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胃理气
和胃理气为理气法之一。是一种治疗气、痰、食、湿等病邪阻滞中脘的方法。症见脘腹胀闷、吞酸或吐酸水、暖气等。针灸常选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等穴为主,并根据气、痰、食、湿等不同病邪,酌配气海、丰隆、四缝、阴陵泉等穴,针用泻法。
-
行气
概述:行气:1.理气法之一;2.气功术语。如疏郁理气、和胃理气等均属行气法。与宽胸、宽中、解郁、开郁等义同。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治法。症见脘腹胀闷、吞酸或吐酸水、嗳气等,用枳实、陈皮、姜半夏、炒莱菔子、煅瓦楞子等药。是指一种逐渐延长闭气时间的以习炼呼吸为主的气功功法,又称闭气法。
-
和胃汤
《临证医案医方》:和胃汤:处方:谷芽15g,麦芽15g,神曲9g,焦鸡内金9g,焦山楂9g,陈皮9g,枳壳6g,苏梗6g,桔梗6g,莱菔子9g,佩兰9g,藿香6g,甘油6g。用法用量:水煎,热服。主小儿饮食无节,过食油腻、面食等物,壅塞中脘,以致伤食吐,肚腹胀热,恶食口臭,频吐酸粘,眼胞虚浮,身体潮热。功效:补胃气,滋养阴血。
-
化气
概述:化气:1.运气学说术语;2.生化功能;《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参见理气、消导:理气为治法。运用具有行气解郁、降气调中、补中益气作用的药物,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法。气虚用补益中气药。气滞宜疏、气逆宜降,其中又分疏郁理气、和胃理气、降逆下气等。消食导滞的简称。
-
恶心
胃有痰湿者,宜燥湿化痰,二陈汤、平胃散;脾肾虚寒者,宜温补脾肾,用理阴煎、温胃饮等。呕吐有实呕、虚呕、外感呕吐、内伤呕吐、寒呕、热呕、痰呕、气呕、食呕、血呕、脾虚呕吐、阴虚呕吐等。实证因外感六淫、痰饮停积、宿食不消,以及情志失调气机逆乱所致。
-
理气
理气是指采用具有行气解郁、降气调中、补中益气作用的穴位,并配合一定手法,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法。针灸常取用气海、膻中、太渊、内庭、太冲等穴。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即调理气机,调整脏腑功能,用于治疗气病的方法。气虚宜补,气滞宜疏,气逆宜降,故又分补中益气、疏郁理气、和胃理气、降逆下气等。
-
小茴香籽
小茴香籽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呈灰色,形如稻粒,于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果实,去净杂质。主要治疗胃寒腹痛、寒疝作痛、胃寒纳差等症,小茴香辛散温通,善暖中下二焦,尤以疏肝散寒止痛见长,为治寒疝要药。
-
胃气不降
胃气不降为病证名,又称胃失和降,为指胃通降功能受阻的病证。多由饮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湿中阻引起。症见不思饮食、胃部胀满作痛、暖气、呃逆、呕吐等。治宜宽中消导、和胃理气。针灸常取建里、承满、内关、内庭、足三里等穴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