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胀
见《兰室秘藏·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证治汇补·胀满章》:“热胀宜清,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因湿热之气不得施化,壅滞于中而成腹胀者,宜以苦寒药治之。《医学准绳·六要》:“有火盛阴虚,热乘血分者,其腹虽胀而不甚大,按之益坚,小便黄赤,大便秘涩,其脉数实细小,不可误作湿食治。盖消导则阴愈伤;参见胀病条。
-
吐蛔痧
吐蛔痧为病证名。即蛔虫病儿感染痧毒而致吐蛔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入胃,胃必热胀,热胀之极,蛔不能存,因而上涌,乘吐而出。宜用消毒三棱针刺腿弯、臂弯痧筋上,流出紫黑毒血;另用香附、陈皮、木香、砂仁、莱菔子、山楂、槟榔之属煎汤,稍冷饮之,以散痧消胀而降逆(《痧胀玉衡》)。
-
中满分消丸
《兰室秘藏·中满腹胀门》方之中满分消丸:方名:中满分消丸组成:白术、人参、炙甘草、猪苓(去黑皮)、姜黄各一钱,茯苓(去皮)、干姜、砂仁各二钱,泽泻、橘皮各三钱,炒知母四钱,炒黄芩一两二钱,炒黄连、半夏(汤洗)、炒枳实各五钱,姜厚朴一两。干姜益阳而燥湿;经脉湿滞,腹皮腿臂痛不可拊者,加片子姜黄1钱;
-
养胃舒胶囊
概述:养胃舒胶囊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党参、白术(炒)、黄精(蒸)、山药、干姜、菟丝子、陈皮、玄参、乌梅、山楂(炒)、北沙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热胀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消瘦等症。功能与主治:扶正固体,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用于慢性胃炎,胃脘灼热,隐隐作痛。
-
柴胡泽泻汤
处方:柴胡2两,泽泻2两,橘皮(一方用桔梗)2两,黄芩2两,枳实2两,旋覆花2两,升麻2两,芒消2两,生地黄(切)1升。功能主治:小肠热胀,口疮。然恐药力过峻,即以地黄保护心包,不使热邪干犯心也。
-
健脾理肠片
健脾理肠片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健脾理肠片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温和止泻,行气消胀。主要用于脾虚腹泻腹痛纳差乏力。4.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泻后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
通心饮
《医级》卷八:方名:通心饮组成:木通、栀子、黄芩、瞿麦、连翘、枳壳、川楝子、甘草各等分。主治:诸腹内热胀痛,及小便不利而渴者。用法用量:入车前草5茎、灯草20根,水煎服。《奇效良方》卷三十五:方名:通心饮组成:木通、连翘各等分。主治:心经有热,唇焦面赤,小便不通。用麦门冬或灯心煎汤调下,不拘时候。
-
三焦胀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当调和气血,疏导行水,通皮饮主之。”《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心胀
心胀为病证名。因寒邪犯心所致烦满短气而卧不安的病患。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健脾资生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ianpiZishengWan标准编号:WS3-B-0808-91处方:党参150g薏苡仁(炒)75g茯苓100g山楂(炒)75g白术(炒)150g砂仁75g甘草(炙)50g芡实(炒)75g麦芽(炒)100g橘红100g六神曲(炒)100g广藿香50g山药100g桔梗50g莲子肉(炒)100g黄连(姜汁炒)20g白扁豆(炒)75g豆蔻40g制法:以上十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
狗肉积
食狗肉过多,积滞不化之证。《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狗肉积,…满腹中觉热胀闷也。宜杏仁、山楂,方用三棱煎丸。”《医学纲目·脾胃门》:“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发热,妄语,煮芦根汁饮之。”参见食积、肉积条。
-
枳实分消汤
《寿世保元》卷三:方名:枳实分消汤组成:川厚朴(去皮,姜汁炒)5钱,枳实(麸炒)2钱半,大黄(酒蒸)1钱半,官桂1钱2分,甘草(炙)1钱5分。主治:热胀,腹胀发热,脉浮数,饮食如故。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加减:呕吐,加半夏;寒多,加干姜。制备方法:上锉。
-
小肠胀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篇》:“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耳根痈
耳根痈为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二。症见耳根肿痛、色红或寒热间作。治宜解毒消肿。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疡医大全》卷十三:“耳根焮热胀痛,初起俱宜栀子清肝汤、加味逍遥散;如内脓已成,用四妙汤去黄芪加白芷、丹皮;已溃出脓者,用八珍汤去川芎加银花,脓尽换用地黄汤加麦冬、牛膝自愈。”
-
大肠胀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白沙糖
《*辞典》:白沙糖:出处:《纲目》拼音名:B iShāT nɡ别名:石蜜(《唐本草》),白糖(《子母秘录》),糖霜(《日用本草》),白霜糖(《本草备要》)。②孟诜:治目中热膜,明目。附方:①润肺气,助五脏精:石蜜和枣肉、巨胜末丸,每食后含一、两丸。(《随息居饮食谱》)⑤治汤火伤:白糖一两,梅片一钱。
-
克泻胶囊
克泻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克泻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食止泻。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4.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泻后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
胃胀
阴寒之气上逆,水谷不能运行,故腹满而胃痛,水谷之气腐于胃中,故鼻闻焦臭,而妨食便难也。分类:《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病因病机: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胀病
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载有五脏六腑胀病症状。胀病的病因病机: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胀病的分类:《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
-
舒舌
舒舌病状名。指舌头伸长。是舌的筋肌弛纵,肌张力减弱所致。舌觉热胀,常欲伸出口外,是心有痰热;若舌舒宽而麻木不仁,是气虚证。参吐弄舌条。
-
虫胀
虫胀为病证名。亦称虫积胀。千金散、雷公丸、小儿使君子丸。大人虚者,木香槟榔丸、灵槟散、化虫丸。”《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