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黄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益黄散:处方:丁香四钱(不见火),陈皮(去白)二两,甘草、诃子(炮.主治:脾虚受冷,水谷不化,泄泻注下,盗汗出多。《诚书》卷八:方名:益黄散组成:人参(去芦)1钱,白扁豆(去皮,炒)1钱,黄耆1钱,茯苓1钱半,神曲(炒)2钱,石莲肉(炒)1分,白芷5分,木香5分,甘草5分,藿香叶3叶。
-
胃虚汗
胃虚汗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又名胃怯汗。指胃气虚弱而引起自汗,汗出上至头,下至脐,面色(白光)白,四肢倦怠。治宜益胃敛汗,用益黄散加减。
-
脾冷多涎
脾冷多涎病证名。又名捏破涎涡儿。《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二:“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渍于颐上。”治宜温中健脾,用益黄散、理中丸。
-
囟门高突
概述:囟门高突为病证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有囟肿者,由脾胃不和,冷热不调,或怒啼饮乳,或喘急咳嗽,致阴阳气逆,上冲而囟肿也。《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囟填,由乳食不时,饥饱不节,或热或寒,乘于脾胃,致脏腑不调,其气上冲所为也。”因热上冲者,宜疏风清热解毒,用大连翘饮;
-
小儿羸瘦
小儿羸瘦(羸音léi雷)为病证名。指小儿形体消瘦,体质羸弱。小儿脾胃脆弱,易虚易实,如果喂养不当,或患泻痢等症,损伤脾胃功能,使之食欲不佳,甚至不能饮食,影响气血生化,肌肤得不到营养,则可渐至体羸而消瘦。《诸病源候论》:“夹热者,即温壮身热,肌肉微黄;挟冷者,用益黄散;冷热既除,则用参苓白术散调之。
-
夜间发搐
夜间发搐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因潮热引起抽搐,其特点为每逢亥、子、丑时不甚抽搐,而卧不稳,身体温壮,目睛紧斜视,喉中有痰,大便呈银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纳津液。多由脾虚心热所致。补脾,用益黄散;治心,用导赤散、凉惊丸。
-
滞颐
滞颐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指小儿口角流涎,浸渍两颐。多因脾胃虚寒,不能收摄,或脾胃湿热,上蒸于口而成。脾胃虚寒者,涎清,面白唇淡,治宜温补脾胃,用益黄散或温脾丹。脾胃湿热者,涎稠,口渴烦躁,治宜清热利湿,用泻黄散。
-
吐泻互作
《幼科发挥》:“吐出上焦,泻出下焦,乃肠胃之病也。脾在中焦,管摄乎上下之间,吐泻互作者,乃脾之病也。”夏秋吐泻,饮水身热者,多属脾胃湿热,治以健脾化湿为主,宜胃苓汤加减;秋冬吐泻,面 白,足胫冷者,多属寒湿困脾,治以温中健脾为主。宜理中汤、益黄散。
-
水谷泻
水谷泻为病证名。出自《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食物不化,与水液杂下的腹泻。多因脾胃素虚,饮食不慎,以致食物不消化而成。《小儿药证直诀》:“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若其症伴有四肢不温,面白神疲等,治当温中健脾,用理中汤加陈皮、神曲、山楂;肠滑不禁者,用四神丸。
-
受肚泻
受肚泻病证名。见《幼科折衷》。指小儿饱食后腹泻。症见饮食饱满则泻,泻尽乃止,如此反复。由脾胃虚弱,运化不及所致。治宜补脾益胃,用益黄散送下保和丸。
-
伤风吐泻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呵欠烦闷,多睡,口中气粗。”《小儿药证直诀》分:1.伤风吐泻身热。症见身热多睡,能乳食,呵欠烦闷,口中气热,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治宜生津散邪。症见吐泻,身凉,昏睡露睛,吐沫,泻青白色,不渴等。治宜健脾益气,温经回阳。用益黄散,或理中汤加减。
-
日晚发搐
日晚发搐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因日晚潮热引起抽搐,由肺热所致者。临床特点为每逢申、酉、戌时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视,身体似热,睡露睛,手足冷,大便为淡黄色水液。治宜补脾、治心、治肝。补脾,用益黄散;治肝,用泻青丸;治心,用导赤散。
-
香糖丸
《普济方》卷三八二:方名:香糖丸组成:轻粉1钱。主治:小儿吃泥害肚,进退不定,并治疳泻。食久泻下泥土后,服益黄散。若治疳泻痢,以陈皮、地榆煎汤化下。制备方法:糖沙溲和为丸,如鸡头子大。
-
囟肿
指囟门肿起。病因病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有囟肿者,由脾胃不和,冷热不调,或怒啼饮乳,或喘急咳嗽,致阴阳气逆,上冲而囟肿也。分型治疗:因热而肿者,宜清热解毒,以青黛冷水调敷于局部,兼服大连翘饮,或五福化毒丹;因冷而肿者,宜温化阳气,用肾气丸,兼服益黄散。
-
冷热疳
冷热疳病证名。一般以疳之新久和证候表现偏于外(体表)、偏于热,或偏于内(脏腑)、偏于寒来区别。《证治准绳·幼科》:“热疳病多在外。鼻下赤烂,头疮湿痒,五心烦热,掀衣气粗,渴引冷水,烦躁卧地,肚热脚冷,潮热往来,皆热疳也。冷者,虚中之冷。热疳,用黄连丸;冷疳,用益黄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