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药证直诀
概述:《小儿药证直诀》为中医儿科著作,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真诀》,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脉法、诊断、儿科五脏病、急慢惊风、疮疹、伤风、吐泻、咳嗽、疳积、虫癖、杂证等常见小儿疾病的诊候及方论81篇;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
-
小儿药证真诀
《小儿药证真诀》为书名,即《小儿药证直诀》的别名,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脉法、诊断、儿科五脏病、急慢惊风、疮疹、伤风、吐泻、咳嗽、疳积、虫癖、杂证等常见小儿疾病的诊候及方论81篇;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
-
人参生犀散
主治:小儿时气寒壅,咳嗽,痰逆喘满,心忪惊悸,脏腑或秘或泄;杏仁疏肺散寒,降气祛痰以平喘咳;《奇效良方》卷六十四:组成:羚羊角(镑)、地骨皮、肉秦艽(去土)、麦门冬(去心)、枳壳(麸炒)、川大黄(蒸)、柴胡(去芦)、赤茯苓(去皮)、赤芍药、桑白皮(炒)、黄耆、人参、鳖甲(去裙,醋炙黄)各等分。
-
生黄膏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别名:牛黄膏组成:雄黄1分(研),甘草末1分,川甜消1分,寒水石(生飞,研)1分,脑子1钱,绿豆粉半两,郁金末1钱。主治:热,及伤风疳热。用法用量:每服半皂子大,食后薄荷水化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和成膏。
-
消坚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名:消坚丸组成:硇砂末1钱,巴豆霜1钱,轻粉1钱,水银砂子两皂子大,细墨少许,黄明胶(末)5钱。功效:消乳癖,去积。主治:痰热膈实;用法用量:食后倒流水送下,1岁1丸。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
小青丸
《普济方》卷三七○:方名:小青丸组成:轻粉1钱半,滑石1钱半,南星1钱1字,蝎尾半钱,青黛半钱。主治:小儿急惊,涎盛咳嗽痰实,气粗发热。主治:急惊壮热,喘粗痰嗽,大小便不利。主治:痰涎、乳癖、惊风、食痫、诸疳。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各家论述:《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腻粉治痰涎积滞;
-
卞国本
卞国本,1947年11月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学医时间:1970年从医时间:197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钱乙、李时珍、万全、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本草纲目》、《育婴家秘》、《幼科发挥》、《临证指南医案》。
-
三朝浴儿
三朝浴儿是指婴儿降生后第三天洗浴称为“三朝浴儿”,俗称“洗三”。《备急千金要方》载用桃根汤;《小儿药证直诀》用青黛、天麻·麝香等;《医宗金鉴》用五枝汤(桃、槐、桑、梅、柳枝)各适量,煮水洗浴小儿。谓有解胎毒,除邪气,利关节,祛风湿、防病、护肤的作用。
-
小儿肺病证治
小儿肺病证治为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育婴家秘》:“肺最居上,为脏腑之华盖,息之出入,气之升降,必由之路,故主气。”寒热伤肺,则气逆,为喘为咳。因于热者,宜泻白散;肺热在胸者凉膈散;口渴饮水者,人参白虎汤;咽喉痛者,甘桔牛蒡子汤;嗽而有痰,止嗽散。《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肺虚,气粗喘促。”用阿胶散。
-
五味异功散
概述:五味异功散为方剂名,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五十三,即《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记载的异功散。别名:五味异功散组成:人参、茯苓(去皮)、白术、陈皮、甘草各等分。制法:上药为细末。用法用量:每服二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功能主治:功能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饮食,小儿虚冷病。
-
风热里实
风热里实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系因风热蕴积,入里结实而致。证见口中气热,大便闭,小便赤,饮水不止,苔黄燥。宜大黄丸清泻里热。
-
目内证
目内证为儿科察目诊法。《小儿药证直诀·目上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明·李梃:“小儿诸病,但见两眼无精光,黑睛运转,目睫无芒锋,如鱼猫眼状,或两眼闭而睛矇眬者死。黑珠满 ,睛明者少病。《保婴金镜录》:“目内色青,主肝经风热发搐;色黄主脾积少食;
-
红芽大戟
概述:红芽大戟为中药名,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即《中国药用植物志》记载的红大戟的别名。别名:又名红芽大戟、紫大戟、南大戟、红毛大戟。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入肺、脾、肾经。功能主治:功在泻水逐饮,解毒散结。药理作用:本品所含蒽醌类化合物有刺激肠管,促进肠蠕动,产生导泻作用。
-
宣露
宣露肾疳五证之一。出《小儿药证直诀》。详牙疳条。
-
囟开不合
延迟闭合,多由胎禀不足,先天肾气亏虚,不能充养脑髓而致。囟开不合的治疗:治以培元、滋肾、充髓为主,宜内服调元散(《证治准绳》:人参、白术、茯苓、熟地、茯神、黄芪、山药、炙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石菖蒲、姜、枣),外用封囟散(柏子仁、天南星、防风研末)猪胆汁调,摊纱布上,敷于囟门。
-
心热
症见心中烦热,睡眠不宁,喜笑不休或神志昏愦,面红,口渴,小便黄,舌红,脉数等。《黄帝内经素问·刺热》:“心热病者颜先赤。”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证治准绳·幼科》:“心热者,额上先赤,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口秽,或壮热饮水,巳午时益甚,宜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
-
小儿诸热
小儿诸热为病证名,指小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3.《幼科发挥》分肝、心、脾、肺、肾热及虚热、实热。4.《证治准绳·幼科》:“夫热有潮热、惊热、夜热、余热、食热、疳热、壮热、烦热、积热、风热、虚热、客热、癖热、寒热、血热、疮疹热十六者,大同而小异”,还有表热、里热、表里俱热、半表半里热、骨蒸热等。
-
小儿诸虫
小儿诸虫为病证名。日久则脾胃俱虚,影响水谷摄取,四肢百骸无以营养,故见气促,神疲,浮肿、心悸等气血不足的病象。如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导致气血虚弱者,当益气养血,待病情转好后,再予驱虫,必要时驱虫与补益药同时并进。又名黄胖病、黄胖、黄肿、食劳疸黄。胆道蛔虫症,治宜先安后驱;健脾用异功散加减。
-
水谷泻
水谷泻为病证名。出自《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食物不化,与水液杂下的腹泻。多因脾胃素虚,饮食不慎,以致食物不消化而成。《小儿药证直诀》:“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若其症伴有四肢不温,面白神疲等,治当温中健脾,用理中汤加陈皮、神曲、山楂;肠滑不禁者,用四神丸。
-
怯肺
怯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又名肺脏怯、肺虚损。指久病之后肺气虚损,症见唇白,气怯,神疲,便稀,舌淡等。治宜健脾益肺,用阿胶散、参苓白术散加减。
-
目直
目直为症状名。指定睛直视。多因风热袭络,肝风内动所致。《小儿药证直诀》:“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眥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也。”因热者,治宜清肝泻热,用泻青丸;风邪袭络者,宜息风之剂,如钩藤、桑枝、全蝎之类。
-
目连劄
目连劄为症状名。又名眼睫连劄。《小儿药证直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治宜清肝祛风,用柴胡清肝散。如目劄面青,食少体倦,为肝气乘脾,宜平肝健脾,用五味异功散加白芍、柴胡、生姜,实者去参,加赤芍、羌活、蝎梢。
-
六阳虚汗
六阳虚汗为病证名。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手足三阳经脉会于头,如禀赋不足,阳虚不固,其汗上至头,下至项大出不止,为亡阳的征候。治宜回阳敛汗,用大剂固真汤、参附汤、芪附汤及回阳救急汤之类。
-
六畜痫
概述:六畜痫为病名。以痫证发作时的叫声及病状命名。分马痫、牛痫、羊痫、猪痫、犬痫、鸡痫。灸项风府、脐中二壮。”《小儿药证直诀·五痫》:“羊痫,目瞪吐舌,羊叫。”灸两手心一壮,灸足太阳一壮,灸脑户一壮。”《备急千金要方》卷五:“鸡痫之为病,摇头反折,喜惊自摇。
-
疳瘦
疳瘦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肌肉消瘦,形骸骨立。并伴有面色萎黄,皮肤干燥,腹凹如舟等。多因乳食停滞化热,损伤脾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肌肤所致。治宜消食和气,用异功散或橘连丸和人参粉同服。
-
大青膏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幼科类萃》卷十四方之大青膏:处方:大黄1分,白附子1钱半,青黛1钱,天麻1钱,蝎尾半钱,朱砂1字,麝香1分,乌梢蛇(酒浸,焙)半钱,天竺黄半钱。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大青丹”。主治:《扁鹊心书·神方》方之大青膏主治小儿吐泻后成慢惊,脾虚发搐,或斑疹后发搐者。
-
初生下吐
初生下吐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初生小儿腹泻与呕吐并见。多由哺乳过早、过量,或感寒热之邪,扰及胃肠所致。治宜节制乳食。轻者,减少乳量,代以米汤、糖、盐水等;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乳量。重证,应禁食,给予静脉输液等治疗。
-
褊银丸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幼幼新书》卷九引《博济》:褊银丸:别名:水银扁丸子处方:水银1两,黑铅1分(同结砂子),川巴豆(去皮、心,醋煮令黄色,研)1两,黄明胶1片(慢火炙令黄),百草霜2两(研),香墨1寸(研),腻粉(研)1分,干蝎(全整者)1分,铅白霜(研)1分,青黛(研)1分,牛黄(研)1分。
-
田季散
《苏沈良方》卷十:别名:二圣散、二气散组成:好硫黄半两(细研),水银1分(与硫黄再研无星)。用法用量:每服3钱,生姜4两取汁,酒1盏,同姜汁煎熟调药,空心服。衣被盖覆,当自足指间汗出,迤逦遍身,汗出即愈。制备方法:同研如黑煤色。附注:二气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二圣散(《扁鹊心书 神方》)。
-
芜荑散
《圣惠》卷九十三:方名:芜荑散组成:芜荑1分(微炒),子芩半两,黄柏半两(微炙,锉),阿胶1分(捣碎,炒令黄燥),赤芍药半两,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半两(去芦头),地榆3分(微炙,锉),当归3分(锉,微炒)。《鸡峰》卷二十二:方名:芜荑散组成:雄黄半两,白芜荑1分,吴茱萸、白矾少许。
-
梓朴散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名:梓朴散组成:半夏1钱(汤洗7次,姜汁浸半日,晒干),梓州厚朴1两(细锉)。功效:去涎去风,化痰通气。主治:小儿吐泻或误服冷药,脾虚生风,因成慢惊。制备方法:上用米泔3升,同浸100刻水尽为度,如100刻水未尽,加火熬干,去厚朴,只将半夏研为细末。
-
小惺惺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名:小惺惺丸组成:母猪粪2钱(腊月取,烧存性),辰砂2钱(水研飞),脑2钱,麝2钱,牛黄1钱(各别研),蛇黄半两(西山者,烧赤,醋淬3次,水研飞,干用)。功效:解毒。主治:急惊,风痫,潮热,及诸疾虚烦,药毒上攻,躁渴。制备方法:东流水作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
麝蟾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名:麝蟾丸组成:大干蟾2钱(烧,另研),铁粉3钱,朱砂2钱匕,青礞石(末)2钱匕,雄黄(末)2钱匕,蛇黄(烧,取末)2钱匕,龙脑1字,麝香1钱匕。主治:小儿惊涎潮搐。用法用量:每服半丸至1丸,薄荷水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末,水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
-
五色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五色丸:组成:朱砂末五钱,水银、雄黄末、珍珠粉各一两,铅三两。《片玉心书》卷四方之五色丸:方名:五色丸组成:黄芩2钱,大黄2钱,黄连2钱。一份轻粉为衣,名白丸子;《幼幼新书》卷二十四引《张氏家传》方之五色丸:方名:五色丸组成:朱砂、青黛、白定粉、光墨、密陀僧。
-
汪受传
汪受传,1946年5月出生,江苏省东台市人。学医时间:1964年从医时间:197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巢元方、钱乙、陈文中、徐小圃、江育仁。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病源方论》、《幼科发挥》。
-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为书名。《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又名《董氏斑疹方论》、《小儿斑疹方论》。1卷,宋·董汲撰,约刊于11世纪末期。本书对小儿癍疹(即后来所称为痘疮、天花)的证候做了简要说明,并附方剂17首,是一部较早的痘疮专书。解放后出版《小儿药证直诀》影印本时,将本书附录于后。
-
五脏疳
是指以时时惊烦,咬牙弄舌,口舌生疮,面色红,白睛有红丝,口渴心烦,睡喜伏卧,纳呆消瘦,或见发热汗出为主要表现的疳证。治疗: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又名骨疳、急疳。
-
叶案存真类编
二集、三集以周氏所著及其评注的医书为主,计有《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内经评文》、《读医随笔》、《诊家枢要》、《脏腑标本药式》、《金匮钩玄》、《三消论》、《温热论》、《幼科要略》、《叶案存真类编》、《印机草》十四种;
-
外疳
外疳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外现于五官的证型。疳病新起的症状,外现于目、鼻、口齿等部位。《证治准绳·儿科》:“鼻下赤烂自揉,鼻头上有疮,渐绕耳生疮。今分走马疳,口齿疳,鼻疳,眼疳等。”
-
伤乳吐泻
伤乳吐泻为病证名。婴儿乳滞不消,阻于中焦,清浊相干,而成吐泻。《小儿药证直诀》:“吐乳泻黄,是伤热乳;吐乳泻青,是伤冷乳。”《活幼心书》:“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其逆;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
-
钱乙
父钱颖,善医,东游海上不返。钱氏善于化裁古方和创制新方,如治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异功散,以及治肾阴不足的六味地黄丸等在临床上均有较好的疗效,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和应用。其理论、临床经验及医案,经阎孝忠加以整理而成《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约1114年)。
-
胃热胎疸
胃热胎疸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小儿生下百日或半岁内出现黄疸。症见身黄壮热,腹胀口渴,大便秘小便赤涩。由阳明胃热,湿邪留滞,湿热郁蒸而发。治宜清利湿热,用茵陈蒿汤合五苓散。热重,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
心气实
概述:心气实:1.病机;2.病证名。即心气盛。治以清心泻火为主。《太平圣惠方》:“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惊,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本草经疏》:“心实即实火实热五证:谵语,属心家邪热;
-
心气热
治以清心泻火为大法。《证治准绳·幼科》;“心热者,额上先赤,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哕,或壮热饮水,巳午时益甚,宜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心主身之血脉,心有热,可使血逆于上,致上盛而下虚,下虚则生脉痿。《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
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分别阐述胎儿的禀受、胎疾、初生儿的洗浴、断脐、哺乳、慎护、食忌、脉理、以及五脏主病、发热症治等。卷四-二十为各论部分,系统论述小儿多种常见病,而于儿科四大证(麻痘惊疳)及咳嗽、吐泻、黄疸、诸虫等病尤为详备。书中引用的文献多出《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圣济经》等书。论方俱备,内容丰富。
-
小儿吐泻
分伤风吐泻、伤暑吐泻、伤乳吐泻、虚冷吐泻、伏暑吐泻、胃热吐泻、气乱等。治宜健脾益气,温经回阳。《幼幼集成》:“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虚冷泄泻·小儿吐泻:虚冷泄泻为病证名。《活幼心书》:“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或白胨,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
-
羊痫
概述:羊痫为病证名。六畜痫之一。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五。症状:痫证作声似羊叫者。《小儿药证直诀·五痫》:“羊痫,目瞪吐舌,羊叫。”《杂病源流犀烛·诸痫源流》:“羊痫之扬目、吐舌,作羊声者,则应乎肺。”
-
周氏医学丛书
《周氏医学丛书》医学丛书。清·周学海编。二集、三集以周氏所著及其评注的医书为主,计有《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内经评文》、《读医随笔》、《诊家枢要》、《藏府标本药式》、《金匮钩玄》、《三消论》、《温热论》、《幼科要略》、《叶案存真类编》、《印机草》十四种;
-
张山雷
张山雷为近代医学家。为现代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同时期医家张锡纯、张国华合称“三张”。著述颇丰,包括《重订中风斠诠》、《沈氏女科辑要笺正》、《钱氏小儿药证直诀笺正》、《经脉俞穴新考正》、《张洁古藏府药式补正》、《谈医考证集》、《疡科纲要》、《脉学正义》、《全体新论疏正》、《湿温病医案平议》。
-
早晨发搐
早晨发搐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因早晨潮热引起抽搐。由肝旺所致者,临床特点为每逢寅、卯时身体壮热,目上视,手足动摇,口内生热涎,颈项拘急。当补肾治肝。补肾,用地黄丸;治肝,用泻青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