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赤茯苓散
《圣惠》卷四十八:赤茯苓散:别名:七气汤处方:赤茯苓2两半,大腹皮半两(锉),槟榔半两,桂心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高良姜半两(锉),诃黎勒皮1两,牵牛子1两(微炒)。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小麦50粒,淡竹叶2-7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尸疰,喘急,气上冲,傍攻两胁。
-
大腹水肿
大腹水肿为病证名,指腹大而四肢小的水肿病。《症因脉治》卷三:“肝肾虚肿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肿,腰间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黄,此肝肾经真阳虚,即内经石水症也。”2.正水指十种水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称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等十水为正水。
-
胃热渴
胃热渴证名。因脾胃实热灼津所致口渴之证。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九。证见胸膈烦闷,口渴引饮。治宜清胃生津,用猪肚丸、赤茯苓散、玉女煎等方。
-
心热多惊
心热多惊为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症见梦中呓语,烦闷多惊。由于小儿素有郁热,脏腑壅滞,气血不和,心神烦乱。治宜清热镇惊,用赤茯苓散。
-
小儿痰实
小儿痰实为病证名,指小儿饮乳不下,口吐涎沫。《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七十七:“小儿乳食不下,吐涎沫而微壮热者,痰实也。”治宜利气化痰,用赤茯苓散(赤茯苓、陈橘皮、川朴硝、旋覆花、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