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龈
龈(gum)为组织器官名。即齿龈,又称“牙龈”、牙断(音、义均同龈)。指牙床上的肉,分上龈、下龈。《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音、义均同龈),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血。”
-
齿龈
齿龈指脊椎动物覆盖在牙颈和牙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为组织器官名。又称“牙龈”、牙断(音、义均同龈)。指牙床上的肉,分上龈、下龈。《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音、义均同龈),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血。”
-
牙断
牙断为组织器官名。又名牙断(音、义均同龈)、齿龈、龈(gum)。指牙床上之肉。《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音、义均同龈),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血。”
-
灵升散
别名:升丹处方:樟脑5分,川椒红1撮。制法:上药分研碎,茶钟盖上,放铜勺内,稠面封四围,勿令走气,放风炉上微火升之。功能主治:肠胃湿热,郁久生虫,啮齿齿碎,啮龈龈痛,不啮则微痛龈痒,又或痒或胀痛忽然而止者。摘录:《外科证治全书》卷二
-
黄银散
处方:黄连1分(去须),蒲黄1分,生干地黄2钱(焙),乌头尖2钱(生),当归2钱(切,焙),铜绿2钱,细辛(去苗叶)2钱,莨菪子1分(为末),水银1钱(用枣瓤5枚,研令星尽,并莨菪子末,和为饼子,焙干)。功能主治:漏疳龈烂,宣露不止,唇龈痒痛,牙齿蚛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
升麻地黄散
《鸡峰》卷二十一:组成:升麻半两,地黄半两,地骨皮半两,青盐半两,川芎半两,皂角1挺(烧灰),细辛减半,槐角子半两(烧)。主治:风气上攻,牙齿疼痛,龈肿连腮颊紧急者。用法用量:每用少许,揩擦龈上。有涎吐去,误咽亦无妨。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信效散
《宣明论》卷十五:方名:信效散组成:信砒1钱,黄丹2钱,千古石灰(如无,但以陈久者,炒研细)4钱,(一方有龙骨,无石灰)。功效:清利头目,宽膈美食,固齿,宣通阳明气血,解金石一切毒药。主治:风热上客阳明之经,牙齿疳蚀,龈宣腐臭出血,色黄气腐,注闷,动摇疼痛,发作有时。用法用量:每上抄2-3粒大豆大。
-
牙(+舌䪞)
牙为病名,即牙𢶍。多由胃中火盛,血热气郁所致。发于牙龈,形如豆大,或在龈内,或在龈外。
-
齿距
齿距病名。系指齿龂上长出如鸡足距,误触则疼痛连心的病证。见《外科启玄》卷七。生于上龈者系足阳明胃经之毒,生于下龈者为手阳明大肠经之毒。治宜清泻阳明热毒。方用清胃散加减,或选黄连解毒汤之类调治。
-
穿牙疔
穿牙疔病名。指疔生于两牙缝中,初起如粟米,有较大之疮头,形状如钉。相当于今之“急性牙周脓肿”。症见牙根龈肿,色紫疼痛,甚则色黑臭腐,溃腐较深则齿牙摇动。多因阳明胃火炽盛,太阳经湿热熏蒸而成。治宜清热解毒,泻火凉血为主,方选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
-
齿龂肿痛
齿龂肿痛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本病多由阳明毒火炽盛,上冲齿龈所致。证见齿龈部肿胀,疼痛,或见齿、龈间时时脓汁溢出,其味甚臭,甚者因之而致齿牙摇摇欲坠。治宜解毒泻火,方用清胃散加减。热重者,可选黄连解毒汤加减。参见牙宣条。
-
齿袒
齿袒病证名,系指牙根显露的病证。《张氏医通》卷八:“有齿袒而作痛者。”乃是龈乳头明显萎缩牙根暴露的病证。
-
齿龋
系指龈肿腐臭,齿牙蛀蚀宣露,疼痛时作时止的病证。出《内经·寒热病篇》。又名齿(匿^虫)、齿蠹。本病多由口腔不洁,齿牙被腐蚀蛀空,或湿热熏蒸手,足阳明二经所致。正如《证治准绳·杂病》认为:“有齿龋者,亦以阳明入风热之邪,搏齿龈气血,腐化为脓出臭汁,谓之齿龋。”治宜清热止痛,可用清胃散加减。
-
齿露
齿露病证名。系指龈乳头萎缩而齿根暴露的病证。《奇效良方》卷六十二:“大肠虚则齿露。”
-
逼牙风
逼牙风病名。系指满口牙齿动摇,牙缝出血、龈肉红紫的病证。见《喉危治异》。其病因为阳明邪热上冲或肾水亏虚,虚火上炎而致。治疗时,属邪热上冲者,宜清热泻火,方用清胃散;属虚火上炎者,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
-
崩沙
崩沙病名。指患牙疳而见有上下唇破,鼻穿且牙落者。《幼幼集成》卷四:“牙疳者,初作臭气,次则齿牙黑,甚则龈肉烂而出血,名为宣露,此由肾热。其气直奔上焦,故以走马为喻,宜速治之;证治可参见走马牙疳、牙疳等条。
-
口腔消斑膜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口腔扁平苔癣、口腔白斑、慢性盘状红狼疮、慢性唇炎、萎缩性舌炎、剥脱性龈炎等。用量用法:贴敷:每次1格,每日3次,按患区大小贴于患处,饭前、饭后或睡前用。一般1周以上方可见效。规格:每条10格。
-
红袍
别名:铜绿散处方:铜绿5分,腰黄1钱,冰片7厘5毫。功能主治:肾经黑色铁皮疳,及牙宣,如牙龈与口唇内皮烂如云片,或龈中出血;摘录:《囊秘喉书·医方》卷上《囊秘喉书 医方》卷上:别名:铜绿散组成:铜绿5分,腰黄1钱,冰片7厘5毫。
-
揩齿胡桃灰散
别名:胡桃灰散处方:胡桃仁(烧作灰,研)1两,贝母(去心)1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令牙齿坚牢,龈槽固密。主用法用量:胡桃灰散(《普济方》卷七十)。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
清胃解毒汤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清胃解毒汤:处方:当归黄连生地黄天花粉连翘升麻牡丹皮赤芍药功能主治:清胃凉血解毒。治痘后口龈生疮肿痛。用法用量:水煎服。火盛,加石膏。摘录:《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
升麻细辛散
《圣济总录》卷一二○:组成:升麻1两,细辛(去苗叶)1两,藁本(去苗土)1两,防风(去叉)1两,芎1两,凝水石(研)1两,甘草(炙,锉)半两。主治:风疳痒痛,侵蚀龈烂。用法用量:取少许贴齿痒处;又取1钱匕,绵裹含化咽津,常令药味相接为佳。制备方法:上为散。
-
石膏升麻散
《医统》卷六十四:组成:石膏、升麻、地骨皮、羊胫骨灰各等分。主治:足阳明经虚,风热所袭,流传牙齿,攻至牙龈,致肿结妨闷,甚者与龈间津液相搏,化为脓汁。用法用量:每用少许,频擦牙齿根上。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景岳全书》: 或加麝香少许更妙。
-
郁李酒
《圣济总录》卷一二○:方名:郁李酒组成:郁李根1两,细辛(去苗叶)1两,椒(去闭口及目,炒出汗)半两,槐白皮1把,柳白皮1把。主治:齿风肿痛,呼吸风冷,其痛愈甚,龈槽肿赤。用法用量:每用药1两,酒1升半,煎3-5沸,去滓,热漱冷吐。制备方法:上除椒外锉细。
-
土蒺藜散
《御药院方》卷九:方名:土蒺藜散组成:土蒺藜(去角生用)不以多少。主治:牙齿疼痛,龈肿动摇。用法用量:每服5钱,淡浆水半碗,煎7-8沸,去滓,入盐末1捻,带热时时漱之。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药绵
《圣惠》卷三十四:方名:药绵组成:麝香1钱,砒霜少许,莽草末半钱,蛤粉1两,蟾酥1字,螺字青黛1字。主治:走马疳,蚀落牙齿,龈肿有脓水。用法用量:有患者,用盐浆水揩漱3-5度,用少许药绵,塞在牙根,以针按绵子,入齿缝中。别用故绵半分,剪长1寸,碎擘,以药掺在绵内,时入水少许相和,揉令匀,阴干。
-
消风定痛散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方名:消风定痛散组成:荆芥4钱,白芷2钱,防风2钱,细辛2钱,金蝎2钱,升麻2钱,川芎2钱,胆矾2分,朴消8分,青黛8分。主治:牙齿疼痛,风热攻注,龈肉肿闷。用法用量:每用1指蘸药搽于牙上,噙半时,有津吐出。制备方法:上为末。
-
紫袍
《囊秘喉书》卷下:方名:紫袍别名:红枣散组成:大红枣(用竹刀破开,去核)、腰黄(研末,填入枣内)。主治:脾经各色口疳,龈肿腐烂,牙疔。制备方法:瓦上炙脆,研末用。
-
山李子煎丸
《圣惠》卷三十六:方名:山李子煎丸组成:山李子根(亦名牛李子)、蔷薇根(野外者良)。主治:口中疳疮。以愈为度。制备方法:上药各细锉5升,以水5升,煎半日以来,取汁,于银器中盛,以重汤煮,如无银器,铜器亦得,看稀稠得所,即于瓷器内盛。附注:《普济方》:如患发背,重汤煎令极稠,和如膏,以帛涂之疮上。
-
新订黑热病牙疳秋霜散
《黑热病证治指南》:方名:新订黑热病牙疳秋霜散组成:乌犀角、粉霜、白矾、原麝香、砒霜、冰片。功效:去腐化毒。走马牙疳,口臭龈烂,牙脱如朽,穿腮见骨,痰鸣喘息。制备方法:上为散。
-
蜘蛛膏
《医林篡要》卷九:方名:蜘蛛膏组成:蜘蛛1个(须黑色腹大者。倘蟢子亦无,则用其窠,惟色麻褐而大,窠有席无盖者名壁劳,不可用也),铜绿5分。主治:走马牙疳。其证初作口臭,转见齿黑,久则龈烂,热血迸出,甚则牙皆脱落者。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麝香少许合和。
-
五灵膏
《圣惠》卷三十四:方名:五灵膏组成:五灵脂半两,松脂1两,黄蜡1两,黄丹1分,蟾酥少许。功效:牢牙驻齿。主治:牙齿风毒动摇。用法用量:上药同于瓷器中以慢火煎成膏,用白熟绢上摊,候冷剪作片子。每夜贴于龈上,吐咽无妨。
-
可摘保持器
如霍利保持器是由Hawley在1919年设计的常用活动保持器,由中位双曲唇弓(唇弓的水平段位于前牙切龈距的中点)、两侧最后磨牙的单臂和塑料基托所组成。为了增强固位,有的可在双曲唇弓上焊前磨牙的单臂卡环,也有的在两侧后牙做连续卡环,并装置邻间钩;基托的边缘应与牙列舌侧牙面密贴。
-
秋燥·燥干清窍证
秋燥·燥干清窍证(autumndrynesswithsyndromeinvolvingclearorifices)是指燥邪上犯清窍,以发热,口渴,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黄干,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秋燥证候。
-
牙龂
牙龂解剖名称。即牙龈。《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龂(亦作龈,齿根肉也)。上龂属足阳明胃经,下龂属手阳明大肠经。”牙龈病多与胃、大肠的疾病相关。临床上应将它们联系起来辨证施治。详牙龈条。
-
望口腔黏膜
望口腔黏膜(inspectionoforalmucosa)是指观察颊、龈、腭、唇内等处的黏膜有无红肿、溃烂、斑纹、疱疹等的诊断方法。
-
牙菌
牙菌为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系指牙根龈肉肿起,色紫,因其形似菌者故名。多由阳明火炽,血热气滞所致。症见牙根龈肉肿起如菌状,色紫或如木耳。《咽喉经验秘传》:“牙菌生于牙根,其状紫黑色如菌,此系火盛血热而兼气滞。”治宜清热凉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重龈
概述:重龈(swollengums)为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五。症见牙龈红肿,经常啼哭,不能吮乳,面赤唇红,口涎外流,舌苔黄干,指纹紫滞。病因病机:多由于口腔不洁,感染秽毒,加以素体肠胃有热,故循经上熏牙龈所致。内服清胃散,外用消毒三棱针将患处刺破,排出恶液,用生理盐水洗净后,外搽冰硼散以解毒防腐。
-
痧后牙疳
痧后牙疳病名。系指痧后余毒未清致齿烂龈腐而臭者,也即走马牙疳。详见该条。
-
口齿疳
口齿疳为病证名,即疳疾毒热疳疾毒热攻胃反映于口齿的证候。多由阳明湿热火毒熏蒸所致。《小儿药证直诀》:“初发之时,小儿口臭,上干胃口,气息臭郁,渐进损筋,龈肉生疮,或肿或烂;又进热逼入脉,常出血,其热注久,齿龈腐坏,糟宽齿脱。”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养阴。可选用养阴清肺汤、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开噤通关
开噤通关为治疗学名词。为开闭法之一。治疗中风牙关紧闭、昏迷不省的方法。如用开通关窍药(冰片、天南星等研为细末)擦臼齿龈上,使口噤自开;用通关散搐鼻取嚏,使其苏醒。
-
黄丁
《华氏中藏经》卷中:“黄丁者,起于唇龈边,其色黄,中有黄水。发则令人多食而还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胀而烦,多睡,不寐者死。”多由火毒炽盛上炎于唇所致。治宜解毒泻火,用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唇疔条。②出《外科启玄》卷三。脾疔之又名。
-
新加翘荷汤
处方:连翘9克薄荷梗蝉衣苦丁茶栀皮绿豆衣射干各4.5克玄参9克桔梗1.5克苦杏仁9克马勃3克功能主治:辛散风热,降火解毒。治秋瘟证,燥夹伏热化火,咳嗽,耳鸣目赤,龈肿咽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秋瘟证治要略》
-
雄黄解毒散
《明医杂著》卷六:方名:雄黄解毒散组成:雄黄1两,铜绿2钱5分。主治:痘疮后牙疳口臭,或走马疳龈颊蚀烂,或肢体成痘疳凹陷不愈。制备方法:上为末。《痈疽神秘验方》:方名:雄黄解毒散别名:雄黄散组成:雄黄1两,白矾4两,寒水石(煅)1两半。主治:一切痈肿溃烂,诸风疮痒。附注:雄黄散(《疡科捷径》卷下)。
-
平面导板矫治器
平面导板矫治器适用于前牙过高,后牙过低所形成的深覆合病例。6mm,就会出现最后一对磨牙先接触,而其他部分的牙形成开合现象。如果深覆合伴有上前牙舌向倾斜者可在平导板腭侧龈缘处安装双曲簧,加力推上前牙向唇,解除下颌向前调位的障碍,下牙弓能自动向前调位。
-
双歧杆菌属
在正常情况下,双歧杆菌无致病作用,和人保持着和谐的共生关系,据研究报道它具有一系列生理作用,如合成维生素、与其他厌氧菌在粘膜表面形成生物屏障、防止外袭菌、刺激免疫功能、激活巨噬细胞、提高宿主抗感染能力及抗肿瘤等功能。
-
风火热毒
风火热毒为病证名。民间对疔疮疖痈等化脓性感染,咽喉肿痛或牙痛龈肿,以及头面红肿痛痒等几类病患的统称。认为发病既有外感风热之邪,也有内潜血分之热毒,故名。
-
望龈肉
望龈肉(inspectionofgum)是指观察龈肉的色泽、形态有无异常,有无红肿、溃烂、溢脓、出血、瘘管、萎缩、增生及牙周袋等的诊断方法。
-
胃火牙痛
胃火牙痛病证名。指由于阳明痰火内蕴上攻牙齿而痛,伴龈肿口臭、便秘脉滑。治宜清热泻火涤痰止痛,方选黄连解毒汤。参见牙痛条。
-
黄芩石膏汤
处方:黄芩3钱,石膏3钱,生甘草2钱,半夏3钱,升麻2钱,芍药3钱。功能主治:牙痛龈肿。用法用量:水煎半杯,热服,徐咽。摘录:《四圣心源》卷八
-
望齿
望齿望诊内容之一。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的经脉络于龈,故望可了解肾和胃的病变。清代温病学者对验齿辨病有所创见,认为齿的润泽枯燥,反映了肾液、胃津的变化;齿的有垢无垢,反映胃浊、胃阴的情况。这对温病辨证,有一定临床意义。牙龈肿者多属胃火,陷者多属虚证。临床牙龈形色的变化,与月经、妊娠亦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