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谷之气
水谷之气简称谷气。泛指饮食营养。《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
谷气
概述:谷气:1.水谷之气;指由脾胃消化、吸收饮食而来的精微物质。《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体正气·谷气:指人体正气。《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也徐而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谷气通于脾。”王冰注:“谷气虚,脾受纳故。”
-
营气
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温病辨证中,营分证和气分证二者合称·营气:温病辨证中的两个阶段或病位。即将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证候特点。主要说明营气来源于胃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并阐述它在十四经中的正常循行流注,以营养全身。
-
气血
王充《论衡》:“天地气合,万物自生。”反映于人,则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如精气、津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在生理上,大致可分原气、卫气、营气和宗气等。病机或病证的厥气、肝气、水气等;《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阴阳清浊
概述:阴阳清浊:1.根据人体阴阳经所受清浊之气不同来讨论治疗方法;2.《灵枢经》篇名。“清”,指吸入自然界之气。清气与浊气各有其性质和功能,根据人体阴阳经所受清浊之气不同来讨论治疗方法。本篇以人体十二经脉与地面的河流相比较,河流有清浊,人体的经脉(阴经和阳经)受气亦有清浊之分。
-
羊水过多症
概述:羊水过多症为病名。属胞中蓄水之症,即胎水肿满。病因病机:多由体质素弱,脾阳不振,不能输布精微,反聚为水湿,胎气夹湿,湿浊与水谷之气相并,水与血相搏,血化为水,水湿停于胞中则腹大异常,若儿未成形胎多损坏,致手足软短,或形体残疾,渍于肌腠则头面四肢浮肿,浸于肺则喘息气逆不安。
-
卫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捍气也。”卫气与营气同为水谷之气所化,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主散布到经络之外的浅表部分,起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润泽皮毛等作用。卫分证为证候名,外感温病的初起阶段,邪犯人体卫表之证。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
胃胀
阴寒之气上逆,水谷不能运行,故腹满而胃痛,水谷之气腐于胃中,故鼻闻焦臭,而妨食便难也。分类:《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病因病机: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卫气
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卫气:卫气与营气同为水谷之气所化,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主散布到经络之外的浅表部分。卫气是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煦皮肤、腠理、肌肉,司汗孔开阖与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润泽皮毛等作用的功能。
-
卫阳
卫阳指卫气。因卫气属阳,故又称“卫阳”。参见“卫气”:卫气与营气同为水谷之气所化,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主散布到经络之外的浅表部分,起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润泽皮毛等作用。见《黄帝内经灵枢·卫气》等。
-
胃气
4.胃中的水谷之气。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的精气·胃气:胃气指胃的精气,表现胃受纳和腐熟饮食的功能活动,也指胃之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论》:“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
麻黄加术汤
《金匮要略》卷上:麻黄加术汤:别名:麻黄白术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用法用量:上五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50毫升,去滓,温服150毫升,覆被取微汗。各家论述:1.《张氏医通》:用麻黄汤开发肌表,不得白术健运脾气,则湿热虽以汗泄,而水谷之气依然复为痰湿,流薄中外矣。