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所伤
饮食所伤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等各种饮食失调因素而导致内伤。通常包括饮食失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或饮酒无度,或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等。饮食所伤直接影响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并可并发他病,是内伤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参见伤食、五味过伤各条。
-
曲术丸
功能主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方之曲术丸主治中脘宿食留饮而致的脘痛,吞酸嘈杂,或口吐清水。《普济本事方》卷二方之曲术丸:别名:椒曲丸组成:神曲10两(微炒),白术5两,干姜(炮)3两,官桂(去粗皮,不见火)3两,吴茱萸(汤浸7次,焙)2两,川椒(去目并合口,微炒地上出汗)2两。
-
病因
病因即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古代中医病因学说主要有三因学说,即由宋代陈言提出的关于病因分类的学说,六淫为外因;现代中医病因学主要将病因分为两类,即将七情过极、劳倦损伤和饮食失调等能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的病因称为内伤病因;跌仆、虫兽伤、烧伤、冻伤等称为外伤病因。
-
病因学说
古代中医病因学说主要有三因学说,即由宋代陈言提出的关于病因分类的学说,六淫为外因;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伤、溺水等为不内外因。现代中医病因学主要将病因分为两类,即将七情过极、劳倦损伤和饮食失调等能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的病因称为内伤病因;跌仆、虫兽伤、烧伤、冻伤等称为外伤病因。
-
水字形
水字形为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四,来蛇形,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第七,弓反外形,主痰热。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四诊抉微》引《全幼心鉴》)。
-
去蛇形
去蛇形为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四,来蛇形,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第七,弓反外形,主痰热。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四诊抉微》引《全幼心鉴》)。
-
加味香砂枳术丸
处方:白术(土炒)2两,黑枳实(麸炒)1两,半夏曲(真者)1两5钱,陈皮(去白)1两,砂仁(炒)7钱半,香附(醋浸,晒干,炒)1两,麦芽面(炒)1两,木香(不见火)5钱,黄连(姜汁炒)春5钱,夏1两,神曲(炒)1两。主饮食所伤,脾胃不和,欲作泻痢,并七情所伤,痞闷呕吐,不思饮食,泻痢后脾胃不健者。
-
僸术圆
处方:神僸(炒)、苍术(米泔浸一宿.焙干),各等分。炮制:上末,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时暑暴泻,壮脾温胃,进美饮食,及疗饮食所伤,胸膈痞闷。用法用量:每服三十圆,不拘时,米饮吞下。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木香橘皮丸
处方:木香7.5克丁香7.5克陈橘皮(去白)青橘皮(去白)京三棱(炮,切)蓬莪术(炮,切)乌梅(连核用)各30克肉桂(去粗皮)15克缩砂仁15克黑牵牛(微炒)30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饮食所伤,久不消化,气不升降,或成泄泻。20丸,食后,临卧用热水或米饮送下。
-
三因学说
三因学说是宋代陈言关于中医病因分类的学说,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伤、溺水等为不内外因。三因学说根据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分类法,将阐述各种致病原因的途径和传变规律的理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
秘传加减平胃散
《松崖医径》卷下:方名:秘传加减平胃散组成:苍术(米泔水浸,去皮)、白术、白茯苓、甘草(炙)、陈皮(去白)、砂仁、猪苓、泽泻。主治:脾胃虚弱,饮食所伤,及风寒暑湿之气所袭而致泄泻。加减:泻如清水,脉来无力,加炮干姜、肉桂,甚不止,加制附子;泻,腹痛或呕吐,加木香磨姜汁服;制备方法:上细切。
-
妊娠下痢
妊娠下痢病证名。亦名子痢、胎前赤白痢。多因孕后摄生不慎,或内伤饮食生冷,或外受暑湿热毒之邪,以致传导失职,出现里急后重、腹痛、下痢赤白,甚至日夜无度等症。若因饮食所伤,宜清热化滞,方用香连化滞丸;若受暑湿热邪者,宜当归芍药汤加黄芩、黄连等为治。如下痢无度,须防阳气下陷而胎堕。
-
脾虚经闭
脾虚经闭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临症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治宜补脾胃、养气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
流珠形
流珠形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指纹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
-
弓反里形
弓反里形为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主感冒寒邪。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四,来蛇形,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四诊抉微》引《全幼心鉴》)。
-
弓反外形
弓反外形为小儿指纹诊法十三指形之一。第七,弓反外形,主痰热。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四,来蛇形,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四诊抉微》引《全幼心鉴》)。
-
长珠形
长珠形为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四,来蛇形,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第七,弓反外形,主痰热。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四诊抉微》引《全幼心鉴》)。
-
长针形
长针形为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四,来蛇形,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第七,弓反外形,主痰热。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四诊抉微》引《全幼心鉴》)。
-
桂苓白术散
别名:桂苓甘露散、桂苓甘露饮、桂枝白术汤、桂苓白术汤处方:木香半两,桂枝半两,藿香半两,人参半两,茯苓(去皮)半两,甘草(炙)1两,白术1两,葛根1两,泽泻1两,寒水石1两,滑石2两,石膏1两。功能主治:冒暑、饮食所伤转甚,湿热内甚,霍乱吐泻,转筋急痛,腹满痛闷;小儿吐泻、惊风。摘录:《医学启源》卷中
-
天麻饼
《普济方》卷四十六:别名:如圣饼子组成:川乌(生,去皮尖)1两,天麻1两,防风1两,干姜1两,羌活1两,甘草(生)1两,半夏(洗)半两,天南星(生)半两。主治:头风,伤风鼻塞,一切头疼,偏正头风;并治中脘痰饮停积,及脾胃饮食所伤。《圣济总录》卷一○一:组成:天麻5两,芎5两,白芷5两。
-
四物加六君山楂神曲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组成:归、芎、赤芍、地、参、术、陈、半、甘、苓、楂、曲、厚朴、生姜。各家论述:产妇7日后气血旺者,或恣食肥甘及生冷坚硬等物,停滞中焦,胸胀膈闷,或作痛发热,审知是饮食所伤,当于四物药中加二陈、山楂、神曲、厚朴消食祛滞;缘宿食能裹瘀血寒痰,若不急治,便有痃癖积聚诸症。
-
消导平胃散
《鲁府禁方》卷一:方名:消导平胃散组成:苍术(米泔制)、陈皮、厚朴(姜汁炒)、神曲(炒)、麦芽(炒)、枳实(麸炒)、香附米、甘草。主治:饮食所伤,胸膈痞闷,肚腹疼痛。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温服。加减:伤肉,加山楂;腹痛,加莪术;恶心,加砂仁;有痰,加半夏;伤酒,加姜炒黄连、干葛。
-
消导饮
《准绳 幼科》卷四:方名:消导饮组成:厚朴、枳实、砂仁、山楂肉、半夏、神曲、槟榔、三棱、蓬术、丁香。《产科发蒙》卷二:方名:消导饮组成:香附、砂仁、神曲、麦芽、山楂子、干姜、兰草、木香、半夏。主治:妊娠饮食所伤,呕吐宿食,呕臭气不可闻,心腹绞痛,脉紧。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
-
消积集香丸
《卫生宝鉴》卷四:方名:消积集香丸组成:木香半两,陈皮半两,青皮半两,三棱(炮)半两,广茂(炮)半两,黑牵牛(炒)半两,白牵牛(炒)半两,茴香(炒)半两,巴豆半两(不去皮,用白米1撮同炒,米黑去米)。主治:寒饮食所伤,心腹满闷疼痛,及积聚、痃癖、气块久不愈。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不内外因
不内外因为病因分类名,三因之一。指内因、外因以外的另一类致病因素。如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所伤,以及溺水等多种致病因素。现代中医学中已很少用此分类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
胃气不降
胃气不降为病证名,又称胃失和降,为指胃通降功能受阻的病证。多由饮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湿中阻引起。症见不思饮食、胃部胀满作痛、暖气、呃逆、呕吐等。治宜宽中消导、和胃理气。针灸常取建里、承满、内关、内庭、足三里等穴进行治疗。
-
痰闭惊厥
痰闭惊厥病证名。见《串雅内编》。指风痰阻闭经络而引起的惊厥。症见牙关紧闭,双目上窜,四肢抽搐。多因患儿痰湿偏盛,蕴于肺胃,复为外邪所犯,或饮食所伤,邪从热化,热郁生风,风痰上扰清窍,扰及经隧所致。体实者,治宜镇风豁痰,用止痉散。体虚者,治宜化痰镇静,用六君子汤加僵蚕之类。参见痰闭条。
-
伤寒霍乱
治宜理中、四逆之类,或藿香正气散,胃苓汤加半夏、藿香,平胃散加木瓜等方。头疼恶寒无汗者,以香薷饮先解其表,随以大顺散等调其里;若吐泻不止,元气耗散,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而不多饮,或恶寒战栗,手足逆冷,或烦热发躁,揭去衣被,但察其泻出不臭者,乃内虚阴盛格阳,宜理中汤,甚则四逆汤加食盐少许;
-
冲和丸
处方:陈皮1两,半夏1两,枳壳1两,厚朴1两,神曲1两,杏仁1两,黄芩5钱,桔梗5钱。功能主治:消积滞。主饮食所伤,脾失运化。用法用量:痰滞胶固者,加莪术。摘录:《医学传灯》卷上
-
化滞和中汤
处方:白术1钱半,枳实(麸炒)1钱,半夏(汤泡)1钱,陈皮1钱,黄连(炒)1钱,茯苓1钱,厚朴(姜汁炒)8分,神曲(炒)8分,麦芽(炒)8分,山楂8分,砂仁7分,甘草3分。功能主治:脾胃弱,为饮食所伤,胸膈噎塞,食不运化。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前服。摘录:《济阳纲目》卷三十六
-
连脾饮
处方:香附6分,萝卜子6分,陈皮6分,山楂6分,广木香4分,白术4分,青皮4分,丁香4分。功能主治:小儿饮食所伤,腹中作痛,脾气不调。用法用量:加生姜2片,水煎,不拘时候温服。摘录:《玉案》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