也。”奇穴·奇输:奇输指奇穴。《类经图翼》有《奇俞类集》。
-
腑输
腑输①六腑所属诸阳经的俞穴。《灵枢·刺节真邪》:“刺腑输,去腑病,何输使然?”②与脏输对举,指六腑所属诸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诸穴,每经六穴,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素问·气穴论》:“府俞七十二穴。”
-
胃喘
胃喘病名。外感病邪,胃热上壅的气喘。见《证治准绳·喘》。《赤水玄珠·喘门》:“胃喘则身热而烦。经云,胃为气逆。又云,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又云,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治宜清胃热、降肺气,用加减白虎汤等方。
-
痰迷
痰迷病证名。《厘正按摩要术》:“小儿痰壅气塞,呀呷作声;甚至痰漫窍闭,如痴如迷;甚至痰塞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入,在小儿为尤多。”治宜豁痰开窍,用涤痰汤加减。推拿:分阴阳,推三关,退六腑,推肺经、心经等。针刺天突、内关。
-
受盛之腑
受盛之腑人体器官名。指小肠。小肠为六腑之一。主受盛和化物,具有承受胃腐熟的食糜并进一步消化以泌别清浊的功能,故称之。《灵枢·本输》:“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
-
强
强㈠(qiáng)①健壮,有力,与弱相对。《素问·脉要精微论》:“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灵枢·禁服》:“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③强盛,亢盛。《素问·至真要大论》:“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
门户
2.经气出入道路。五脏在面部分属部位·门户:门户为人体部位名,指五脏在面部分属部位。《望诊遵经》:“所谓门户者,阙庭:(印堂)肺门户;《脉经》:“病人首部,耳目口鼻有里气起,入于口者,为入门户。”《黄帝内经灵枢·卫气》:“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
-
经隧
内通脏腑,外联肢节,正常时运行气血,有病时诊断治疗。《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又《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经隧者,五藏六腑之大络也。”
-
高思敬
高思敬清代外科学家。后从疡医高手李遇良学,专攻外科。从医四十余年,所治外科患者有十余万之多。生平著述甚丰,撰有《外科医镜》十二卷,重视辨证,博采中医之法;《外科问答》比较中西医短长;《五藏六腑图说》绘录中西医脏象。另有《运气指掌》(1916年)、《外科三字经》(1906年)、《六气感证》等。
-
府病
府病病证名。即腑病。六腑病证。《灵枢·刺节真邪》:“刺府俞,去府病也。”
-
喘呼
指喘息声较为粗大。《素问·太阴阳明论》:“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素问·水热穴论》:“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参见痰喘、齁喘条。
-
瘳
瘳病愈。《素问·痹论》:“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
白肠
白肠即大肠。上接阑门,与小肠相通,下连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大肠接纳小肠下注的消化物,吸收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传送至肛门排出体外。手阳明大肠经络于肺,与肺互为表里。《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
按弦搓摩
按弦搓摩小儿推拿方法名。②左手拿儿手、掌向上,右手大食二指自阳池穴轻轻按摩,经三关至曲池,再经六腑至阴池穴,属阳证,关轻腑重;属阴证,腑经关重;③用两大指搓儿手与肱之背面各几下,再拿儿手慢慢摇动(见《增图考释推拿法》上卷)。此法能消痰化积,消痞。
-
常山太守马灌酒
处方:天雄2两(生用),蜀椒1两,商陆根1两,乌头1枚(大者),桂心1两,白蔹1两,茵芋1两,干姜1两,附子5枚,踯躅1两。制法:上(口父)咀,以绢袋盛,酒3斗渍,春、夏5日,秋、冬7日,去滓。功能主治:除风气,通血脉,益精华,定六腑,明耳目,悦泽颜色,头白更黑,齿落更生。
-
次声波武器
12Hz)极为相近,产生共振时能强烈刺激人的大脑,使人神经错乱,癫狂不止;(2)“人体内脏器型”次声波武器,其振荡频率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固有振荡频率(4~12Hz)相近,产生共振时,使人的无脏六腑发生强烈共振,破坏人的平衡感和方向感,使入恶心、呕吐、产生强烈不适而失去战斗力。
-
邪气藏府病形
《邪气藏府病形》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文着重邪中脏腑和病形问题的讨论,故名。内容讨论了邪气中人的部位,有中阴、中阳、中脏、中腑的不同区别。并指出进行诊察时,应色、脉、尺肤三者合参,不可偏执。接着叙述了缓、急、大、小、滑、涩六种脉象与五脏病证的关系,和六腑病证及取穴、针刺的大法。
-
阳土
阳土即胃。胃与脾同属五行之土,胃为六腑属阳,故称胃为阳土。《脾胃论·卷下》:“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
-
小横纹
概述:小横纹为小儿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按摩经》:1.小指与手掌交界处的横纹;小指与手掌交界处的横纹·小横纹:小横纹指小指与手掌交界处的横纹,能退热除烦、治口唇破烂,与肾水穴、六腑穴结合使用,治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肚腹膨胀等症。《小儿推拿广意·阳掌十八穴疗病诀》:“小横纹,掐之退热除烦,治口唇破烂。”
-
中精之腑
中精之腑为人体器官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即胆。六腑除胆以外,都是贮藏或转输浊物,只有胆是贮藏精汁,故名。
-
脬
膀胱为人体器官名。六腑之一。与肾相为表里。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等。其功能主要是贮尿和排尿。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足少阴肾经络膀胱。其背俞为膀胱俞,募穴为中极,合穴为委中。
-
结
《灵枢·九针十二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⑤指结脉。《素问·平人气象论》:“结而横,有积矣。”⑦气血郁滞。《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
-
焦
焦㈠(jiāo,音交)①同“膲”。脏器名,六腑之一。见“三焦”。《素问·诊要经终论》:“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见“焦满”。㈡(qiáo,音桥)通“憔”。《素问·上古天真论》》:“五七,阳明脉衰,面始憔,发始堕。”
-
三十六腧
三十六腧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腧,则六六三十六腧也。
-
发蒙
五节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发蒙者,刺府输,去府病也。”是指六腑疾患取用六阳经的穴位予以治疗。亦有指取用三阳经的五俞穴者。该篇还指出,耳无所闻,目无所见者,取用听宫穴,即属本法。所谓开蒙发聩,当即指此。
-
肠绝
肠绝六腑危重证候之一。《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病人肠绝,六日死……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
藏
藏㈠(cáng)①收存,储藏。《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②受盛,容纳。《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㈡(zàng)古“臓(脏)”字。
-
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别行·别:别为别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内次五脏,外别六腑。”《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其支者,别起外辅骨。”
-
安
《素问·至真要大论》:“胸胁胃脘不安。”《素问·疟论》:“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灵枢·根结》:“枢折即骨丝而不安于地。”《素问·脉要精微论》:“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三生益元散
《医方考》卷四:方名:三生益元散组成:生柏叶1杯,生藕节1杯,生车前汁1杯,益元散3钱。主治:血淋。用法用量:调服。析而论之,则柏叶凉心,藕节消血,车前导利。滑石能清六腑之热,而甘草者,和中泻火,能协木石之性者也。
-
奇恒之府
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六个脏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