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肘尖
深层有第10、第11肋间神经和肋间动脉分布。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曲池穴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腹痛吐泻、痢疾、高血压、瘰疬、癫狂。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前臂放散;骨名·肘尖:肘尖即尺骨鹰嘴。
-
自利清水
《伤寒论·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关于热结旁流、下利清谷和虚冷泄泻:热结旁流指阳明腑实,肠内燥屎闭结,而时泄臭水者。虚冷泄泻:“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或白胨,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
-
小儿吐泻
分伤风吐泻、伤暑吐泻、伤乳吐泻、虚冷吐泻、伏暑吐泻、胃热吐泻、气乱等。治宜健脾益气,温经回阳。《幼幼集成》:“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虚冷泄泻·小儿吐泻:虚冷泄泻为病证名。《活幼心书》:“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或白胨,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
-
胃管
胃管穴穴位解剖:中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上脘穴系任脉、胃经和小肠经之会穴,有和中降逆、清热化痰之功,主治满闷、吐逆诸症,盖以本穴接近贲门也。
-
上纪
中脘穴的别名·上纪:上纪为经穴别名,即中脘。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上脘穴系任脉、胃经和小肠经之会穴,有和中降逆、清热化痰之功,主治满闷、吐逆诸症,盖以本穴接近贲门也。
-
胃脘
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上脘穴穴位解剖:上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其边缘不在本穴处者,禁斜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