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宣
《医宗金鉴》卷六十五:“牙宣初起肿牙龈,日渐腐颓久露根,恶热恶凉当细别,胃经客热风寒侵。”辨证论治:常见以下几种类型:1.阳明胃经积热与风寒之邪相搏,致热欲宣而不得,邪欲行而复止,壅滞牙龈,则龈肉日渐腐颓,久则宣露其根。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即是。
-
牙断宣露
牙断宣露为病证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牙宣,谓脾胃中热涌而宣露也。《医宗金鉴》卷六十五:“牙宣初起肿牙龈,日渐腐颓久露根,恶热恶凉当细别,胃经客热风寒侵。”治宜表散寒邪,清胃泻火。可选清胃散、玉女煎等加减化裁。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即是。
-
牙龈萎缩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牙宣,谓脾胃中热涌而宣露也。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即是。牙龈出血在成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年纪越大,比例越高,这是世纪难题,表面上是因为牙龈组织维生素C成分的缺乏,引发了一种厌氧菌的滋生和爆发,结果导致牙龈出血、牙周炎、口腔溃疡的发生。
-
牙龈肿痛
风热与胃火牙龈肿痛均有红肿疼痛及火热熏灼表现,但前者为外感风热,邪毒侵袭牙龈,伴外感风热症状,治宜疏风清热,银翘散加减。后者由胃肠积热,久郁化火,循阳明之经郁于牙龈,伴胃热炽盛症状,治宜清胃泻火,清胃散加减。《医宗金鉴》卷六十五:“牙宣初起肿牙龈,日渐腐颓久露根,恶热恶凉当细别,胃经客热风寒侵。”
-
加减甘露饮
《类证治裁》卷六:加减甘露饮:处方:人参、葛根、藿香、白术、茯苓、甘草、泽泻、木香、滑石、寒水石、石膏。摘录:《类证治裁》卷六方出《续本事》卷二,名见《医学纲目》卷二十五:组成:熟地黄1两,生地黄1两,天门冬(去心)1两,黄芩1两,枇杷叶(去毛)1两,山茵陈1两,枳壳1两,金钗石斛1两,甘草1两,犀角3钱。
-
血衄
概述:血衄为病证名。此外,有的文献把牙宣病亦列入齿衄中,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因肺肾阴虚所致者,鼻衄而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脉细数。衄血除由血热妄行,阴虚火盛迫血妄行,或瘀血内阻血不归经外,尚有阳虚不能固阴、脾虚不能摄血所致者。
-
齿衄病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齿衄·胃火炽盛证
定义:齿衄·胃火炽盛证(gumbleedingwithsyndromeofblazingstomachfire)是指胃火炽盛,迫血妄行,以齿龈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齿衄证候。齿衄·胃火炽盛证的治疗:治法:齿衄·胃火炽盛证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见《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证治要诀·诸血门》。
-
齿衄·阴虚火旺证
定义:齿衄·阴虚火旺证(gumbleedingwithsyndromeofexuberantfireduetoyindeficiency)是指以阴精亏损,虚火上炎,以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齿衄证候。滋水清肝饮重在补养肝肾,滋阴降火;见《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证治要诀·诸血门》。
-
齿衄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牙血
牙血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
-
牙龈出血
齿衄为又名牙齿出血、牙衄、牙血。因过食辛辣炙煿,阳明积热所致者。可选用清胃散、玉女煎等加减。有因脾虚统摄无权致齿衄者。治宜补脾、益气、摄血。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此外,有的文献把牙宣病亦列入齿衄中,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
-
牙泻
牙泻为病名。可选清胃散、玉女煎等加减;又名牙齿出血、牙衄、牙血。因过食辛辣炙煿,阳明积热所致者。治宜清胃泻火。有因脾虚统摄无权致齿衄者。治宜补脾、益气、摄血。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此外,有的文献把牙宣病亦列入齿衄中,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
-
牙痛
治宜滋养肝肾。或湿热熏蒸手、足阳明二经,龈肿腐臭,齿牙蛀蚀宣露,疼痛时作时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齿龋风热客阳明,牙龈肿痛出臭脓,遇风痛甚,久宣露…”方二:治则:疏风清热,通络止痛处方:合谷颊车下关方义:手足阳明经脉循行入上下齿,阳明郁热,循经上扰而发牙痛。④用拇指指端按揉陷谷1~
-
牙齿出血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牙衄
牙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胃火
胃火即胃热化火。证见烦热、口渴、牙疼、牙龈肿烂、牙宣出血、颐肿、面赤等。《校注医醇剩义·胃火》:“胃火炽盛,烦渴引饮,牙龈腐烂,或牙宣出血,面赤发热,玉液煎主之。”参见胃热:胃热指胃腑热证。治疗初宜清胃泻火,后宜滋养胃阴。针灸常取:内庭、厉兑、足三里、三阴交等。
-
加味地黄汤
功能主治:《幼科直言》卷四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小儿痢症日久,腰痛,因作坠努,有伤肝肾。摘录:《幼幼集成》卷三《胎产秘书》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处方:大熟地(姜汁、砂仁拌炒)8钱,净萸肉4钱,怀山药4钱,茯苓3钱,丹皮3钱,泽泻2钱,陈胆星2钱,吴茱萸5分(川连5分煮汁,泡7次,炒)。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荆槐散
《仁斋直指》卷二十一:荆槐散:处方:荆芥穗槐花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一《圣济总录》卷一四一:荆槐散:处方:荆芥穗、槐花(炒)、枳壳(麸炒,去瓤)、黄耆(锉)各等分。功能主治:鼠乳牡痔,便血,疼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米饮调下,不拘时候。主治:牙宣出血,或痛。另煎点服。
-
甘露饮
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摘录:《古今医统大全》卷九十一《医学传灯》卷下方之甘露饮:组成:天冬、麦冬、生地、熟地、茵陈、枇杷叶、黄芩、苡仁、石斛、甘草、山栀(一方无茵陈、山栀,用枳壳)。
-
齿间出血
齿间出血证名。又名齿龈、牙宣。风热乘虚袭于阳明,血因热妄行,证见齿间出血。《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龂,搏于血,故血出也。”详见齿衄条。
-
清胃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QingweiWan标准编号:WS3-B-2040-95处方:大黄120g芒硝15g黄芩40g滑石40g牵牛子(炒)20g羌活10g胆南星7g槟榔15g白芷10g关木通15g制法: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于头痛目昏,牙痛龈肿,鼻中衄血,牙宣齿衄,暴发火眼,便泌溺赤,喉干咽痛,口唇焦裂。功效:清胃肠实热,通二便秘结。
-
蚕蜕散
方出《岭南卫生方》卷中,名见《普济方》卷二五一引《经验良方》:蚕蜕散:处方:蚕蜕纸(是出蚕子了纸也)不拘多少。摘录:方出《岭南卫生方》卷中,名见《普济方》卷二五一引《经验良方》《片玉痘疹》卷十二:蚕蜕散:处方:枯矾2钱,人中白(刮,以火煅令白)2钱,五倍子2钱,蚕退纸(烧灰)2钱。主治:崩漏下血不止。
-
川升麻散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川升麻散:处方:川升麻30克玄参30克、黄连30克(去须)大青30克柴胡45克(去苗)知母30克黄芩30克甘草22克(炙微赤,锉)地骨皮22克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淡竹叶3-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主治:齿风宣露。主治:口气牙宣。
-
玉液煎
治胃火炽盛,烦渴引饮,牙龈腐烂,或牙宣出血,面赤发热。方解:方中石膏善清胃经之热,为治疗冒火炽盛之主药;胃热则血分亦热,且伤阴损液,故配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石斛、麦冬、玉竹、甘蔗汁养阴生津;胃火上炎,发为牙龈腐烂,故又配葛根、桔梗、薄荷等辛凉升散之晶,以散胃中郁火。
-
母丁香
药理作用:丁香油酚有抗菌、健胃作用。治暴心气痛,胃寒呕逆,风冷齿痛,牙宣,口臭,妇人阴冷,小儿疝气。(《圣济总录》鸡舌香散)⑤治龋齿:鸡舌香煮汁含之。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
七香散
《点点经》卷三:组成:丁香2钱,沉香2钱,木香2钱,乳香2钱,降香3分,雀香1钱半,茴香1钱半,陈皮1钱半,青皮1钱半,枳实1钱半,厚朴1钱半,槟榔1钱半,肉桂1钱,寸香(冲服,引)。《幼科金针》卷上:组成:香附、缩砂仁、益智仁、陈皮、蓬术、丁香、甘松各等分。主治:小儿胎寒,面青(白光)白,吐沫转乳,啼哭惊悸。
-
牙药紫金散
《普济方》卷六十九:组成:生地黄。功效:解风热,散积壅,去口气,止牙宣。主治:龈肿,及一切疼痛处。用法用量:早、晚用少许擦之,温水漱口。制备方法:上药不拘多少,入罐口,煅存性,碾为细末。
-
牙宣药
《儒门事亲》卷十五:别名:牙宣散组成:荜茇、胡椒、良姜、乳香(另研)、麝香、细辛、青盐、雄黄各等分。主治:牙痛。用法用量:先以温浆水刷净,后用药末于痛处擦。追出顽涎,休吐了,漱数10次。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药禁忌:忌油腻1-2日。附注:牙宣散(《景岳全书》卷六十)。
-
宣牙膏
《普济方》卷七十:方名:宣牙膏别名:牙宣膏组成:龙骨2钱半,定粉2钱半(另研),麝香1字。功效:消牙齿肿闷,生齗肉,去风邪,牢牙齿。主治:疳蚀。牙齿动摇不牢,疼痛不止。用法用量:每用剪作纸条儿,临卧于齿患处、齿断间,封贴1宿,至次日早晨取出药。制备方法:上前2味为细末,后入麝香和匀;
-
神仙长春散
《瑞竹堂方》卷三:方名:神仙长春散别名:神仙常春散、长春散组成:皂角1斤(去皮弦,虫蛀不用),食盐4两(2味同烧炼),香附子4两(净,炒,去毛),青盐4两(研),牛蒡子4两(炒),莲花蕊1两,藿香1两,旱莲草1两,麝香1分(研),脑子1分(研)(一方无香附子)。主治:牙齿动摇疼痛,牙宣。
-
三柰
概述:三柰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即《本草纲目》记载的山柰。别名:山柰、三奈、山辣、沙姜来源及产地: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galangaL.的根茎。性味归经:辛,温。入脾、胃经。功能主治:温中,消食,祛风,化湿,止痛。1.治胃脘寒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跌打损伤。2.治风虫牙痛,牙宣口臭,淋巴结炎。
-
烧茄散
《魏氏家藏方》卷九:方名:烧茄散组成:糟茄(切片)。主治:牙宣。用法用量:敷之。制备方法:新瓦上烘令干黑色,为末。
-
辛寒生津
辛寒生津治疗学术语。指用性味辛寒的药物清胃火,生津液的治法。如胃阴不足,胃火炽盛,症见烦热口渴,口舌生疮,头痛牙痛,或牙宣出血,脉大而虚等,用玉女煎清胃滋阴,辛寒生津。
-
牙(齿宣)
牙(齿宣)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系指齿龈出血,久则萎缩,以致齿根宣露的病证。即牙宣,详见该条。
-
葡萄疫
概述:葡萄疫(grape-likepestilence)为病证名。葡萄疫的病因病机:清·邵仙指出“热蕴于胃,伤及血阴”(见《伤寒指掌》)为其主要病机。用犀角地黄汤。治法首先清血中之毒,使毒不内犯;或以新订消癍活命饮(川大黄、黄芩、连翘、生甘草、山栀、苏荷、板蓝根、青黛、西洋参、当归、大生地、郁金、浮萍、紫菊花)治之。
-
齿龂肿痛
齿龂肿痛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本病多由阳明毒火炽盛,上冲齿龈所致。证见齿龈部肿胀,疼痛,或见齿、龈间时时脓汁溢出,其味甚臭,甚者因之而致齿牙摇摇欲坠。治宜解毒泻火,方用清胃散加减。热重者,可选黄连解毒汤加减。参见牙宣条。
-
齿挺
齿挺病名。系指齿根露出疼痛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冷传入,其脉令龂齿间津液化为脓汁,血气虚竭,不能荣于齿,故齿根露而挺出。”治宜益气补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参见牙宣条。
-
清上汤
《名家方选》:方名:清上汤组成:四物汤合三黄汤加山栀子、桔梗、香附、连翘、薄荷、甘草。《医方简义》卷三:方名:清上汤组成:瓜蒌仁(炒)4钱,海石1钱,栀子炭3钱,杏仁(光)3钱,煅石膏2钱,黄芩(炒)1钱,茜草1钱,生牡蛎4钱。主治:六淫侵上,吐咳咯衄,牙宣舌血。用法用量:上加青果2枚,竹叶20片,水煎服。
-
牙科灵丹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组成:麻黄1两,天麻1两,蜂房1两,升麻1两,生石膏1两,防风1两,薄荷1两,柿霜1两,白芷1两,细辛1两,生地1两,甘草1两。功效:清热散风,解毒止疼。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过罗,每12两细粉兑:冰片5钱,蟾酥3分,朱砂1钱5分,牛黄5分,上药混合,均匀研细,炼蜜为丸,重1钱。
-
白牙散
制法:上为细末。各家论述:《杏苑》:用白芷以疏阳明经风,升麻、石膏以清阳明经热,用羊胫骨补齿虚,麝香辛窜,引诸药以通行关窍。摘录:《兰室秘藏》卷中《普济方》卷七十:白牙散:处方:石膏3钱,细辛3钱,地骨皮3钱,青盐3钱,甘松3钱,藿香3钱,零陵香3钱,白芷3钱,藁本3钱,磁石末、新砖末、香附子、麝香少许。
-
二皂散
处方:大皂角(烧存性)、牙皂(烧存性)、铜绿、胆矾、雄黄、孩儿茶、百草霜、枯矾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口舌生疮,牙宣出血。用法用量:先将米泔水漱口,洗口疮,后搽药。摘录:《回春》卷五
-
赴筵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赴筵散:处方:良姜(去芦)、草乌(去皮)、细辛(去土.摘录:《普济方》卷三六五引《保婴方》《同寿录》卷末:方名:赴筵散组成:五倍子、青黛、枯矾、黄柏、硼砂、人中白、褐子灰各等分。《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朗方》:方名:赴筵散组成:细辛、荜茇、附子皮、川乌皮。主治:暴赤眼。
-
红袍
别名:铜绿散处方:铜绿5分,腰黄1钱,冰片7厘5毫。功能主治:肾经黑色铁皮疳,及牙宣,如牙龈与口唇内皮烂如云片,或龈中出血;摘录:《囊秘喉书·医方》卷上《囊秘喉书 医方》卷上:别名:铜绿散组成:铜绿5分,腰黄1钱,冰片7厘5毫。
-
加味甘露饮
《赤水玄珠》卷三:加味甘露饮:处方:熟地1两,生地1两,天冬1两,麦冬1两,枇杷叶(去毛)1两,黄芩1两,茵陈1两,枳壳1两,石斛1两,甘草1两,犀角3钱。功能主治:男、妇、小儿胃经客热,口臭牙宣,赤眼,口疮,一切疼痛,及上焦消渴,喉腥。用法用量:每服3-5钱,水煎,食后、临卧温服。主治:消渴,脾胃热,阴虚者。
-
蚕蜕
《*辞典》:蚕蜕:出处:《纲目》拼音名:C nTu 别名:蚕退、马鸣退(《嘉佑本草》),马明退(《儒门事亲》),蚕蜕皮(《本草蒙筌》),佛退(《眼科龙木论》),蚕退皮(《本草求原》),蚕衣、蚕儿衣(《山东中药》)。功能主治:治崩漏,带下,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牙疳,口疮,堠风,目翳。
-
清风凉血饮
《医抄类编》卷十二:方名:清风凉血饮组成:地黄、石膏、白芍、拣冬、丹皮、栀仁、荆芥、知母、当归、赤苓。主治:牙宣。实火上攻,根肉色赤,齿缝内出血。用法用量:水煎服。
-
山辣
概述:山辣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记载的即山柰。性味归经:辛,温。1.治胃脘寒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跌打损伤。2.治风虫牙痛,牙宣口臭,淋巴结炎。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龙脑、桂皮酸乙酯、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蒈烯、对甲氧基苏合香烯等。
-
麝香白牙散
《普济方》卷六十五引《德生堂》:方名:麝香白牙散组成:石膏半斤(炒),细辛1两,刺蒺藜1两,青盐半两(炒),三柰子5钱,丁香3钱,甘松3钱,檀香3钱,白芷3钱。主治:牙痛牙宣口臭。用法用量:用手揩,以唾津湿蘸药。加川芎半两,又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入麝香少许,研匀。
-
马明退
概述:马明退为中药名,出自《儒门事亲》,为《本草纲目》记载的蚕蜕之别名。性味:甘,平。功能主治:祛风止血。1.治崩漏,带下,赤白痢疾,肠风下血,吐血,衄血,热淋,尿血。2.治牙疳,牙宣,口疮,缠喉风,目翳,疔疮肿痛。化学成分:本品含甲壳质的分解产物,主含N-乙酰胺基葡萄糖、D-葡萄糖胺及少量葡萄糖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