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腋下
概述:腋下:1.经外奇穴名;2.人体部位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腋窝下1.5寸处。主治狐臭、肋间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指胳肢窝及其下面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
-
体温测量法
操作名称:体温测量法适应证:体温测量法适用于发烧或低烧病人待查者测量并记录病人体温,以观察机体内在温度及病情变化与转归,为治疗、护理提供依据。(2)直肠测温:肛表用20%肥皂液润滑,水银端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取出。3.对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极度消瘦的病人,不适用腋下测温。
-
漏腋
漏腋病名。临证指腋下生漏者。《诸病源候论》卷三一:“腋下常湿,仍臭生疮,谓之漏腋。”该病多因气血不和,湿热蕴蒸所致。内治宜清热祛湿,调补气血。外用六物散(干枸杞根、干蔷薇根、甘草各15克,胡粉、商陆根、滑石各3克),共研细末,用醋调涂。相当于腋下淋巴结结核生漏者。
-
臂阴
臂阴为人体部位名。指臂的内侧。《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循臂阴入腋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
-
赤根疔疮
赤根疔疮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风邪毒气于肌肉所生者。”“疮形状如赤豆,或生腋下,如鸭子(蛋)大者,世人不识,但见其赤,即为之赤根丁疮。”治疗:未溃者以消为贵,脓成者则切开引流,成疮者参痈疽之外治法。
-
胠
胠(qū区)胠为人体部位名。指胁上腋下的部位。《素间·玉机真脏论》:“春脉……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王冰注:“胠,谓腋下,胁也。”
-
狐臭
狐臭病名。出《肘后救卒方》。又名胡臭、腋臭、腋气。因湿热郁结于腠理汗孔所致,或因遗传所获。证见患者腋下多汗,所泌之汗有特异之臭味,因似狐狸施放之臭味,故名狐臭,因胡人多有此证,又称胡臭等。证治可参见体气条。
-
手太阳经筋病候
又名仲夏痹。《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肘肉锐骨后廉痛,循臂阴之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颌,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颌,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
-
汗液
汗液是由汗腺分泌的液体。1.003之间,pH值4.2~由外界气温升高,或体内产热增加所致的热刺激引起的发汗称知觉发汗。发汗中枢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下丘脑为较高级中枢,在下丘脑散热中枢附近。精神发汗最高中枢为大脑皮层。在较低温度(29℃以下)环境中,人体安静时皮肤水分的蒸发即属此类。700毫升水。
-
六物胡粉膏
处方:干商陆30克干枸杞白皮15克干姜15克滑石30克甘草15克胡粉30克制法:上研为末。功能主治:治腋下及手足心、阴下、股里恒如汗湿,其气甚臭者。用法用量:以苦酒涂腋下,微汗出,易衣复更着之,不过三次便愈。摘录:《医心方》卷四引《小品方》
-
手厥阴经别
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手厥阴心包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语译】手厥阴经别:在腋下三寸处(天池)分出,进入胸腹,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沿喉咙,浅出于耳后,与手少阳经会合于完骨下方。
-
腋漏
腋漏病名。系指腋下、手足心、腿弯鼠蹊部、阴囊等处出汗。《古今医统》卷七:“两腋下并手足心、阴股及囊,常如汗湿污衣,名曰腋漏。”
-
腋汗
腋汗为症状名。见《医林绳墨·汗》。指仅两腋下乃至胁下局部多汗潮湿的表现。有因肝虚夹热者,治以补肝养血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有因少阳夹热者,治宜和解少阳,清化湿热,用小柴胡汤、逍遥散。并可外用牡矾丹擦出汗处,亦可用五倍子、生牡蛎各等分,研末,敷于腋下皮肤。
-
小儿腋气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腋气者,血气不荣,腋下有孔,一如毛孔而稍大,臭秽之气,从其中出…其症腋下汗腺有特殊臭气,其他如乳晕、脐部、外阴、肛周亦可发生,大部分患儿同时伴有油耳症状。治用密佗僧研末加冰片外涂,或用龙眼核十二枚和胡椒五十四枚研末外扑。又名狐臭、胡臭。多由湿热内郁或遗传所致。
-
浮疽漏
浮疽漏病名。症见颈部或腋下生核,同时伴有潮热、盗汗或面色苍白、精神疲乏等全身症状,久不愈患处可成漏症。初宜内服犀角散。破溃有脓者可用雄黄0.3克,白矾0.3克,龙胆1克,细辛15克,川大黄15克,地胆15克,石决明0.3克,续断0.3克,菴(艹闾)根0.3克等为末外敷,或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医治。
-
腋疬
腋疬病名。痈疽溃疡之生于腋下者。见《外科启玄》卷六。又名血胤疮、结疬。系生于腋下、胁肋部位的痈疽、溃疡。该病可延及胸胁部,或有头,或无头,赤色,如皂角子大,痛如针刺。证治参见痈疽条。
-
手心主标本
手心主标本为解剖结构名。指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马莳注:“手心主即手厥阴心包络经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即内关穴,标在腋下三寸,即天池穴。”
-
手心主之筋
手心主之筋即手厥阴经筋。手厥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据《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圣济总录》应为“贲”)。”它的分支,进入腋内后,散布胸中,结于贲膈。
-
脾之大络
脾之大络为十五络脉之一。指由脾脏分出之大络脉。本络脉病变,实证遍身疼痛;虚证周身骨节弛纵无力。凡上述病症和有瘀血凝滞症状者,均可取脾之大络的大包穴治疗。《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该脉从渊腋穴(胆经)下三寸的大包穴处分出,散布在胸胁部。
-
腋臭散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止汗、去臭,常用于腋臭。《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名:腋臭散组成:密陀僧8两,枯矾2两。或用热马铃薯块、甘薯块去皮后蘸药挟于腋下,变凉为度。手脚多汗,以药粉搓搽。用药禁忌:此药切勿入口,对汞过敏者禁用。
-
疠疡风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疠疡者,有颈边、胸前、腋下,自然斑剥点相连,色微白而圆,亦有乌色者,亦无痛痒,谓之疠疡风。”多因风邪搏于皮肤,气血不和所生。治以外用药为主,可选密陀僧散外搽,或以雄黄、硫磺、明矾各等份研细末猪脂调匀涂敷。严重者可选内服药,如乌蛇散用于祛风清热,燥湿解毒。
-
米疽
发于腋下之无头疽。又名腋疽、疚疽。病因病机:由肝脾二经气血凝滞而成。不热不疼,日久将溃始转红色,微热疼痛。治疗:治宜疏肝养荣,清热解毒。外用隔蒜灸或乌龙膏敷贴;《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
性联遗传性寻常鱼鳞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性联遗传性寻常鱼鳞病少见。疾病病因:性联隐性遗传。电镜可见其透明角质颗粒小而多,且角质层中黑素小体较正常为多。Shepiro、Weiss等于洛杉矶加州大学曾报告他们在25例男性性联遗传性鱼鳞病患者中均未能检出类固醇硫酸酯酶,而在所有其它类型鱼鳞病中则正常,这提示本病可能与之有关。
-
肺丝
肺丝即肺系。《琼瑶神书》:“盖手太阴从肺丝横出腋下。”肺系为人体部位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与肺相连系的组织,如喉头、气管等。手太阴肺经“从肺系横出腋下”。
-
手太阴经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人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张景岳改为“散之大肠”,从之),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语译: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分出,进入腋下,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走向肺部,散到大肠,上方通过缺盆部,沿着喉咙(扶突),出来再会合于手阳明经脉。
-
手少阴之正
手少阴之正即手少阴经别的原称(手少阴之正即手少阴经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少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从本经分出后进入腋下渊腋穴处的两筋之间,属于心脏,上行到喉咙,并上出于面,与手太阳小肠经在目内眦会合,为六合中的第四合。
-
手两边拉法
手两边拉法为正骨手法。肩关节脱臼之整复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令患者正坐,一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双手从患者两腋下绕胸前抱紧不动;另一助手握健侧腕部固定不动;医者双手紧握患肢配合健侧助手用力相对牵引,如觉到滑动感,即已复位。
-
三部穴
三部穴为穴位分类名。指大包、天枢、地机三穴。《标幽赋》:“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玉龙经》解释:“上中下三部谓之三要,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络,一要也;天枢者夹脐旁二寸,谓之关,二要也;地机者脾舍之郄,在膝下五寸,下部之总,三要也。”
-
胠胁痛
胠胁痛证名。腋下至胁部疼痛。出《素问·气交变大论》。详胠胁肋痛条。
-
宽喉法
宽喉法为推拿方法名。又称“喉科擎拿法”。擒拿是使咽喉肿胀疼痛剧烈的病人可以进食的一种推拿手法。食、中、无名指紧按病人虚口处(相当于合谷穴);以食、中、无名指按住锁骨上缘,肘臂压住患者胁肋,前胸紧贴于患者的背部,然后两手用力向左右两侧拉开,两肘臂和胸部把患者胁肋及背部压紧,三方面同时用力。
-
疚疽
疚疽病名,痈疽发于两腋及两臂等内侧者。《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决生死法》:“内疚疽发两腋下及两臂并两手掌中,寒热而振,血(疑“衄”字)嗌干,饮多即呕,烦心,六、七、八日宜汗。”《医宗金鉴》卷六十七作疚疽,即米疽,证治详该条。
-
结疬
结疬病名。亦名血胤疮。指痈疽、溃疡生于腋下,胁肋部位者。见《外科启玄》卷六。书中有:“血胤疮……,二三年变为结疬,三五年出黑水死。”证治参见腋疬条。
-
肩头掮法
肩头掮法医疗技术名。肩关节脱臼整复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法令患者立于低处,术者双手紧握患肢手腕上部,将肩头置于患侧之腋下,用力徐徐背起,并缓缓向前弯腰,利用肩头的力量促成肱骨头复归原位,如感觉有滑动感者,即为复位之兆。
-
肺系
肺系为人体部位名。指与肺相连系的组织,如喉头、气管等。手太阴肺经“从肺系横出腋下”。《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喉主天气。”张介宾注:“喉为肺系,所以受气,故上通于天。”《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入缺盆。”
-
腋臭擦剂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名:腋臭擦剂组成:密陀僧末15g,红粉9g。主治:孤臭。用法用量:用指头蘸药,擦于腋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手太阳之筋
手太阳之筋即手太阳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
-
手太阴之筋
手太阴之筋即手太阴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出缺盆(锁骨上窝),结于肩髃部前方,再上结于缺盆,下行结于胸里,散布贯穿胃的上口贲门部。
-
胁肋
胁肋为人体部位名,为侧胸部,腋下至十二肋骨下缘部位的统称。
-
白鹤展翅
白鹤展翅为练功方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弓箭步,两肩放松,两手交叉,一手搁于对侧肩上,另一手搁于对侧腋下,然后两手张开呈侧平举状,两手一上一下,交替进行。适用于肩部疾患。
-
马刀侠瘿
马刀侠瘿(axillary,chestandhypochondriumtuberculosis)是指发生于腋下及胸胁部的淋巴结核病。
-
胃实热
胃实热证名。胃腑病邪盛实兼热之证。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其证口渴引饮,头痛如疟,口唇皆干,喜哕,或生乳痈,缺盆腋下肿,腹胀,身热心悬,消谷善饥,溺黄。治宜清胃泄热。
-
小梯
小梯为医疗器械名。如梯状的正骨器械,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系用于整复肩关节脱臼之器械。整复时,先用小梯两具相对而立,以木棒一根从相对两梯间架起,其架起位置约与患者肩关节同高,并于木棒中间处用棉垫包裹垫好,置于患者病侧肩关节之腋下,医者紧握患臂拔伸捺下即复其位。
-
椅当
椅当正骨器械之一。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凡肩甲骨出,相度如何整,用椅当圈住胁,仍以软衣被盛簞,使一人捉定,两人拔伸…”具体操作为:让患者侧坐于椅上,把椅当置于患侧腋下,患肢垂于椅当外,一人固定患者于椅上,医者两手持患腕向上部拔伸,然后一手紧握患肘上部并使之屈肘内收,如有滑动感即已复位。
-
腋下穴
腋下穴经外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腋下穴。定位在腋中线上,腋窝直下1.5寸处。主治噫哕,胸膈满闷,狐臭,及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手拽法
手拽法为正骨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髋关节脱臼整复手法已见于《理伤续断方》、《永类钤方》等书。令患者坐下,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双手由患者腋下绕至胸前抱着不动,医者双手紧握患肢腿膝用力拔伸,如感到髋关节滑动声,即已复位。
-
收功后药
《古今医鉴》卷八引徐宪副方:组成:人参1钱,当归1钱,生地黄1钱,乳香1钱,没药1钱,官桂1钱,木香1钱,麝香1钱(八味用酒浸过),青皮1钱,陈皮1钱,白芷1钱,良姜1钱,麻黄1钱,米壳1钱,甘草1钱。主治:腋气。用法用量:水煎服。出汗,外用川椒、枯矾各1两为末,擦腋下。用药禁忌:终身忌鳜鱼、羊肉。
-
银粉膏
《准绳 疡医》卷六:方名:银粉膏组成:光粉1两,乳吞1钱,没药1钱,赤石脂1钱,樟脑1钱,水银2钱半。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猪脂2两,黄蜡5钱,溶化调末成膏。《圣济总录》卷一○一:方名:银粉膏组成:水银1分,胡粉1分。主治:腋下、手掌、足心常如汗出而臭者。用法用量:以面脂研和涂之。
-
非眼视觉
非眼视觉指具有特异功能的人通过眼睛之外的身体部位(如耳、腋下、手等)识别文字、图形和方向的异常功能。目前是特异感知现象中最常见和普遍的一种,其机制尚不清楚,只对识别过程有了初步了解。
-
顶泌汗腺腺癌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顶泌汗腺腺瘤罕见,最常见于顶泌汗腺分布区,特别是腋下。肿瘤单发或多发,直径1.5~诊断靠组织学检查,应注意同转移性腺癌及乳房外Paget病鉴别。高分化区倾向形成腺体结构,可衬一层至多层腔细胞,类似于顶泌汗腺的囊腔,胞质嗜伊红,有顶质分泌。间质纤维化或透明化。
-
蝉壳膏
处方:蝉壳49枚,乌梅7枚(去核,微炒),绿矾1两,茧卤1合,青古钱7文,杏仁7枚(汤浸,去皮)。制法:上药除钱外,为极细末,入卤中调之。功能主治:血气蕴积,成狐臭。用法用量:先以皂荚水洗,拭干,用钱腋下摩之,候热稍拔去腋下毛,即以药涂之,仍用腻粉覆其上。2-3度便愈。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