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胃论
概述:《脾胃论》为中医综合性著作。主要内容:李氏根据《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观点,强调补益脾胃的重要性。全书围绕这一中心议题结合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予以阐析。书中对于饮食劳倦等引起的脾胃病,提出甘温除大热的学术理论,创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治疗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
李杲
简介:李杲为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也很易伤脾胃。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
医学发明
《医学发明》为医论著作。金·李杲撰(一本误作元·朱震亨撰),撰年不详。书中包括: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本草十剂、中风同从高坠下、呕咳气喘、饮食劳倦论、四时用药加减法等20余篇有关内科杂病及用药法则的论文。尤其是结合辨证治疗进一步阐发了作者所倡导的“脾胃论”思想。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升阳汤
《辨证录》卷二:组成:人参1钱,蔓荆子1钱,半夏1钱,黄耆2钱,白术5钱,甘草5分,白芍3钱,川芎3钱,升麻6分,白芷3分。羌活散太阳之寒,葛根散阳明之暑,苏叶散肌表之风,苍术燥太阴之湿,厚朴疏利腹中,陈皮调和胃气,甘草缓中,生姜散表,藿香快胃气以散暑邪也。用法:水煎去滓,温服。血热,加炒黄柏;
-
生姜和中汤
《脾胃论》卷下:组成:生甘草1分,炙甘草1分,酒黄芩2分,柴胡2分,橘皮2分,升麻3分,人参5分,葛根5分,藁本5分,白术5分,羌活7分,苍术1钱,生黄芩2钱。主治:食不下,口干虚渴,四肢困倦。水2盏,加生姜5片,大枣2枚(擘开),同煎至1盏,去滓,食前稍热服之。
-
益胃散
功效:快膈益脾,止呕进食。《嵩崖尊生》卷八:方名:益胃散组成:黄连5分,五味5分,乌梅5分,生甘草5分,炙甘草3分,升麻2分。《内外伤辨》卷十一:方名:益胃散别名:温胃汤、温胃散组成:陈皮7钱,黄耆7钱,益智仁6钱,干生姜3钱,白豆蔻仁3钱,泽泻3钱,姜黄3钱,缩砂仁2钱,甘草2钱,厚朴2钱,人参2钱。
-
清神益气汤
《脾胃论》卷下:方名:清神益气汤别名:益气汤组成:茯苓2分,升麻2分,泽泻3分,苍术3分,防风3分,生姜5分,青皮1分,橘皮2分,生甘草2分,白芍药2分,白术2分,人参5分,黄柏1分,麦门冬2分,五味子3分。至6月中目疾复作,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增剧。此当于脾胃肺之本脏,泻外经中之湿热,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而愈。
-
散滞气汤
《脾胃论》卷下:方名:散滞气汤组成:当归身2分,陈皮3分,柴胡4分,炙甘草1钱,半夏1钱5分,生姜5片,红花少许。主治:忧气结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虽食不散,常常有痞气。用法用量: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稍热服。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都作1服。
-
周奚钟
周奚钟,1948年7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学医时间:1966年从医时间:1969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李东垣、叶天士、秦伯未、朱良春。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谦斋医学讲稿》。1995年获无锡市振兴中医杏林奖先进个人。
-
祁宏
学医时间:1975年从医时间:1981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孙思邈、李东垣、喻嘉言、叶天士、张镜人、徐景藩。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脾胃论》、《医门法律》、《临证指南医案》、《柳选四家医案》。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祁宏发表医学论文48篇,主编《中医药传奇撷贝》、《药浴集萃》等专著2部。
-
洪哲明
学医时间:1963年从医时间:197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孙思邈、李东垣、王清任、张锡纯、陈可冀、吴咸中、沈自尹、邝安堃、贝淑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千金方》、《脾胃论》、《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结合,无怨无悔;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发表医学论文30多篇,翻译医学文章(摘)10多篇。
-
朱辟疆
1942年5月出生,江苏省镇江市人。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格致余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单位:镇江市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研究所(邮码:212028)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各类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代谢性及风湿类疾病,内科疑难杂症,对慢性肾衰竭尤有研究。
-
沈炳章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沈炳章先后有《升阳散火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升阳法治疗慢性泄泻体会》、《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从肝论治》、《疏肝运脾法治疗特发性水肿200例》、《温病卫分证的证治体会》、《治胆七法》等10余篇论文在杂志上发表,近年来被授予“太仓市优秀科技专家”称号。
-
谢昌仁
谢昌仁,1919年8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杂病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儒门事亲》、《脾胃论》、《丹溪心法》、《本草备要》、《温病条辨》、《医林改错》、《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发展中医,应重视对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基本特点的研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
周本善
周本善,1928年4月出生,江苏省常熟市人。学医时间:1943年2月从医时间:1948年2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张景岳、李时珍、张锡纯、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脾胃论》、《本草纲目》、《景岳全书》、《医学衷中参西录》、《临证指南医案》。
-
任南新
任南新,1949年12月出生,江苏省宜兴市人。学医时间:1972年5月从医时间:1975年8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吴鞠通、王清任、张锡纯。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温病条辨》、《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
-
东垣老人
东垣老人即李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并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医学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药象论》等。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辑录“东垣针法”一篇,推崇其在针灸学术上的见解和经验。
-
头髓
脑为奇恒之腑之一。又称髓海、头髓(又称髓海、头髓和元神之府)。经脉中督脉和足太阳经均“入脑”,足厥阴、手少阴均“系目系”,入通于脑。《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脾胃论》:“张洁古日: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脑之气而外利九窍者也。”
-
下元
下焦元气,指肾气而言。见《脾胃论》:“下元土盛克水,致冲、任、督三脉盛。”肾居下焦,内藏元阴、元阳之气,故称“下元”。
-
元真
元真指真气。《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真气同元气。《脾胃论》卷下:“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
-
少食而肥
少食而肥为病证名,指食纳虽少但体肥胖的病证。《脾胃论》:“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
-
中宫
中宫指脾胃。《脾胃论》:“津液至中宫变化为血也。”脾胃属土而居中,故称之为中宫。
-
毛窍
毛窍为皮毛之孔窍,即毛孔。见《脾胃论》。
-
目下胞
目下胞即下眼睑。胞睑又名目胞、眼睥、眼胞、目裹、胞、睑、约束等,指上下眼睑(俗称眼皮)。上眼睑又称目上胞、目上睑,下眼睑称目下胞、目下睑。胞睑有保护眼球及防御外伤的作用。它是肌肉组织,在脏属脾,在五 中为肉 。故眼睑疾患多从脾胃论治。
-
目上胞
目上胞即上眼睑。胞睑又名目胞、眼睥、眼胞、目裹、胞、睑、约束等,指上下眼睑(俗称眼皮)。上眼睑又称目上胞、目上睑,下眼睑称目下胞、目下睑。胞睑有保护眼球及防御外伤的作用。它是肌肉组织,在脏属脾,在五 中为肉 。故眼睑疾患多从脾胃论治。
-
四肢热
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四肢不收
四肢不收为症状名。见《难经·十六难》。多因中风,或气虚血枯,或痰湿流滞所致。《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类证治裁·中风论治》:“四肢不收。瘦人血枯筋急,木旺风淫者,四物汤加钩藤、秦艽、防风、木瓜;肥人色白多痰者,六君子汤加秦艽、天麻、竹沥、姜汁。”
-
生发之气
生发之气指胆气。胆气指胆的功能活动。体内各脏腑功能所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有赖于胆气的生发与条达,好比万物生长变化都是循着春气上升的自然规律一样。《脾胃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泻、肠澼不一而起矣。”
-
食㑊
概述:食㑊(polyphagiawithemaciation)为古病名。一名食亦。是指以善食而瘦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卷上:“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㑊也。”《宣明论方》卷一:“胃中结热,消谷善食,不生肌肉,此名食㑊。”食㑊的症状:善食而瘦。食㑊的治疗:治疗食㑊以清胃健脾为主,可用参苓丸等方。
-
胞睑病
概述:胞睑病(eyeliddisease)是指胞睑部位眼病的统称。上眼睑又称目上胞、目上睑,下眼睑称目下胞、目下睑。故眼睑疾患多从脾胃论治。后来《医学入门》又细分为上胞属脾,下睑属胃。由于胞睑位置的关系,易受六淫外邪尤其是风邪的侵袭而发病。属于风湿热合邪上攻所致者,当以疏风清热利湿治法为主等。
-
杂类名方
《杂类名方》为《济生拔粹》系列丛书之一。元·杜思敬辑。刊于1308年。是中医丛书较早的一种。其中《杂类名方》为杜氏所撰集。
-
阳土
阳土即胃。胃与脾同属五行之土,胃为六腑属阳,故称胃为阳土。《脾胃论·卷下》:“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
-
阳亢
阳亢为病机。是指阴阳失调,阳盛阴衰,阴精不能涵敛阳气而致阳气亢越的一种病理状态。《脾胃论·卷中》:“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
-
阴土
阴土是指脾与胃同属五行之土,脾为脏而属阴,故称脾为阴土。《脾胃论》卷下:“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动。”
-
幽门秘
注解:幽门秘(幽门不通)为病证名。《脾胃论》卷下:“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噻,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闭,大便难。”用通幽汤。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其发病的原因,有燥热内结,津液不足;以及劳倦内伤,身体衰弱,气血不足等。
-
精囊炎·脾肾两虚证
定义:精囊炎·脾肾两虚证(cystospermitiswithspleen-kidney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肾两虚,以精中带血,伴神疲乏力,面黄白,食少,头晕目眩,多梦少眠,腰酸腿软,少腹拘急,性欲低下,或遗精滑泄,或阳痿不举,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精囊炎证候。精囊炎需与前列腺炎和精囊结核相鉴别。
-
胃气
4.胃中的水谷之气。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的精气·胃气:胃气指胃的精气,表现胃受纳和腐熟饮食的功能活动,也指胃之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论》:“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
血虚发躁
血虚发躁为病证名。指因血虚而致的烦躁。《脾胃论》:“如发热恶热,烦躁,大渴不止,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者,……此血虚发躁。”治疗宜当归补血汤。
-
心下痞满
心下痞满为症状名。《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胀满则外有形也。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寿世保元·痞满》:“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
-
项昕
项昕元代医家。原籍永嘉(今浙江温州),后徒居余姚。幼好方术,后专攻医书。少时即能诵《素问》、《难经》、《脉经》等医著。曾得韩明善所藏方论,并从陈白云学医,与名医朱震亨、葛可久等论医学。又向太医院使张廷玉学导引按摩,尽得其传。撰《脾胃后论》,以补李杲《脾胃论》之不足。另撰《医原》,已佚。
-
元神之府
又称髓海、头髓和元神之府。经脉中督脉和足太阳经均“入脑”,足厥阴、手少阴均“系目系”,入通于脑。《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脾胃论》:“张洁古日: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脑之气而外利九窍者也。”
-
幽门不通
注解:幽门秘(幽门不通)为病证名。《脾胃论》卷下:“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噻,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闭,大便难。”用通幽汤。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其发病的原因,有燥热内结,津液不足;以及劳倦内伤,身体衰弱,气血不足等。
-
阴火
阴火是指饮食劳倦,喜怒忧思所生之火,属心火。元·李杲《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脾胃气虚,则……阴火乘其土位……。”
-
眼睥
上眼睑又称目上胞、睑,下眼睑称目下胞、睑。眼睑中医称为胞睑、眼睑、眼胞(《脉经》)、目睥、目胞(《张氏医通》卷八),是眼的最外部分,包括上睑(又称上胞、上睥)和下睑(又称下胞、下睥),有保护眼球的作用。眼睥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胞睑的组织结构由外向内分为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睑结膜五层。
-
慎柔五书
《慎柔五书》书名。明·胡慎柔撰。初刊于1636年。现存系经清·石震校订本。内容包括:师训第一,医劳历例第二,虚损第三,痨瘵第四及医案第五,共五篇,具有丛书性质。其内容以内科虚损类疾病为主,兼及其他杂病的证治。其学术思想系本李杲《脾胃论》学说,其治疗方法亦以保护脾胃为主。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济生拔萃
《济生拔萃》为书名。元·杜思敬辑。成书于延祐二年(1315年)。内容选辑医学著作19种。《济生拔萃》刊于1308年。其中《杂类名方》为杜氏所撰集。现有元刻本和1938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为丛书名。明·王肯堂辑。刊于1601年。
-
东垣十书
《东垣十书》为医学丛书名。刊于1529年。其中《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为李杲所著;其余《脉诀》、《局方发挥》、《格致余论》、《此事难知》、《汤液本草》、《医经溯洄集》、《外科精义》等7种为其他医家的著作。现存多种明刻本,十几种清刻本,还有日本刻本和石印本。
-
食(亻亦)
食(亻亦)病名。多食而形体消瘦之证。《脾胃论》卷上:“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亻亦)也。”《宣明论方》卷一:“胃中结热,消谷善食,不生肌肉,此名食(亻亦)。”治宜清胃健脾,用参苓丸等方。
-
热中
见《灵枢·五邪》。《证治要诀》列为脾消之一。《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谓热中即消瘅。《素问·风论》:“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脾胃论》以饮食劳倦所伤,始得为热中,证见身热而烦,气喘,头痛,或口渴,脉洪大,兼见代脉或虚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